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怎样的?为什么都是只嫁不娶?

  对汉朝和亲制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匈奴的由来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皇帝夏夏朝灭亡后,这些人为了生存,只能向西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融合了当地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血液,最后形成了这个匈奴民族。

  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下去,匈奴人被迫从农耕民族转变为游牧民族,结果这一转变,诞生出了一个强大的民族。

image.png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就是说,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小孩就能骑羊,精通各种弓箭。当他们长大了以后,就成了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的彪悍骑兵

  在冷兵器时期,骑兵与步兵相比,拥有无敌的先天优势。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人就成了北方国家的一个大患,燕、赵、齐、秦等国家都曾被频繁地骚扰,只是规模不大。

  在战国晚期,匈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组织由原来的部落转为了联盟,联盟的首领叫作“单于”。

  对于中原各国来说,没有比这个“联盟”更让人闹心的了。以前匈奴是分散的部落,来中原抢劫不过几十、几百人。现在人家有了联盟,“光顾”一次就直接用“万”计算,这叫中原咋办?

  为了对抗这些强悍的匈奴人,燕、赵、齐、秦等北方国家就纷纷修筑城墙,用作防止匈奴入侵的一种军事手段,同时派数以万计的大军在边境警戒。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燕国赵国只能顾及自己的存活,就无暇顾及匈奴入侵了。而秦国忙着兼并六国,也没有工夫管理匈奴。就在这段时间里,匈奴抓住了壮大自己的机会。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十年里,匈奴人趁中原边境防御空虚频繁南下,不仅掠夺牲畜人口,还一举攻下了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基地。

  由此可见,早在秦国的时候,这些匈奴人,就成了秦始皇的心腹大患。

  等到汉朝建立后,为了对抗日益强悍的匈奴,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开国元勋韩王信为韩王,命他定都马邑(今山西朔州市),抵御匈奴。

  这里说一句,这个韩王信,原名“韩信”。后来,为了与淮阴侯韩信相区别,史书统一称其为“韩王信”。

  书归正传,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开始频频南下,他们屡次攻击马邑的韩王信。韩王信自知没有能力抵御匈奴,就对匈奴俯首称臣,割地求和。

  同年,刘邦知道韩王信自作主张后,愤怒无比,派人谴责韩王信。结果,韩王信害怕刘邦怪罪自己,就干脆投降了匈奴。后来,在韩王信的帮助下,冒顿单于进入雁门关,率军攻陷了太原,兵锋更是直指晋阳城。

  这一下子,匈奴这个外来的少数民族成了一颗严重威胁大汉王朝统治的毒瘤,刘邦不得不除了。而他对匈奴的战争,也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御驾亲征,亲率三十二万汉军精锐之师,出兵漠北,征讨匈奴。

  这场战役开始后,刘邦都不敢相信,战争居然会无比地“顺利”。

  当时,霍人(今山西繁峙)一战,汉军大败代军,获得一万敌人首级。铜鞮(今山西沁县)一战,刘邦大败韩王信,导致其狼狈地投奔了匈奴。广武、晋阳一战,夏侯婴大破匈奴左、右贤王,更是追杀了数百里。太原一战,周勃灌婴击败匈奴、赵国联军,一举收复太原城。

  就这样,几场战斗下来,汉军捷报不断,匈奴节节败退。刘邦此时此刻的心情,就一个字——爽!

  同年冬天,汉军在追击匈奴期间,突遇暴雪,滴水成冰,由于缺乏相应的准备,有百分之二十的士兵遭受了严寒的侵袭,他们甚至冻掉了手指头。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只能放弃行动缓慢的大部队,率领精锐部队继续追击。结果,当刘邦追击到今天的山西大同,登上了附近的“白登山”后,却看见了一幅别样的画面,一幅震撼人心、久久不能释怀的画面。

  就在此时,之前一直逃跑的冒顿单于,突然率领四十万大军从天而降,杀奔而来。

  原来,这一切都是冒顿单于设的一个局,他一直在故意示弱,假装败走,就是为了引诱刘邦至此,好一举而杀之。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刘邦被杀了一个措手不及。他只能暂守白登山,凭借天险防守,等待后面的援军支援。

  就在白登山防守期间,刘邦看见了一幅让他一生都无法忘记的“画面”。

  放眼望去,千里平原之上,匈奴铁骑阵形分明,严阵以待;万里沃土之中,百万将士威风凛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除此之外,在冒顿单于的安排下,四面围城的匈奴战马,颜色还各不相同。负责攻击西面的,全是白色的战马;负责攻击东面的,全是青色的战马;负责攻击北面的,全是黑色的战马;负责攻击南面的,全是红色的战马。

  场面极其壮观,更是拉风到了极点……

image.png

  当然了,对于敌人这种嚣张气势,刘邦只能无可奈何地去看,而且还连续欣赏了七天。因为,他被困在山里长达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

  在这七天七夜里,汉军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他们弹尽粮绝,人困马乏,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

  后来,刘邦接受了陈平的计谋,派使者赠予厚礼,游说单于阏氏,再通过单于阏氏去游说冒顿单于。这才让匈奴暂时撤兵,刘邦这才狼狈地逃了回来。

  阏氏,音“胭脂”,原为女性化妆用的胭脂古称,后意义扩展为汉朝的公主、匈奴皇后等。这里的单于阏氏,就是单于的大老婆。

  要知道,在这段历史中,陈平到底用了一个什么计谋,单于阏氏是如何被说服了,因为这属于国家一级机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即使最权威的《史记》《汉书》等正史著作,也没有具体写。

  这段历史,俨然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只是,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了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在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中,我们忽然知道了这条妙计的具体内容。

  原来,陈平使用的这条妙计,就是利用了单于阏氏这个女人的忌妒心理。

  在面见单于阏氏后,汉朝使者先奉上了无数厚礼,然后又拿出了两张绝色美人图,并告诉单于阏氏:

  我们的主君已经服软了,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我们要进献画中的这两名女子,让她们给冒顿单于当妃子。

  一听这话,单于阏氏心里立刻“咯噔”一下,想:“这两个美女这么漂亮,国色天香、风华绝代、倾国倾城,这要让单于那个色鬼看见了,到时候自己就失宠了。不如趁美女没到,先把刘邦这个瘟神轰走。到时候刘邦一走,他也不会向单于进献美女了。

  于是,都不用大汉使者去教,单于阏氏立刻吹起了“枕边风”,她劝说单于马上放了刘邦,并且说了三个原因:

  第一,汉朝的土地都是耕地,咱们是一个游牧民族,要那些土地也没用。

  第二,汉朝的气候也不好,咱们水土不服,到那里必然生病,还是不去为妙。

  第三,你现在把汉王灭了,不是加深两个民族的矛盾吗?新一代汉王登基后,他不会来报仇吗?不如捞一些好处,把这个刘邦放了吧。

  一听这话,冒顿单于也觉得有理。本来,他率军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土地,也不是为了俘虏刘邦,只是想要点儿奴隶和金银。反观汉朝,刘邦率军来到这里,也不是为了跟自己开战,而是为了平息韩王信的叛乱。

  因此,匈奴和大汉之间,没有那种食物链的殊死关系,不存在谁吃谁的殊死较量,他们之间是一种掠夺和防御的关系。所以,只要刘邦肯给钱,都好商量。

  最终,冒顿单于接受了夫人的意见,他下令三军放开一个缺口,放刘邦等人过去。看见匈奴大军放开包围圈后,刘邦怕对方使诈,他命令全军刀出鞘、箭上弓,保持最严密的防守阵形,就这样慢慢地退了出去,随后与外围的汉军主力汇合了。

  刘邦撤走后,冒顿单于带着金银珠宝,满载而归了。冒顿单于撤兵后,刘邦也班师回朝,只留下大将樊哙镇守代地。

  要是没有陈平的这出“美人计”,刘邦的这条命,就算是搁在山里了。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这样吗?

image.png

  一个区区的美人计,两个莫须有的美女,就能让单于阏氏吃醋,这么玩命地吹枕头风吗?这个冒顿单于是何许人也,他就这样“惧内”,这样听从老婆的话吗?

  当然不可能了。

  因为,当您知道了冒顿单于的为人,知道了他心狠手辣残暴不仁的性格特点后,您就会产生无数个问号。

  冒顿单于(公元前234年—公元前174年),冒顿是人名,音“mò dú”;单于,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音“chán yú”。

  冒顿单于是上任首领头曼单于的大儿子。头曼单于宠爱一个侧阏氏(匈奴的皇后可以有好几个),进而宠爱阏氏生的小儿子,所以不喜欢大儿子了。于是,头曼单于产生了一种废长立幼,更换太子的念头(跟刘邦一样)。

  虽然匈奴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没有汉族政权的条条框框,但是,头曼单于想更换这个继承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果,很多年过去了,头曼单于虽然想换太子,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甚至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最后,头曼单于想出来一个非常歹毒的办法,他先把冒顿太子送到了月氏国,让他去那里当人质。紧接着,又亲率大军攻打月氏国,彻底与这个国家宣战。

  按照头曼单于编写的剧本——得知自己出兵后,月氏国肯定会恼羞成怒。他们一愤怒,作为人质的冒顿太子就死定了。冒顿一死,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更换太子了。

  殊不知,虽然头曼单于是一个优秀的“编剧”,但这部戏的“主演”冒顿却跟他对着干。结果,完全出乎头曼单于的预料,冒顿竟然偷了一匹宝马,奇迹般地从月氏国逃了回来。

  后来,通过这件事情,头曼单于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他认为冒顿有勇有谋,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因此他冰释前嫌,不仅没有怪罪冒顿,反而还给了他一万兵马,让其随便调遣。

  这也是头曼单于这辈子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破镜重圆、分钗合钿”之说,但那伤透了心的裂痕,即使修补得再好,也注定无法还原。

  有了一万骑兵后,冒顿太子终于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谋反。

  在谋朝篡位的准备期间,冒顿太子制造了一种射出后会发出很大的响声、号称“鸣镝”的响箭。他告诉自己的士兵——凡是响箭所射的目标,你们谁不射,老子就杀了谁(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下达了死命令后,冒顿太子第一次射响箭的时候,有人没有反应过来,没有第一时间跟着射箭,冒顿就把这些人斩首了。

  第二次,冒顿突然用响箭射自己的战马,结果很多部下犹豫不决,没有第一时间跟着射箭,冒顿也把这些人斩首了。

  第三次,冒顿突然用响箭射自己的爱妾,结果很多部下依旧犹豫不决,他们还是没敢第一时间跟着射箭,结果这些人也被冒顿“处理”了。

  第四次,冒顿突然用响箭射自己父王的宝马。这一下子,他手下的这帮人没有丝毫的犹豫,大家全都第一时间跟着射箭,直接把这匹战马射死了。

  至此,冒顿太子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训练”成功了。那么下一步,就该去真正地狩猎了。

  不久之后,头曼单于外出打猎,冒顿太子也陪同前往。结果,在打猎期间,冒顿太子突然把响箭射向了父亲,他手下的骑兵也马上第一时间跟进。就这样,可怜那头曼单于,都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被这“万箭齐发”活活射死了。

  射死了头曼单于后,冒顿立刻率军杀入皇宫。他勒死了那个蛊惑父亲的继母,砍死了那个与自己争夺王位的弟弟,还杀死了所有不顺从自己的大臣。最后,冒顿太子自封为匈奴单于,登基称帝!

  以上,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冒顿单于”的由来。

  冒顿单于即位后,他的邻国东胡非常强大,这个国家想乘其立足不稳,找一个借口讨伐匈奴。于是,东胡派遣了一个使者来到匈奴,索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

  听完这个要求后,匈奴大臣们愤愤不平,他们纷纷表示道:“这匹千里马可是咱们匈奴的国宝,怎么能够随便给人!”

  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冒顿单于却说:“既然要和邻国友好往来,怎么能吝啬区区一匹马呢?”于是,冒顿单于不顾群臣反对,把这匹宝马送给了东胡。

  这么轻松就得到了一匹宝马,东胡国王乐疯了。他再接再厉,又派遣了一个使者来匈奴,这回索要冒顿单于的阏氏。

  咱们都知道,东胡国索要的这个阏氏,就是冒顿单于的皇后,这还得了!于是,匈奴大臣群情激奋,大家纷纷表示:“东胡国欺人太甚,竟敢索要国母,咱们跟它拼了!”

  可是,还是这个问题,冒顿单于却说:“既然要和邻国友好往来,怎么能吝啬一个女子呢?”于是,冒顿单于再一次不顾群臣反对,他把自己的皇后送给了东胡。

  这一下子,东胡国王这个趾高气扬呀,他高兴得都快上天了。于是,他再接再厉,又派遣了一个使者来匈奴,索要一块土地。

  这块土地,位于匈奴与东胡的分界线一带,本身面积很大,地处边境,是一块无人区。

  这一次,对于东胡王索要土地这件事,大臣们揣摩出了君主的意思,因此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块无人居住的土地,留着也没用,送给东胡也可以。”

  一听这话,冒顿单于立刻破口大骂道:“土地,乃国家之根本,怎么能够随便送人!”

  随后,冒顿单于处死了主张送土地的大臣,然后通告三军:“马上出兵,讨伐东胡,谁敢落在后面,一律杀无赦!”就这样,冒顿单于指挥着十万大军,就这样奔着东胡而去。

  要知道,此时此刻的东胡王,因为索要千里马、匈奴阏氏都非常顺利,他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冒顿单于。结果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软弱无能的主,居然还有这么一手!

  面对冒顿单于的突然袭击,东胡疏于防范,被打了一个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此战过后,东胡国王被杀,东胡所有的人口、土地、牲畜,全都变成了冒顿单于的个人财富。

  至此,显赫一时的东胡国,就这样不甘心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收拾了东胡国后,冒顿单于再接再厉,他大举向西进兵,打败了老对手月氏。随后,又向南用兵,一举消灭了楼兰、乌孙、呼揭等二十余国。最后,冒顿单于吞并了楼烦、白羊两个匈奴部落,完成了对匈奴空前的统一。

  至此,摆在刘邦面前的匈奴,是一个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强大帝国,一个号称“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拥控弦之士,多达数十万”的北方强大民族政权!

  再说一遍,这个强大民族政权的缔造者,正是这位一代天骄、匈奴民族最伟大的王——冒顿单于。

  因此,所谓“听信女人谗言,放了刘邦一马”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杜撰。

  如今,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倾向一种观点,刘邦之所以能够白登突围,其根本原因,就是刘邦答应了某些“不可告人”的条件,甚至签署了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才被冒顿单于放了回来。

  这样的解释,合情合理。

  当然了,上述这些说法,也仅仅是一种猜测,因为这没有任何的史料依据。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了,希望有记录此事的文物出土,来解决这个千古之谜。

  和亲匈奴

  白登脱困后,刘邦完全被打怕了,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匈奴,重新反省这个民族对大汉王朝的巨大威胁了。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隐患呢?

  第一个办法,跟秦始皇一样,派大将出兵讨伐匈奴,一次性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对于刘邦而言,这个办法非常好,效率也最高。但问题是,如今大汉百废待兴,国力甚微,好不容易攒了一点儿家底,还让自己在白登给败干净了。如今国民连基本生活都够呛,这还怎么跟匈奴开战呢?

  因此,还得想别的办法。

  第二个办法,死守万里长城,全力抵御匈奴入侵。

  虽然这个当“忍者”,外加“神龟”的战术,会挫伤大汉国威,还容易滋长匈奴嚣张的气焰,但对于刘邦而言,这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毕竟,这个办法成本小,损失也不高,最多让边境几个城市不得安宁,整个大汉王朝却可以得到宝贵的喘息之机。

  但是,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它没法彻底解决匈奴这个心腹大患。而且,派一个“能征善战、百战百捷”的将军镇守长城,匈奴来一回揍一回,那也没有用呀,打一百次胜仗也没有用呀。

  “将军百战死”,将军总有“失手”的一天,还得用别的办法。

  第三个办法,再给匈奴单于的阏氏送美人图,让她继续吹枕头风。

  这个办法,还是拉倒吧……

  最后,在万般无奈、无计可施下,刘邦就向一个谋士求教,希望得到一个解决的妙计。

  一到这个时候,很多“史书”就写道,对于这个问题,张良怎么回答的,陈平怎么授计的。实际上,刘邦求教的这个谋士,根本就不是这些猛人。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甚至就是一个小角色。

  这个被刘邦求教的谋士,他的名字叫——娄敬。

  原来,在之前的“汉匈大战”中,狡猾的冒顿把精锐士兵、宝马良驹都藏了起来。他故意示弱,只让汉军看见瘦弱的士兵、骨瘦如柴的牲畜。结果,汉军将领全部中计,刘邦更是认为匈奴可以打,想要一次性解决这个强敌。

  当时在这满朝文武都嚷嚷着开战之际,唯有娄敬一个人冷静地分析道:“两军交战,理应炫耀自己最强悍的一面,冒顿怎么能够这样示弱,长我军士气呢?所以,这里面一定有诈,还望陛下不要轻易追击,以免中计。”

  听到这个建议后,刘邦破口大骂道:“该死的狗奴才!你屁本事没有,靠着伶牙俐齿才当上官,居然在我这里胡说八道,扰我军心。等我收拾了匈奴,回来再收拾你!”

  说完,刘邦下令把娄敬关押了起来,等他班师回朝后,再作打算。

  结果,刘邦被围困了七天七夜,差点儿命丧黄泉后,他这才想起娄敬的逆耳忠言、骨鲠之言。刘邦立刻释放了娄敬,还封他为关内侯,特别是匈奴方面的问题,娄敬俨然成了刘邦的第一军师。

  那么,娄敬提出了什么“锦囊妙计”呢?

  首先,娄敬告诉刘邦,对付匈奴,不能动武。

  两个原因:第一,士兵疲劳,国力甚微,我们没法打;第二,匈奴势大,国力强盛,我们打不赢。

  娄敬告诉刘邦,对付匈奴,不能讲仁义。

  娄敬分析道:“冒顿单于杀父夺位,迎娶父亲的妻子为妾。他崇尚武力,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是无法用仁义道德去说服的。同样的道理,这么一个混乱不堪的民族,也无法同化他们,让他们成为大汉子民。”

  因此,对付匈奴,不能用文,也不能动武,还得使用别的办法。

  娄敬告诉刘邦:“目前只有一个长治久安的办法,可以用来对付匈奴,但是,我就怕皇帝您不同意。”

  一听这话,刘邦马上回答道:“只要能够阻止匈奴入侵,甭管什么主意,咱们都可以一试。”

  刘邦表态后,娄敬心里才有了底,这才慢慢地说道:

  “如果陛下把嫡公主嫁到匈奴,再送去无数的厚礼,冒顿一定会高兴不已,也会让公主当阏氏。假以时日,等公主生下儿子,孩子肯定是未来的单于。到了那个时候,冒顿活着的时候,匈奴单于是大汉的女婿;冒顿死后,匈奴单于是大汉的亲戚,哪里有打自家人的道理。这样的话,我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匈奴俯首称臣,解决这个难题了。

image.png

  “除此之外,这个和亲匈奴的办法,一定要用皇帝的嫡长女。要不然的话,冒顿就不会尊重和宠爱这个女子了,到时候这个和亲的办法,就会前功尽弃,没有任何意义了。”

  听完这个建议,刘邦二话不说,立刻一拍大腿,当即表示:“没问题,就让嫡公主去!”

  可吕后听到这个“该死”的主意,她立刻就急了。她第一时间冲到刘邦面前,没日没夜地号哭不止,声泪俱下地控诉道:“你怎么这么狠心呀!我就这么一个女儿,她怎么能去匈奴那种鬼地方呀!”

  最后,刘邦敌不过吕后这样日日哭,天天闹,他向这位“阏氏”妥协了。于是,刘邦找了一个宗室之女,对外宣称是“长公主”,就让她嫁给冒顿单于,去给嫡公主当“替罪羊”了。

  同时,刘邦命娄敬出使匈奴,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女人换和平的“和亲条约”。

  在历史上,对于刘邦的这个“和亲条约”,史学界一直争议不断,并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赞同者认为:和亲政策是刘邦的一大创举,这不仅开创了一个人类外交的“新篇章”,还让这个新生的政权获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且避免了软弱汉朝与强大匈奴正面交战的机会,并为汉朝未来那场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实力。

  反对者认为:自古以来,“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所谓的和亲政策,就是一种变相的“性贿赂”而已。除了自辱国格外,这个政策一无是处。而且铁的事实证明,匈奴得到了这个公主后,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违约,天天干打自家人的事情。谁让你这个家人呢,不打你,打谁!

  刘邦创建的这条“和亲政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各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管怎样,从刘邦这次送公主开始,这条“和亲政策”,就变成了汉朝的一个“基本国策”了。

  刘邦后面的四位统治者中,其中三位“男性”继任者,即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他们都对这条国策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直到“千古一帝”汉武帝才将这一“基本国策”彻底打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