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冬季是清朝皇帝死亡最多的季节?
2020-07-30 14:29:20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行医的人都知道,冬天,特别是北方严寒的冬天,是很多老人家熬不过去的关卡。翻开厚厚的皇家档案,令人惊讶的是,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不少就栽在这「关卡」上。

  顺治帝死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同治帝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这两位据考证均因患天花之类的传染病而离世。康熙帝死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乾隆帝死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道光帝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这几位都是年老病衰而亡的。宣统帝溥仪死于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也算是秋冬时节。光绪帝崩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相传遭人以砒霜谋杀。至于雍正、嘉庆、咸丰则在夏天亡故。

image.png

  为何多数清帝「选择」在冬季龙驭上宾呢?他们死时的年龄、体质基础和直接病因尽管差别很大,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北京冬季的恶劣天气。

  寒冷可引发血液浓度和黏稠度增高,所以在冬天,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会增加。在低温状态下,血管收缩会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使心臟负荷增加;而心臟冠状动脉也会收缩,尤其在心血管已有粥样硬化狭窄处,更易受冷而缩紧,造成血流不顺畅,加剧心肌缺氧。寒冬又是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更是苦不堪言,心肺互相影响,病情常会加重。不过,温度严寒虽对心、肺、脑的疾病推波助澜,但这并非北京的专利。

  在冬春时节的京师助纣为虐的,还有雾霾。其肆虐可追溯到元代。《元史》记载:天历二年(一三二九年)三月,「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一三四○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些风霾持续时间长而能见度很低。在当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缓解这种恶劣天气,于是迷信的元顺帝只好求助于上苍了。

  到了明代,「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宪宗实录》云:「一四六八年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成化十七年(西元一四八一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一四九七年),「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明代中叶的弘治帝朱佑樘除了一味给老天爷叩头外,也实在没有什么妙招。

  清代的京城「霾灾」就更多了,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某日,原本是科举放榜,但「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会试)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一八一○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这一年,儘管太平天国战争依然打得白热化,但咸丰皇帝原本心情不错,因为四月,儿子载淳(日后的同治帝)出生。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恶劣事件让他焦头烂额,面对雾霾天气的袭击,他连下「罪己诏」的念头都懒得去想了。六月,太平军首次攻破江南大营,军威大振,清廷一片垂头丧气;接着重庆发生强烈地震,举国震惊;十月,「亚罗号事件」爆发,英国海军藉此悍然发动进攻,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更糟糕的是,这年从夏到秋,直隶地区天灾不断,旱灾、蝗灾水灾、在三、四个月内相继发生。

image.png

  像康熙、乾隆、道光等病患,本已在病榻上苟延残喘,此时便更为雪上加霜,想吸一口舒服、健康的空气而不得,最后也只得无奈地两脚一蹬了。别以为躲在深宫中就可吸口新鲜空气,苍穹之下,雾霾微粒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就像当初顺治帝深藏在宫苑内企图逃避天花的纠缠,最终仍在劫难逃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