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品服色制是怎么回事?它是如何没落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官服,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黄色代表快乐、明朗;蓝色代表忧郁、理智;红色代表热情、祝福;紫色代表高贵、神秘。颜色赋予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常常通过眼睛感知、分辨色彩并在脑中解读其寓意。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颜色除了具有不同的意义,还能代表不同的性格、心理等。但在古代社会,不同颜色的着装却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地位,有些颜色的衣服只有皇室才能穿着,有些只有达官贵族才能穿着,若普通老百姓穿了不该穿的颜色的衣服,将会面临严峻的责罚。

  “官品服色制”的起源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创办的儒家思想对我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孔子强调人们的衣食住行要合乎“礼”的规范,衣服除了基本的遮羞蔽体功能外,还要能“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不仅在材质、样式上,甚至连颜色都做了区分。

image.png

  而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循环与朝代之间的更迭有关,遂提出了“五德始终说”。

  五行与五方(方位)、五色(颜色)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东青龙,属木;西白虎,属金;南朱雀,属火;北玄武,属水;中无极,属土。”其中的玄武指的是龟蛇,龟的背部是黑色的,秦始皇认为自己的王朝属水德,因此古书上说,“秦尚黑,为水德。”,所以从秦朝始皇帝乃至官员皆以黑色为贵,这也是官服颜色固有化的开始。到了隋唐,儒家的穿衣思想加上历代王朝的官服颜色观,才最终形成了“官品服色制”。

image.png

  “官品服色制”走向成熟

  唐代自居“土德”,崇尚黄色,但这个黄色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柠檬黄、香蕉黄,而是带有一点红色的赤黄色。唐高祖要求君臣在服饰上需要有明确的区分,因为当时的君臣都可以穿戴黄色和紫色,很容易混淆彼此之间的身份。经过一番调整后,有了“初具模型”的服饰制度,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穿着赤黄色,《旧唐书》里曾写到“天子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到了唐太宗时期,官员们开始根据官品的不同,穿不同颜色的官服,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官服,四、五品的官员穿绯色官服,六、七品的官员穿绿色官服,而八、九品的官员则穿青色的官服。白居易的《琵琶行》曾写到“客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任司马,只能穿青色官服,在官员中地位低下,所以才会同情身世凄惨的琵琶女。

image.png

  到了唐高宗时期,除了对官服的颜色进行了的深浅之分外,还按照官员们品级的不同要求他们佩戴不同的腰带,四、五品佩戴金制腰带;六、七品佩戴银制腰带;八、九品则佩戴鍮石腰带。至此,“官品色复制”趋于成熟。

  “官品服色制”的没落

  当今世界上有很多 “山寨”产品,且屡禁不绝。其实 “山寨”并非现代产物,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由于唐朝人民向往达官贵族的生活,他们便在私底下模仿贵族们穿着打扮,穿着不属于自己身份的颜色的衣服,但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穿,只敢私下在家里过过瘾,因为这事万一被官员知道,是要被治罪的。《唐会要》中曾记载“自今以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严加禁断。”

  唐朝“散官”的兴起也导致了“官品服色制”逐渐没落。了解唐朝史的人,也许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散官”一词语,它是指有级别但没有实际工作内容的职位。唐高宗在官服制度刚确立时,为了防止过多人穿上相同颜色的服装,皇帝对官员的晋升要求还比较严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们总是在重大节日里大肆奖赏晋升官员,尤其是三、五品官员最容易得到晋升。到了晚唐,朝廷动荡,皇帝为了稳住自己的势力,经常大肆晋升“散官”以拉拢官员,这样就导致了高品级的官员越来越多,穿相同颜色官服的官员也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一旦穿紫色官服的人越来越来,那么这份尊贵好像也就变得不那么尊贵了!

image.png

  正是因为唐朝后期的高品级官员泛滥,穿同色官服的人渐渐变多,才使得“官员服色制”慢慢没落。这就好比你辛苦攒了好几个月的钱,终于买了一个心仪的爱马仕包包,然后想背它出门上街炫耀一番,却发现满街都是爱马仕包包,此时的你作何感想?还会觉得爱马仕尊贵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