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募兵制?国富而兵弱的根源,宋朝瓦解的开始

  说到募兵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史中,宋朝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既有“生产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之类的正面形象,又有“冗官冗员”,“靖康之变”的负面回忆。宋王朝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可否认,宋朝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仅仅达到了封建王朝最高峰,同时也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顶点。但是,如此强盛的大宋朝仅仅是在经济方面遥遥领先,在军队战斗力方面却背道而驰,从而形成“国富军弱”的局面。军队战斗力的方面往往由经济基础决定,富国强兵的状态为何没能在宋朝形成呢?

  宋朝的军队规模相当庞大,最少的时期也能达到60万以上。但是数量的庞大却没有为宋朝带来战斗力的优势,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募兵制”的存在。募兵制作为特殊的征兵制度极具优势,相比各朝代的征兵制几乎没有一丝强制性,甚至可以说宋朝的兵勇完全出于自愿入伍。这对宋朝的经济基础影响深远,对百姓十分友好,完全避免了不自愿的生死别离,对于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但是,募兵制需要极强的物质力量作为支撑,与此同时百姓一旦入伍,再想转变职业则成为不可能,这就对宋朝经济形成了双挤压态势,致使宋朝“成也募兵制,败也募兵制”。来自帝王的解决方案

image.png

  “募兵制”的实行自有其道理。“时势造英雄”,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东汉末年三分天下,战将名臣无数。但是在和平年代,将士的作用与地位却并不突出。但在南北朝乃至唐朝时,常年的征伐乱战导致唐朝将士地位极高,于此同时将领作用也凸显出来。在宋朝以前,“府兵制”实行多年,当时服兵役是必然之势,个人并没有选择余地,只要是男子成年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培训,以备发生战争无处寻觅兵源。但是,到了宋朝这一现象有明显改观。宋朝开国太祖是在马背上夺得的江山,对于武力征服有深彻体会,所以宋朝开局便“重文轻武”明显。

  “陈桥兵变”的往事历历在目,黄袍加身之后的战战兢兢仍处卧榻之侧,虽然“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开国功臣功高盖主的后顾,但是赵匡胤仍不会忘记将领掌有兵权的威胁。更何况,宋朝初期,经济恢复速度可观,人们更愿意依靠经济发展的大势分得一杯羹,而对于充当兵勇这样的事情比较抗拒,致使士兵成了百姓不愿意从事的职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人可揭竿而起的现象发生。

  来自帝王的担忧并不是无的放矢。在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皇帝违背天时、自然灾害、地方割据等事情时有发生,如果让“全民皆兵”很容易导致流民的动乱,从而引起朝廷内部不稳。全民皆兵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兵源,地方大员只要稍有“杂念”就可以随时形成武装力量,作为大将出身的开国皇帝,对于这样的隐患必然是防患于未然。而为了解决隐患,同时解决兵源匮乏最佳策略就是实行“募兵制”。

  宋朝军营等于慈善机构

image.png

  

  宋朝实行的募兵制很有趣,几乎完全调动民众主动性。在宋以前,天灾人祸对于朝廷往往是很大的打击,但是对于宋朝却有所转机。原来在宋朝时,每当遇到洪水,旱灾,瘟疫时都会将产生的流民聚集起来。此时的民众对于现实最渴望的仅仅是活下去,而宋朝就给了他们这条出路,将流民编入军队。宋太祖赵匡胤曾直言“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在宋朝,募兵制下的兵士类似于合同制,但是这一纸合同签下去就是几十年,普遍来看,男性只有六十岁时才能退伍。

  当然,六十岁退伍对于很多人是可喜的消息,因为他们无家无业,无依无靠。但是对于部分人也相对反感。在宋朝,将士的地位很低,宋以前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现象完全颠倒,反倒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了。参军人群在“募兵制”的限制状态下,往往都是老弱病残等需要救助者,战斗力完全处于虚无状态。

  朝廷虽然重文轻武痕迹明显,但是对于兵士的待遇也还是极好的,每年朝廷都会拿出大把银子供其开支,使普通的士兵也能生活相对富足。虽然“募兵制”下,流民被充分救助,发出了最后的热量。但是合同制让宋朝的军队越来与冗杂,在宋朝初期十几万军队,而到了中期竟已达到了六十几万,甚至更多。虽然数量庞大,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却没能因此提升,冗员的状态下,与之相伴的就是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几乎成为宋朝最大的慈善机构。

  “募兵制”下,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image.png

  募兵制仅仅是一项征兵策略,虽然造成一定程度冗兵,但是遇到韩信吴起之类的名将也必然有一番作为,但是宋朝做出的选择显然并非如此。在整个宋朝期间,将领没有话语权和兵将互不相识的状态显然成为了募兵制的神助攻。

  在宋代以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常被挂在嘴边,战场上的形式虽有变化,但是都能够依据将领做出的选择而改变策略,这全过程并不用向远在天边的皇帝报告。这从大局的角度来看是相对符合时宜的。但是宋朝却改变了这一形势,据记载:“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予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逆上旨”。如果自己随意做出选择就是抗旨,但凡出征,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必须依照律令行事,将领只是全军的名誉领导而已。所以“十二道金牌”在宋朝发生并不让人意外。

  在宋朝,将领不仅没有“临机决断权”更没有专属士兵。自己说话不算也就罢了,起码还能依照皇帝的命令来管理士兵。但是更尴尬的事情出现了。宋朝的将领和士兵往往是不认识的,在二府三司制度下,军队的最高管理权在枢密院,但是这个部门与将军丝毫没有联系,仅仅是掌管兵符而已。而为了将领不能产生派系亲兵,将领在日常往往轮流值守各地,“将兵不识”成为常态。上战场更是如此,将军甚至都是由皇帝临时授权决定。

  说话不算话也就罢了,连个人都不认识,将领的积极性何处安放呢?如果胜利了是皇帝指导有方,是天子运筹帷幄的表现。战败就更好理解了,将领执行力太差,能力欠缺。用句玩笑话就是“不想当养老院院长的将军不是好慈善家”。如此消极备战,积弱也就情有可原了。“募兵制”下的宋朝成了“香饽饽”

  募兵制带来的影响除了“兵冗”更是“兵骄”。士兵越来越多,而朝廷支出往往是不变的定数,这使得士兵的待遇逐渐降低,甚至士兵娶媳妇都成为问题。群体庞大并不可怕,以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扶植几十万常备军虽不能说绰绰有余,但也不至于捉襟见肘。对于募兵制的影响最可怕的是“兵骄”。“骄惰”的风气宋军中无休止蔓延,将领毫无进取心,而士兵更是如此,士兵多但是战斗力却可以想象。

image.png

  如此多的常备军在平常我们一定会认为他国不敢入侵,但是宋朝却是完全相反。募兵制之下,虽然内部的割据或拥兵自重的现象从未发生,但是与辽金等势力之间的拉锯却让宋朝伤筋动骨。如此战斗力的宋朝在辽金眼中成为香饽饽。在与宋朝的战争中,不用害怕兵力是否悬殊,因为只要出战“议和”的概率就在一半以上,就能够获得“岁币”,对于本就国力不胜的辽金还是好处多多的。结语

  宋朝逐渐没落与统治者的管理有直接关联,长期“重文轻武”,对将兵的不信任都直接导致军事力量的降低。为了保证“长治久安”在面对他国的入侵时,能够以赔款方式解决的情况下缺少拼死反抗的魄力,这让宋朝的疆土逐步被侵蚀。但是相比管理上的弊病,更可怕的是制度的弊病。募兵制的长期服役让北宋形成易招难退的局面,而对于老弱病残的管理又何曾容易?叶适对宋朝的评价恰到好处:“养兵以自固,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

image.png

  募兵制曾作为最先进的征兵制度而存在,但在无度的管理之下却有造成宋朝长期“积贫积弱”。到徽宗时“劝沮之法坏,骄惰之风成,出戍则亡,遇敌则溃”。募兵制带来的弊病已成强弩之末。富有与强大并无必然关联,虽然宋朝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的疲软让强大的宋朝变成砧板上的鱼肉人人切割。在战争中一次次的赔款也让宋朝的敌人愈加强大,让宋朝走向悬崖边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