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夏朝就是古埃及”?夏朝和古埃及有什么联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夏朝就是古埃及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最近小编有看到一则故事,有的人说这个夏朝就是古埃及,如果这样说的话,那我们的历史就要改写了,所以有人就说有人隐藏了夏朝是埃及这个说法,那么这事到底要怎么理解?还有夏朝如果真的是埃及的话,那么到底有什么依据呢?下面我们继续来揭秘分享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据我国考究足有5000年的历史,但多数国外学者均认为中国历史中的夏,商两朝不存在,现存证据只能证实中国只有3000年的历史,夏商两朝不过是中国神话中存在的朝代。

  但是我们中国人对这段历史深信不疑,根据历史朝代年表编制的歌谣的头一句就是“夏商与西周”,那么被中国人奉为华夏始源的夏朝为什么得不到国外专家的认可呢?原因就在于夏朝没有留下客观实物证据,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物件都没有找到。

image.png

  夏朝遗址复原效果图

  是因为我们有仰韶、还有龙山等等这些遗址,都是和夏朝有关的,不过如果真的认真起来,确实没办法证明这说的真的是夏朝。就连后面的甲骨文当中,对于夏朝都没有丝毫记载,按理说推翻夏朝这么大个事情,怎么可能不记上一笔呢?对于中国的历史,也并不仅仅只有我们在研究,不少外国学者也在进行着,所以如果我们在中国地域上找不见的话,不妨将眼光放到外国,找找思路,这一看,还真找到了一个地方。

image.png

  在1894年的时候,英国有一位学者出版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古文明西源说》,就是以当年的考古为基础,根据两个文明的相似性提出这个假说,说中国的文明源头是古巴比伦文明,这一说法甚至被中国当时的主流的考古学家所采纳,而且还被录入了教科书中。之后又有一些专家学者根据基因测试证明了古时候的几大文明之间都有一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性,而且还有专家认为华夏文明是几大古文明混合下的文明产物。

  我国的考古学界孙教授就说,我们在中国的地界上找不见历史遗迹,是因为当年的夏朝并不在我国现有的地盘上,而是在古埃及,而且我们的古老文明,可能真的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古埃及迁过来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还将之前从殷墟当中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技术检测,发现这些青铜的放射性和我国的矿石很不一样,反倒是和埃及极为相似。

  古书记载的夏朝版图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孙卫东对殷墟出土的文物进行检测,发现殷商时期的青铜放射性和古埃及十分相似,但却与中国同时期的矿石相似性低。不仅如此,孙卫东还认为《史记》中记载的夏朝的河流都是由南向北流动,世界上唯一由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就是尼罗河。不仅如此希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王朝掌握的炼铜技术、建筑技术等都与商朝所在的技术相似。

  于是孙卫东教授大胆推出结论:夏朝其实就是古埃及,埃及第十五王朝灭亡后,部分古埃及人依靠着强大的技术和信念东渡来到了中国并建立了商朝。

  埃及的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对比

  十七世纪,德国耶稣会士柯切尔(A.Kircher),根据中文与埃及象形文字的相似性,论述中国人为埃及人之后裔。十八世纪,法国汉学家德经(Joseph de Guignes)认为,中国之文字、法律、政体、君主,甚至于政府中大臣及整个帝国均源自埃及,而所谓中国上古史即埃及史。

  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究竟是哪些推论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让我们来看一看。

  第一、人种

  古埃及人流传了大量的壁画,壁画中的古埃及人都是黑头发、浅眼窝,身形也并非是黑种、白种人。这些都是最明显的黄色人种的特征。

  第二、文字

  古埃及文字与甲骨文一样,都是象形文字。

  了解过古埃及文化的朋友一定会发现,两者文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古埃及表示“帝王”的埃及文字与汉字的“皇”非常像。

  著名的埃及楔形文字

image.png

  我国著名的甲骨文

  第三、殡葬

  古埃及人举行葬礼时,穿白衣、披白布。他们认为白色能代表对死者的怀念。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和我们的披麻戴孝类似。

  第四、造车术

  古埃及的马车制造非常成熟,在壁画中可以看出和我国周朝时的马车风格如出一辙。同时期,擅长用马拉战车的国度就只有两个,商周、以及古埃及。

  古埃及人实在是有太多的地方和古代中国人一致,我们有一样的医学,一样的文字形式,一样的丧葬仪式,一样的社会制度。事实不容辩驳,古埃及人和古中国人有着如此众多的相似,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人的起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