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杜甫对泰山赞誉有加呢?其实包含了他的人生理想

  古代人对旅游的兴趣可不比现在人少。如果把李白杜甫苏轼等几位名人一生的行踪做个旅行地图,你会发现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过的地方多到超出我们的想像!不过古人旅游可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他们求知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他们一旦开始旅行,可不是几天、几个月就结束的,往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所以那时候的旅游一般叫做“游历”或“漫游”,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古人最爱去的地方是哪里呢?山水风光、历史古迹,都是让他们流连忘返的地方,这些奇特的景观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由此诞生出无数传世名篇。而说到关于山水的著名诗作,那就不能不提一首歌颂五岳之首——泰山的千古绝唱了。

  泰山是什么样呢?造物主将各种美景汇集到泰山上,而且山体高大,南北两面甚至能分割出清晨和黄昏两重世界。层层烟云,让人心神摇荡。古人不禁极目远眺,欣赏那归山的翩翩飞鸟。最后,他由衷地发愿,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峰。

image.png

  赞美泰山的诗词里,首推的当属“诗圣”杜甫的《望岳》,堪称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是唐朝唯一能够和诗仙李白并提的大诗人,世称“李杜”。杜甫作诗工整,擅长律诗,而且能够把这种格律严谨的体裁写得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圆融,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浑然忘记在读律诗。《望岳》这首五律虽然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却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之一。

  “岱宗夫如何?”诗人起句就非同凡响,发出石破天惊的一问。岱宗,是泰山的别称,岱与大、太、泰等字相通,而五岳是群山之尊,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后,头部化为泰山,其它部位化为其余四岳,所以泰山是五岳之首,可称为“宗”。诗人用这样一个名称,就表达出了他对泰山的向往与崇敬之情。“夫”字原本是用于文章之中,诗人却匠心独运,把它融入诗中,不仅让整个句子新颖别致,也具有口语自然生动的特点。诗人问,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既是抛出问题,也是惊叹之语。因为这时候他在山脚下仰望高山,已经为泰山壮美磅礡的气势所震撼。

  接下来,诗人自问自答:“齐鲁青未了。”泰山的美景不可胜记,如何精炼又传神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呢?诗人的智慧又展现出来了,他没有直述泰山的高峻绵延,而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告诉读者:即使在齐鲁两个古国的边境,泰山青翠的山色依然历历在目。泰山位于齐鲁两国之中,山南为鲁,山北为齐,所以这句诗还暗含了泰山的地理位置。短短五个字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这就是诗歌的凝练之美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人的脚步逐渐靠近泰山,视角也由远及近。前两句是描写泰山远观之景,这两句就是描写近观之景了。诗人更惊喜地发现,天地间神奇秀丽的风景,都集中在泰山之上,莫不是造物主也对泰山情有独钟?而且泰山是那样高耸,以至于山的阴面、阳面,也就是山的南北两面,在同一时间竟然好像分别处于早晨和黄昏一样。写泰山之壮丽,诗人从造物主钟爱泰山说起;写泰山之挺拔,诗人从山体两面的对比来衬托。这样的侧面描写,反而将泰山的特点充分展现,还赋予了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

  杜甫作诗还讲究“炼字”,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因而这两句也有两个字用得精准老练。一个是“钟”字,把天地万物写活了,将泰山写得生机勃勃;一个“割”,化腐朽为神奇,用一个普通的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image.png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诗人的视角继续拉近,被山腰上的层层云雾所吸引,感到心胸也随之波澜起伏,生出豪壮之情。同时,诗人的心灵也与泰山更近了,他极目远眺,甚至要看清那飞入深山的归鸟。既然是归鸟,那么也就是到了真正的黄昏时刻,与前面的“阴阳割昏晓”照应,说明诗人从早到晚都陶醉在泰山的美景中,这不是再次表达了对泰山的留恋吗?

  到了最后,诗人由景入情,由望岳发出登岳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堪称绝响,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以及傲视群峰的气势,也反映出诗人积极进取、勇于攀登的雄心壮志。而这里的登山,也并非只是攀登泰山,也包含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意思。

  我们一般认为,杜甫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沉郁顿挫”,《望岳》这首则不然,古人称赞这首诗写得“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正是典型的大唐气象。我们阅读这首诗,也能感受到文字中流露着朝气蓬勃、豪迈刚健的气质。其实,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杜诗,大多创作于中年时期,而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可只有二十四岁,正是一位心怀大志、意欲有所作为的青年才俊。

  杜甫出身官宦之家,早年也过着优渥富足的生活。他自幼好学,受到儒家文学熏陶,“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也立下了为国效力的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学有所成后,少年杜甫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游历,到过山东、吴越等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来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准备在朝廷大显身手,谁知不幸落第。因为他的父亲在兖州做官,所以杜甫就在齐、赵一带漫游数年,留下现存最早的几首诗,《望岳》就写于这段时间。

  从诗歌中的情感我们可以发现,杜甫虽然科举失利,但他没有气馁退缩,而是在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鼓励下,在漫游中保持着达观自信的心态,并蓄势待发,等待实现抱负的时机,也就是诗中表达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尚儒,或许这也是他热爱泰山的原因吧。因为泰山和儒家圣人孔子还有深厚的渊源呢。《孟子》中有句话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这也是从侧面反映出泰山的高度和气势。《望岳》的结尾两句,也是从这里化用而来,可见杜甫对圣贤孔子的仰慕,以及儒家文化在他心中留下的烙印。

  孔子当年登泰山,可不是为了游览风景,而是考察古时候的封禅制度。封,是在泰山顶上举行祭天仪式;禅,是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祭祀地神。封禅是古代君王的隆重礼仪,不仅是“受命于天”的象征,也是向神明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方式。所以呢,孔子才会怀着虔敬之心登上泰山。而杜甫来到泰山脚下,没有登临,大概是谦虚地认为自己在德行或者功业上尚未取得成就,只能仰望这座神圣而底蕴深厚的大山吧!等到有朝一日,杜甫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为国为民的理想,或许就是他登顶泰山的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