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大清朝廷的臣子,为何要自称“奴才”?
2020-06-01 14:36:29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

  假如你经常观看清宫剧的话,那应该曾经在剧中见到过这样的场景:身穿官服的臣子,不仅在皇帝面前低声下气,而且还一口一个“奴才如何”。可按理来讲,既然是朝廷中的一位大臣,就应该在皇帝面前自称为“臣”。只有这样,才显得既得体又体面一些。

  若在皇帝面前自称为“奴才”,那岂不是跟皇宫中那些专门伺候皇室成员的宫女和太监没什么区别了吗?如此一来,那做朝臣还有何颜面可谈?其实,清朝廷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怪象”,是有原因存在的。那么,明明身为清朝廷的臣子,为何却自甘“堕落”,自称为“奴才”呢?

  一、历史上君臣与主仆关系转变的过程。

  从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出发,古代的朝臣跟皇帝之间理应属于一种君臣关系。这种关系虽有尊卑之分,但却与主仆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别。比如说,在君臣关系的前提下,皇帝既有权力让臣子为自己效力,又得适度注意给予臣子一定的尊重。但在主仆关系的前提下,臣子就跟奴仆差不多了,可以任由皇帝处置。

  如此一来,明显君臣关系于朝臣们而言更有利一些。既然如此,那清朝的朝臣不是该懂得自重一些,在皇帝面前称呼自己为“臣”吗?其实,从历史上君臣与主仆关系历经的几番转变过程来看,清朝出现这种情况并不算是什么值得让人感到稀奇的事情。

image.png

  在我国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之时,君与臣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单纯的主仆关系。有资料显示,从甲骨文上记录的字体来看,“臣”这个字本身就形如一个被束缚起来的奴隶一般。由此可见,“臣”与“奴隶”在我国早期历史阶段的释义是有共通性的。

  至于何时它们的释义出现了较大的区别,那还得从战国以后说起。要知道,战国以后,我国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朝臣的身份明显要远高于奴仆的身份,成为有资格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存在。

  而奴仆呢,则只具备伺候君主的资格,而没有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资格。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儒家思想对这种转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比如孔子就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就是说,君主在让臣子为自己效力时理应对他们以礼相待,而臣子在为君主效力时则要表现出足够的忠诚。

  当然了,孔子宣扬的这种君臣关系并未在大部分的朝代中得到足够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时候,君臣之间的关系反倒又倒退回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时候的状态了。

image.png

  二、清朝廷臣子甘于自称为“奴才”的原因。

  其实,清朝廷之所以会出现臣子甘于自称为“奴才”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跟它入关前所处的社会形态和根本制度有关;其二则跟清朝廷盛行的风气和皇帝的个人意志有比较大的关系。

  从第一个原因来看,清朝在入关以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主仆关系深入人心,自然入关后不太可能舍得摒弃这种认知。至于根本制度,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清朝著名的八旗制度了。要知道,不管身处八旗中的人归于哪一旗,其与皇帝之间的身份都只是主仆罢了。

  从第二个原因来看,清朝时期,朝廷中有汉臣和满臣之分。而相较于汉臣而言,满臣与皇帝存在一种固有的自己人的特殊关系。又因为主仆关系较为深入满臣人心,所以满臣在皇帝面前自称为“奴才”并无不妥。至于汉臣,跟满臣待的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受此风气的影响。

  只不过汉臣能不能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那还得看看其到底具备不具备相应的资格。当然了,无论是满臣还是汉臣,最终都得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清朝皇帝嘴上虽表示愿意以君臣之礼对待朝臣,但是实际上,他们心里想的却明显是用主仆关系来奴役朝臣。

  若说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异于清朝这样表现的朝代存在,那还真有。比如宋朝,就有从奴仆关系朝君臣关系转变的明显痕迹留下。如若不然,也就不会有范仲淹敢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悟了。

  结语

  由此可见,看起来好像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其实背后可能暗含着诸多的情况。我们只有深挖这些情况,才能其中找到值得我们探究的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