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不死明朝就不会灭吗 魏忠贤对明朝来说真的很重要吗

  对魏忠贤明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导语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随着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而亡,宣告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灭。

image.png

  纵观中国古代史,明朝的覆亡也未逃过历史的涛,此起彼伏。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明王朝也不过是历史车轮运转的一段轨迹,一个循环而已。不过后人对最后一个汉家王朝的这段历史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它覆灭的原因也有颇多争议。

  近年来有更多的争论围绕一个名字展开----魏忠贤!有人说如果没有魏忠贤祸乱朝纲,明朝不会灭亡,至少不会迅速崩塌;也有人说,正是因为魏忠贤的死,导致最后的大明朝廷缺少了他这样一个坚决人物。

  没有人能制衡朝纲,更没有人能站出来筹措军饷,内平叛乱,外抵清兵。一个太监真的会有如此大的能量,决定一个王朝的存亡吗?

  宦官在明朝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一任帝王都有大太监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而在这些太监中,最为臭名卓著,影响最为深远的确实非魏忠贤莫属。细细品来,魏忠贤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作为一个太监,没有背景,甚至没有文化,靠着察言观色心狠手辣,爬到国家权力的顶端,甚至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魏忠贤确实是古今第一人。

image.png

  天启年间,魏忠贤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当时盛传天下只知有九千岁,不知有天子,由此可见魏忠贤的影响力。这也是后人认为明存、明亡,皆系于魏忠贤之手的原因之一。但历史不能假设,对于历史人物更不能以个人观点概括,需要客观、全面的评价,才能认清他们的真实面目和实际作用。

  千古第一大太监,心狠手毒,祸乱朝纲,实至名归的大奸臣

  魏忠贤身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狠,不仅对自己的敌人狠,对自己更狠。与一般太监自幼净身进宫不同,魏忠贤进宫的时候已经二十一岁,并且是自己主动自宫净身。作为一个男人为了飞黄腾达的前程付出惨痛代价并不奇怪,但狠心如魏忠贤这般也属千年难得一遇。

  能够对自己下狠手,其他的事情自然不在话下,靠着自己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本领,攀附孙暹,讨好魏朝,勾连魏朝的对食客氏然后又将魏朝踢开,通过客氏,最终获得了明熹宗朱由校的宠信。

  魏忠贤与客氏依仗明熹宗的绝对信任,不断用残忍手段排除异己,甚至连皇帝的一些嫔妃也被客氏迫害致死,大明内宫俨然已经成为二人的天下。

image.png

  由于魏忠贤在宫廷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也不断提拔了一大批攀附于自己的亲信。这些人大多是蝇营狗苟之辈,一心攀附权贵,排除异己,魏忠贤的势力也开始向朝堂之上延伸。

  天启初年大明朝廷虽然历经“三案”,一大批能臣被罢免,出现空虚的状况。但仍有叶向高,韩爌,魏大中,左光斗一批有能力的大臣主张肃清朝政,奋发图强。

  不思朝政的朱由校极度信赖魏忠贤,很多朝中大事也让魏忠贤参与进来,宦官与朝臣之间的矛盾逐步升级。不断有正直的大臣上本揭露魏忠贤及其爪牙的斑斑劣迹和滔天罪行,魏忠贤却依靠昏君的宠信屡次化险为夷,并用残忍手段排挤迫害与其不和的朝臣。

  天启年间,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最终魏忠贤几乎将整个朝廷的异己全部剪除,很多大臣惨遭迫害。东林党争导致明朝中央机构大部空虚,魏忠贤趁机将自己亲信安插进入中枢机构,逐步掌握了大明王朝的核心权力。

  虽然魏忠贤没有文化,但心机深重,几十年的宫廷斗争经验让他对局势的把握十分精准。他非常清楚,朝中那些地主阶级出身,并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权贵大臣,无论如何也不会屈服于他这样一个草民出身、劣迹斑斑的文盲太监。

image.png

  因此他依靠着天启皇帝的宠信,使用残忍的手段极力的迫害那些揭露、弹劾自己的官员,对于那些非本集团内部的官员也逐步的排除,迫使他们让出官位。

  当然,魏忠贤并非一般的太监,他明白朝中大臣无论背后的实力还是自身的能力都不是宫中的太监宫女所能比拟的,要想彻底扳倒他们,仅仅依靠皇帝的宠信和罗织罪名是不够的。因此,他不仅牢牢控制了东西二厂和锦衣卫,还扩充精锐内卫亲军,人数一度过万。

  魏忠贤与客氏祸乱宫廷,独霸朝纲,他们的亲信爪牙多为奸佞之辈,只会搜刮民财,迫害忠良,也导致明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此,魏忠贤的种种作为确实对大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奸臣的罪名戴在他的头上并不冤枉。

  虽是奸臣,也办实事,其角色无人可替

  魏忠贤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第一奸宦,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还由于他掌权时期也的确做了一些实事。甚至有些事情,对于后期的大明朝局势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关系明朝存亡的大事,使得后人对于魏忠贤工作能力有相当的认可。

  一、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

  李自成扛起起义大旗的时候魏忠贤已经死了两年。尽管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内部矛盾重重,但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便发生过一些动乱,也都得到了有力的镇压和处置。

  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魏忠贤掌权为了充盈国库,并没有增加农民的赋税,而是选择恢复万历年间张居正实施的工商税,对于农民阶级还有过拨款赈灾的政绩。魏倒台后,代表地主阶级的东林党人立即请求崇祯废除了这些有损他们阶级利益的税收。大明王朝不能向地主、商人征税,那就只能再向农民伸手。

image.png

  恰巧陕西在崇祯二年的时候又遇到旱灾,朝廷的征税没有及时的调整,所以造成了官逼民反的局面。各地农民也积极配合起义军,竞相呼喊: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在这一点上,不识字的魏忠贤比饱读诗书的文官集团看得透彻,不增加农民赋税并不是因为魏忠贤爱民,而是他很清楚,当时天下的农民已经很穷了,榨不出多少油水了。所以只能向有钱的地主阶级伸手。

  明亡的第二个原因:辽东女真威胁中央政权

  魏忠贤对待辽东的态度比起他的继任者要强出太多。自从万历年间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被明军误杀之后,女真八旗就逐步酝酿向明朝复仇的计划。到天启年间已经成为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努尔哈赤统一八旗之后,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充。

  对于女真,魏忠贤也洞若观火,这群关外的辫子兵不同于一般蛮族,他们内部团结,战斗力强悍,善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有着明确的战斗目标就是向明朝复仇,因此魏忠贤对于辽东政策非常坚决,不是抵抗、不是对峙,而是要平定辽东。

  因此魏忠贤一直积极筹措军饷,无论多么困难也要保障关宁前线有充足的补给。除了军需供应的保障,对于军事人才魏忠贤也有独到的眼光。关宁防线的总设计师孙承宗在辽东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前期魏忠贤也是积极的支持孙承宗抗辽,因为他非常清楚要守住关宁防线,非孙承宗不可。

image.png

  但在后期的东林党争中,孙承宗坚决反对魏忠贤,遭到罢黜。魏忠贤自然清楚,他的爪牙根本无力抵御努尔哈赤,很快他就找到了合适人选---袁崇焕。不得不承认,魏忠贤执政时期对关宁防线的苦心经营取得了不小成就。至少在天启年间,明军占有优势,甚至取得了宁远、宁锦等数次大捷。与魏忠贤相比,后来崇祯皇帝凌迟袁崇焕作为无异于自毁长城。

  魏忠贤掌权期间还有一个客观的作用,就是暂时停止了党争

  随着东林党的失败,魏氏集团霸占朝纲,反而使得这部羸弱的国家机器有了统一的指挥和调度,而不是陷在无休止的内耗中无法自拔。魏忠贤虽然是心狠手黑的宦官,但是对于国家局势还有一定的清醒认识,以至于从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大明王朝的继续运转。

  魏死后,东林党人上台,并没有革除弊政,励精图治,而是反攻倒算继续内讧,为了维护自己小集团的利益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崇祯皇帝缺乏政治经验而且多疑又独断,倒魏之后却一直无法找出合适的替代人选,导致崇祯后期昏招频出,终致亡国。

  明朝积病已久,导致其覆亡的原因错综复杂,非一人之力可为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明朝实际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以往的统治制度对于国家的治理已经力不从心。尽管大明朝廷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例如废除了丞相,改设内阁,但为了制衡内阁同时又赋予了文化素质并不高的太监以极大的权力。太监参政是导致明朝权力中央一直存在严重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

  大明朝落后的赋税制度,导致中央机构长期处于亏空状态。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制定了轻徭薄赋的国策,这个指导精神终其一朝都在贯彻执行。明初,农业为主,轻农税,国家自然没有太多钱;明中后期,工商业崛起,中央政府短暂征收工商税之后又被取消。

image.png

  因此,大明这个王朝除了洪武和张居正改革的两个短暂时期之外,好像一直没有强盛过,至少中央一直很缺钱。国库空虚,安内攘外自然就无从谈起。

  在封建王朝中,皇帝个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往往在登基之初还能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后期却贪恋享乐无心国事。嘉靖皇帝迷恋炼丹成仙,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天启不爱江山爱木工,明神宗明光宗竟然在一个月之内先后殒命。经历一系列不作为和短命皇帝之后,大明朝廷早已外强中干,分崩离析。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时只有17岁,基本上没有任何政治经验。这位17岁的少年凭着一腔热血和和满满的自信,急不可耐的为大明王朝这个重病缠身的老人频繁的进行了数次大型外科手术。

  崇祯在没有摸清局势,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逼死了魏忠贤,天真的认为依靠正直的东林党人就可以匡扶朝纲。崇祯生性多疑而且喜欢擅做决断,仅凭片面信息就断定袁崇焕通敌,竟然不顾袁崇焕对于关宁防线,对于大明王朝的关键作用,对其处以极刑。

  对内极为残酷,对外又过于软弱,面对李自成的叛乱,竟束手无策。当起义军兵临城下时,屡次失去绝好翻盘机会,最终竟然选择愚蠢的自杀来逃避责任。

image.png

  结语

  对于魏忠贤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既要认清其残酷狠毒的作为,也不能否定其确实有客观的历史作用,不能以一言一概之!

  当然,关于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及证据还有很多,也正是由于众多复杂的因素才决定其灭亡是大势所趋,非个人因素所能决定。在历史行进的车轮下,无论是魏忠贤还是袁崇焕,即使当时没有覆灭也无法更改历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明末辽饷问题》

  2、《明史·魏忠贤传》

  3、《明史·袁崇焕传》

  4、《明史·庄烈帝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