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发生过多少自然灾害?汉朝是怎么应对的?
2020-01-31 13:41:14 王温舒 来莺儿 樊崇 杨喜 何休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武帝时期发生过多少自然灾害?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西汉可以说是继先秦之后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自然灾害多发群发期,在这一时期涝灾、旱灾、蝗灾、冰雹、疫灾、地震等灾害呈现出多发、频发、群发的趋势。

  据现有的资料可知,在西汉210年的历史当中有据可查的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共有186次,其中水灾32次,旱灾38次,地震35次,蝗灾20次,风灾19次,霜灾5次,雹灾10次,疫灾13次,冻灾13次。而这其中尤以汉武帝时期最为严重,据统计武帝在位的55年的时间里,一共发生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蝗灾11次,水灾6次,地震3次,风灾3次,霜、冻、雪4次,雹灾2次,饥荒3次,疫灾1次。

image.png

  以下就是在武帝时期所发生的部分自然灾害的记载:

  公元前138年:

  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37年:

  四年夏,有风赤如血。-《汉书·武帝纪》

  六月,旱。-《资治通鉴·汉纪九》

  公元前136年:

  五月,大蝗。-《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35年:

  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32年:

  夏,五月,丙子,复决濮阳瓠子,注巨野,通淮、泗,泛郡十六。-《资治通鉴·汉纪十》

  公元前131年:

  夏四月,陨霜杀草。-《资治通鉴·汉纪十》

  五月,地震。赦天下。-《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30年:

  夏,大旱,蝗。-《汉书·武帝纪》

  秋七月,大风拔木。-《资治通鉴·汉纪十》

  八月,螟。-《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29年:

  夏,大旱,蝗。-《资治通鉴·汉纪十》

  公元前124年:

  五年春,大旱。-《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公元前123年:

  十二月,大雨雪,民冻死。-《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20年:

  山东大水,民多饥乏。-《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公元前117年:

  雨水亡冰。-《汉书·武帝纪》

  冬,十月,雨水,无冰。-《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公元前115年:

  三月,大雨雪。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14年:

  夏四月,雨雹。-《汉书·武帝纪》

  关东郡、国四十馀饥,人相食。-《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公元前112年:

  秋,蛙、虾蟆斗。-《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10年:

  是时小旱,上令官求雨。-《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公元前109年:

  上以旱为忧,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乾封乎!”-《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公元前108年:

  冬,十二月,雷;雨雹,大如马头。-《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公元前107年:

  夏,大旱,民多渴死。-《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05年:

  秋,大旱,蝗。-《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公元前104年:

  蝗从东方飞至敦煌。-《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03年:

  秋,蝗。-《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公元前100年:

  天雨白氂。夏,大旱。-《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公元前95年:

  秋,旱。-《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公元前92年:

  夏,大旱。-《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公元前91:

  夏四月,大风发屋、折木。--《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癸亥,地震。-《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90年:

  秋,蝗。-《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88:

  秋七月,地震,往往涌泉出。-《汉书·武帝纪》

  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武帝时期最为频繁的自然灾害就是旱灾,且都多发于夏季和秋季,如公元前130年“夏,大旱”,前107年“夏,大旱”,前105年“秋,大旱”,前95年“秋,大旱”。而我们都知道农作物生长成熟的时候就在夏季和秋季,可是武帝时期就偏偏是在这两个季节爆发大规模的旱灾,甚至有数次都带有“蝗灾”的到来,如前130年“夏,大旱,蝗。”,前105年“秋,大旱,蝗。”,而这就等于是雪上加霜

image.png

  再加上汉朝的粮食产量本来就因技术的问题不是那么高,这又遇上旱灾和蝗灾。就是如此,颗粒无收的局面那是时常出现在西汉各地,也因此武帝时期经常出现“人皆相食”的局面。如前138年“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又如前114年“关东郡、国四十馀饥,人相食”。可以说武帝时期大面积的灾荒并不少见,而且也都较为严重。

  正所谓“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众所周知若一个王朝自然灾难频发,则势必会出现民不聊生,国无宁日的局面,更甚者还会直接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如新朝、明朝等王朝的灭亡或多或少就是跟自然灾害频发,百姓食不果腹,饥荒大面积出现有关。那么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何汉武帝时期如此频繁且严重的自然灾害,甚至都出现大范围的“人相食”、“民冻死”、“民多渴死”的局面,武帝的大汉却依旧能够稳如泰山呢?

image.png

  而且我们都知道,武帝中后期因无休止的对外征战,就早已出现了"县库大空"、"十室九空"的局面,再加上此时自然灾害又是如此的严重,饥荒又是大面积的出现,这些若是放在其他王朝恐怕早已亡国。可为何到了武帝这里却始终都没有动摇到汉朝的根基呢?这一时期百姓造反的事情似乎就从未出现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百姓在遭受到如此的苦难,却依然还支持大汉对于这个天下的统治呢?

  其实武帝之所以能够在“天下虚耗,人复相食”这样的局势下,依然能够稳定住汉朝对于天下的统治。这其中少不了武帝时期所实施的各种荒政,可以说就是因为这些正确且又有效的救灾措施下,汉朝的统治才能变得如此的稳固。那么武帝到底实施了哪些荒政呢?

image.png

  预防灾荒政策

  古话说的好“善於治家者,尚其防患於未然哉”一个当家做主的人要想家庭和睦,就一定要知道防患于未然,而治理国家更是如此。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大量预防荒年的措施。首先武帝鼓励百姓种植粮食要讲“因时因地制宜”。董仲舒就曾言“今关中俗不好种麦.......使关中民益种宿麦”,而武帝也在元狩三年“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所谓“宿麦”就是秋冬可种的小麦。可以说就是在武帝的推行下,这些地区开始大量种植这些生命力更强,更抗干旱、大风的小麦,就是如此随着小麦的大范围种植,百姓度过“荒年”的机会也就变的更大,汉朝抵御灾年的能力也就变的更强。毕竟粮食多了,灾年也就不那么的可怕了。

image.png

  当然武帝不但劝阻农民在粮食的种植上要“因时因地制宜”。而且他还推广了各种先进的种田方法和先进农具。比如在前89年,武帝就下令让种粮专家赵过在全国推行他的“代田法”和耦犁、耧车等先进农具。“代田法”是一种十分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粮食的耕作方法,其产量更是可以达到“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再加上耦犁、耧车的帮助,当时农民得到的结果就是“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便之”。

  当然预防灾年的到来,仅仅靠以上这些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种植小麦,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推行“代田法”的。所以武帝在推行这些方法的同时,也在全国各地大量兴建了许多庞大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程。如《汉书·沟洫志》载“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在当时渭漕渠这条以黄河为起点,长安为终点的长达150余公里的漕渠,不但解决了关中东部的水源问题,并也同时为关东地区创造出了数万余顷的良田。

image.png

  可以说正是因为武帝的未雨绸缪,在全国大力推行“因时因地制宜”的种粮方法和先进农具,及兴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程,汉朝的抗灾能力才被大大增强。而也正是因为抗灾能力的加强,武帝时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自然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百姓也能一次又一次的抵挡住自然灾害对于他们的侵害。

  救灾政策

  当然“天灾不可知人祸尤可避”,虽然武帝时期大大避免了因为人祸的关系而导致灾荒变的更加严重的问题,但是天灾的发生却始终都是无法避免的。也不管武帝在预防灾荒上下了多大的功夫,天灾始终都会对汉朝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武帝是如何应对的呢?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对于灾荒的发生,首先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救济,武帝一朝也不例外。在当时武帝朝所有下发给百姓的钱、粮、物,乃至土地等救济物品都是免费的,百姓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比如在元狩三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时,武帝就下令“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让各郡县的官员开放粮仓,然后将粮食免费下发给灾民。

image.png

  同时当灾情涉及的范围过大,朝廷的救济忙不过来的时候,为了让那些受灾的百姓不至于因朝廷救济粮下发不及时,导致出现因饥饿而死的情况,武帝有时候还会下令将原属于朝廷私有的山川林泽暂时开放,以便让受灾的百姓可以自行前往山林、河流中采捕食物。如在元鼎二年,因关中出现“饿死者以千数”的情况,朝廷的救援又来不及,武帝就下诏“山林、池泽之饶与民共之”就是开放受灾地区的山川林泽,从而避免了更多的百姓而饥饿而死。亦如武帝还曾下诏放开本属于朝廷的私有牧地,以此来救济百姓。在建元六年,因蝗灾肆虐全国,武帝就下诏“罢苑马,以赐贫民”,然后将朝廷养马的牧场给予百姓使用。

  当然有些时候,在救灾的过程中朝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而这个时候武帝也并没有下令放弃这些灾民。相反他花费了更多的财力从粮食富足的地区调粮过来,以此来救济受灾的百姓。如在元鼎二年“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的时候,武帝曾就下诏“江南之地,火耕水耨,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就是从粮食富足,且没有受灾的巴蜀地区运算粮食到受灾严重的关东地区,以此来赈济灾民。

image.png

  可以说在灾难来临之时,正是武帝对于灾民始终都秉持着“不放弃”的观念,也尽全力救助灾民,甚至在当时连朝廷私有的山川林泽都向灾民开放。而当没粮的时候,武帝也是努力的从其他地区调粮过来,并无偿给予百姓等这些做法,才让受灾的百姓在如此困难的时候,都始终没有反抗过汉朝的统治。因为百姓知道天灾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是武帝的错,而在灾害来临的时候,武帝也并没有放弃他们,也努力着在救济他们,而这些百姓可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的。

  灾后重建政策

  灾难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救灾,而在救灾完成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灾后的重建”。在接下来如何去安置这些百姓,如何让受灾之后的百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元气,这是当务之急。而在这点上,武帝做的也十分不错,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image.png

  在完成救灾之后,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赐予受灾百姓最需要的土地。毕竟灾难过后,朝廷不可能一直无偿的救助灾民,让他们自给自足是最为重要的,而这就需要土地的帮助啦。在土地的赐予上武帝主要实行的是“假民公田”和“移民屯垦”这两个政策。如《盐铁论·卷三·园池》所言“今县官县官之多张苑囿,公田池泽....三辅迫近于山河,地狭人众,四方并臻,粟米薪菜不能相赡。公田转假.....”。“假民公田”就是将官田、荒田、溉田,及部分园池和苑囿等朝廷所用的土地以租借的形式租给那些无地的流民,而在租借的第一年农民无需缴纳税赋,之后也只需缴纳三十税一的税赋。而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即解决了流民的生活问题,又可解决了朝廷救灾之后的财政问题,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

  而“移民屯垦”就是将因受灾而失去土地的流民迁移到边疆地区。众所周知武帝时期,虽然连年的争战让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汉朝从中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其中最丰厚的就是疆域的回报,武帝一朝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酒泉郡等新郡相继出现。但是由于这些郡都处于边疆地带,所以这里的百姓并不多,地广人稀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也就是如此导致汉朝的疆域虽然变大了,但是耕地面积却没有增加,在这些地方很多土地都处于荒废的状态。

image.png

  而与边疆地区有地无民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中原地区有民而无地。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武帝会怎么做了吧!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将中原地区多出的那些没有土地的灾民迁移到土地众多却没有百姓的边疆地区。当然这迁移不是白迁移的,毕竟没有好处,百姓是绝对不会乐意去这些穷苦的地方的。

  在当时武帝为了让这些百姓心甘情愿的去这些地方,他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首先自愿前往边疆的百姓不但能得到免费的土地,且第一年还能得到“县官衣食振业”的待遇,就是刚去的时候生活开支全部由朝廷负责。同时去边疆开垦田地的百姓还能得到免税数年的待遇,也就是在这样丰厚政策的推动下,仅仅只是在元狩四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也就是单单这一年中原地区就有多达72.5万户迁移到了边疆地区。

image.png

  当然有了土地,这些灾民还需要粮种、生产工具和其他的重建工具,而这一切我想对于刚刚受灾的百姓来说是绝对没有能力再去购买的。所以武帝也考虑到了这种问题,而他解决的方法就是给民“贷款”。如在元狩三年,武帝就下诏“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募豪富人相贷假”,就是说让有条件的官员和百姓以贷款的形式将粮种等重建所需的物品贷于贫民,然后等他们度过了这一年后,再慢慢归还。再如元狩六年,因“雨水亡冰”,武帝也曾下诏各郡县“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

  此外,武帝也曾在其他方面减轻了受灾灾民的负担。如在元狩三年因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武帝就曾下诏“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就是免除部分受灾地区灾民本应该要服的劳役,而这样被免去劳役的灾民也就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灾后的恢复工作。

  也就是在武帝这样手把手的安排下,汉朝的百姓虽然遭受到诸多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却也依旧能够安稳的度过。灾后的百姓虽然失去了曾经的土地等一切,但是在武帝的帮助下,他们却再次拥有了这些东西,而且几乎都是免费的,而他们所要付出的就是如同之前那样,继续勤劳的劳作着。你说就这样,那些受灾的百姓又怎么会再去反抗武帝呢?

image.png

  可以说就是在武帝实施的这些积极而又有效的荒政政策的帮助下,汉朝才能在武帝如此穷兵黩武,县官大空,又逢频繁的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下,依然稳如泰山。正是因为武帝在灾荒到来之前的积极预防,灾荒到来时的积极应对,也正是因为在灾荒到来后武帝依然坚持“以民为先”,尽力帮助灾民恢复到曾经的生活状态,这汉朝的天下才能如此的稳固。也就是如此,即使当时民间都出现“人皆相食”的局面,百姓也都依旧心甘情愿的服从于武帝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