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在大战前占据巨大优势 陈友谅为什么还是输给了朱元璋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陈友谅朱元璋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农民起义都有一个弱点,对于他们来说造反是因为吃不上饭、种不了地、娶不到老婆,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于是他们心中都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想法,一旦吃到了山珍海味、买到了良田万顷、娶到了三五个漂亮媳妇,那他们马上就会转变成为时代的坚定拥护者,而不是毁灭者。

  于是绝大多数农民起义要么最后被招安,要么就是失去了初期那种席卷天下的气势之后被剩灭。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农民起义往往缺乏远见——他们压根就没有想那么远的东西。

image.png

  元末乱世,群雄并起,真正称得上英雄的也就三人,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陈友谅地盘最大,兵力最是雄厚,结果却是三人中最先倒下的。张士诚占据的是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江浙,只是被元朝和朱元璋夹在中间,进取不足终自缢而亡。朱元璋原本是三人中势力最小的,只不过抢占先机立足应天府(现在的南京),在虎踞龙盘之地休养生息静待天变,终两战而定天下,复华夏衣冠开大明近三百年基业。

  朱元璋与众不同,古来从底层起义,能够统一天下的也不过两个人,一是刘邦,而另外一个就是朱元璋。他们都有一种共性——面对敌人的时候非常残忍,对那些真正能帮到自己的人,又恨不得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他们炒了吃。当然,统一之后再将这些人一脚踢开也是司空见惯。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之后,虽然地盘大了,政权也稳固了,兵也有了,粮也足了,但还远远谈不上称霸天下。当时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面有方国珍,南邻陈友定。当然,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并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之后遇到的最强劲的敌人了。

image.png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后来扶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陈友谅认为应天唾手可得,但在别人手下打工哪里能痛快?于是他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为"汉",改元"大义"。紧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开始震惊。

  面对水上实力强大的陈友谅,朱元璋感到了形势的危 急,便召集一众将领开了个碰头会,一时众说纷坛,惟有刘基默不作声。商议到底是议降还是逃跑?

  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伯温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惫,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张士诚看起来强,但真打起来必然是采取观望态度,以为自己是坐山观虎斗,其实却是养虎为患。

image.png

  对陈友谅做出了两字评价,他告诉朱元璋,陈友谅这个人性格"焦躁",是可以一战的,只不过,不能硬碰硬,需要采取伏击战术,诱敌深入,然后一举将其拿下。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做内应。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发现这里的地形地貌根本不是康茂才说的那么回事,这多半是个圈套,于是率部就撤,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最终大败。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进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窝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1363年2月,张士诚乘机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image.png

  朱元璋率主力去营救小明王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即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了八十五天。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人,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陈友谅直到此时也占据着优势,他的船又大又多又高,而朱元璋就是一堆小船。

  一般来说,双方胜负几乎没悬念。但可惜,战争并没有那么简单。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经整整过了十一年——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土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image.png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最了解陈友谅的莫过于他的敌手朱元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也就是在陈友谅败亡后半年,陈友谅的儿子投降朱元璋,朝见时朱元璋不无感慨地给众臣分析了陈友谅失败的原因:"陈氏之败,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驰,不能坚忍,恃众寡谋,故至于此" , "举措一失,逐致土崩" 。这个分析确是精当透彻,切中要害。权术、智谋这一切正是朱元璋比陈友谅高明得多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