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的师父苏轼齐名,黄庭坚的人生都有哪些经历?

  一身傲骨的艺术天才竟死在戍楼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的并称,“苏”指的是大文豪苏轼,他是继欧阳修之后执掌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拜在他门下的人很多,但苏轼最欣赏、最看重的就是以上四人,大力提携宣传,他曾赞誉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image.png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

  有文坛领袖的赞誉褒奖,黄庭坚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不过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个人得到过苏轼的器重和指导,受过他的某些影响,并不意味着他们和苏轼同属一个文学流派。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风与苏轼迥异;晁补之、张耒二人也各有自己的创作特点。

  苏门四学士中,笔者认为黄庭坚的脾气秉性与苏轼最相近,都属于开朗达观、诙谐有趣、豪放不羁之人,两人的人生境遇也相似,都是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漂泊不定,最后客死他乡。但笔者相信,他们都是笑着离世的。

image.png

  黄庭坚自小聪颖,记忆力超群,书读上几遍就能背诵,小时候他舅舅常来家里做客,从书架上随意拿书提问,黄庭坚都能对答如流,让一肚子学问的舅舅惊叹不已。长大后,黄庭坚考中进士踏入官场,先后做过县尉、国子监教授、著作佐郎、秘书丞等职。

  应当说,黄庭坚的性格是不太适合官场的,不够精细、不懂变通、不屑逢迎,哪一样都离官场的调调远了点。而且北宋在王安石推行变法之后,新旧两党的对立攻讦愈演愈烈,互相找把柄整治对方。黄庭坚属于苏轼门下、旧党一派,他那种高傲狂放又大咧咧的性格,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

image.png

  宋神宗年间,黄庭坚曾参与编修《神宗实录》,他属于实话实说、秉笔直书型,有啥记啥,不懂“为圣人讳”。神宗病逝、哲宗继位后,新党一派重新掌权,有人便伺机收拾黄庭坚。他们在《神宗实录》中摘出若干条目,控告黄庭坚诬蔑宋神宗,这期间用尽了威逼利诱各种手段,但黄庭坚铁骨铮铮,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凡有问,皆直辞以对”,让士大夫们都很佩服。

  不会忍辱偷生,那便只有慷慨受苦,黄庭坚受到的打击比其他旧党人士更大,结局也更悲惨。他先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后贬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再贬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境遇一次比一次差。后来宋徽宗继位,黄庭坚的境遇稍有好转,当上了太平州知州,但不久就被有过节的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构陷,说他写的诗文中有“对国家灾祸庆幸”之意,黄庭坚的知州刚当九天就被罢免,还被押送到宜州监管起来。

  即便遭受如此劫难,黄庭坚依旧未曾低下他那高傲的头。他到宜州后,先是寄居到一户百姓家,地方官员认为罪人不能安置太好,命他搬离,他就搬到了一所寺庙里,当地官员还是不同意。无奈之下,黄庭坚被迫搬到了城南的一座戍楼里。戍楼是城墙上用于侦查的瞭望楼,透风漏雨,残破不堪,当地官员这才满意。

  在风雨飘摇、喧嚣尘上的恶劣环境下,黄庭坚心胸豁达,坦然受之,依然读书作文,自得其乐,还为这残破的戍楼取了个十分雅致的名字:“喧寂斋”。有年夏天,骄阳高照,天气闷热,忽然大雨倾盆,暑气四消,黄庭坚高兴得如同小孩一样,搬出把椅子坐在上边,然后把两只脚伸出城墙垛口外淋雨,还兴奋地喊道:“吾平生无此快也!”公元1105年,黄庭坚病逝在宜州,享年60岁。

  真性情可能与官场无益,但于艺术创作却极其重要。黄庭坚以其刚直豪放的真性情,在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是北宋继苏东坡之后少有的全才。苏东坡说他的文章:“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提倡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词与秦观并称“秦黄”,他的书法既从容淡定又不失纵横起伏,既能大开大合又能收放自如,渗透着参禅而出的悟性,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