唐太宗喜欢王羲之为什么不喜欢王献之?二王的书法有何区别?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二王的书法有何区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是非常的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第一,花大价钱收购王羲之的各种作品,甚至于允许手下使出一些下三滥的方法,巧取《兰亭序》。最后临死还要求把王羲之的各种书法作品跟他陪葬;第二,李世民专门为王羲之写了《王羲之传赞》。

image.png

  李世民书法

  在李世民的影响下,学习书法的人,统统都以“二王”为宗,确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赞誉王羲之有加的情况下,却对王献之稍嫌冷落,甚至有贬低的意思。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书法角度来说,背后还有深意,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第一、历史文化背景

  大唐建立初期,前面经历了动乱的南北朝和短暂的隋朝,当时的文艺潮流是反对浮滑,崇尚风骨。因为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学一直是“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讲究辞藻华丽,但是半天说不清个事情。

  因此从隋代开始,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对这种浮华轻薄的文风表示不满了。到了唐初,魏征等名臣更是严词斥责梁、陈文风的浮靡与纤巧,并提出了合南北之长,折中相济的文学主张。因此在书法理论上,唐太宗李世民首倡以骨力优先的书法理论,也是当时的文艺潮流在书法上的折射。

image.png

  王献之-疖肿帖

  唐太宗在《论书》中这样说: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第二、二王书法的比较

  “二王”的书法,现代人看起来好像差别不大,但在唐以前对“二王”的评价还是很有差别的。例如刘宋时期的羊欣,他对王羲之的书法认为“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并且认为王羲之书法达到了“古今莫二”的高度。而王献之的书法虽然也很不错,但是“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就是说王献之的书法过于妩媚,而缺少了其父的骨气。

  王献之-东山松贴

  后世对王羲之的书法评价是“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而王献之的书法是“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具体拖沓,殊不可耐。”同样,擅长书法的梁武帝也夸奖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

  由此可见,虽然后世并称“二王”,但是这父子俩的书法风格还是大有不同的。梁陶弘景在《论书》中说:“世世皆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梁陈以来,世间人多习王献之的书法,甚至连钟繇是谁都不知道了,王羲之都被扔到了犄角旮旯去了。

image.png

  鸭头丸帖

  而王献之的书法虽然是从羲之而出,但风格上更加妩媚,因此后世人学献之,结果越学越媚,柔弱无骨。因此唐太宗贬低王献之目的在于要摈弃梁陈以来的这种书风,虽然这并不是献之的过错,但李世民褒赞王羲之,力贬王献之,是想要从源头上截住这种不正之风。

  唐太宗的书法师承

  我们再说说唐太宗的书法师承,唐太宗师承虞世南,而虞世南的书法师承隋智永,而智永又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张怀瓘《书断》中曾记载,一日唐太宗模仿虞世南的字体写了个“戟”字,但最后那个“戈钩”没写,让虞世南给写了。

image.png

  新妇地黄帖

  然后拿给魏征看:“老魏,你来看看,我现在学老虞的字,写得怎么样了?”魏征看了之后说:“陛下,您这字写得还真不错了,这个字中最好的一笔就是这最后一笔的钩。”唐太宗幽幽地看了一眼魏征,叹了口气心里说:“尼玛,还真懂书法啊!”

  虞世南的书法美学接近儒家的中庸思想,写的字中正平和,被誉为“君子藏器”。唐太宗一直都对虞世南惺惺相惜,而对他们这一派的祖师爷王羲之更是推崇备至,也就理所当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