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为什么要禁止宁波的海外贸易?清朝宁波的战略地位如何?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第一次鸦片战争,浙江宁波是主战场之一。但在战争之前,宁波曾是清朝与英国之间通商的重要口岸。你看这次战争的名称,咱们叫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则称“通商战争”。

  唐宋以来,宁波就是东南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至明末清初依然如此。别的不说,你看宁波府所属六县:鄞县(今鄞州区)、奉化、象山、慈溪、镇海(今镇海区)、定海(今舟山定海区),全部都临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平定东南后,放开了之前实行的海禁政策。宁波位于清朝沿海地区的中段,又直面日本与半岛王国,海上贸易优势明显。两年后,康熙帝在宁波设立了浙海钞关,简称浙海关。

  英国是个以海上贸易为生的国家,欧洲市场相对来说较小,这迫使英国向亚洲寻找市场。清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英国早就垂涎三尺的大市场。经常有英国商船开到宁波海域。当时的定海还没设海关,英国商船虽能技术性停泊,却不能做生意。

image.png

  当时有很多眼界开阔的官员,认为朝廷应该与“英夷”互通有无。有人计算过与英国做生意的所得,朝廷一年可收税银至少一万两以上。只不过康熙帝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没有同意。有官员替皇帝辩解,说英国船只到定海,距离宁波只有60里。万一英船有歹心,进攻宁波怎么办?宁波要丢了,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不过,康熙同意了在定海县、舟山县的部分地区,设置了“红毛馆”,让英国船只与船员在此寄宿歇脚。

  英国的商业嗅觉非常灵敏,他们嗅出清廷似乎不排斥和他们做生意。1699年,刚成立不久的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就通知负责清朝的外事人员:想尽办法也要在宁波开一家商馆,把我们的毛纺织品卖给清朝。

image.png

  清朝的定海总兵接到了皇帝下达的可以与英国人做一定贸易的通知,对英国船只的来访表示十二分的欢迎,时间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康熙四十年(1701年),有很多英国船只前来宁波做生意,停泊在定海。比如有伊顿号、麦士里菲尔号、孟买号、特林鲍尔号,都扎堆在一起。

  不过,看似繁荣的海上贸易,成果并不丰富,原因是清朝谨慎或曰保守的海外贸易政策。清朝只是开放了定海,但定海是个小岛(今舟山岛),市场有限。朝廷又不允许英商登陆进入宁波进行贸易,而来到定海进行贸易的,也多是宁波的商人。

  英国商人希望能到宁波进行贸易,但被宁波方面断然拒绝,说朝廷没有此令。此时已是公元1736年,雍正帝驾崩后的第二年,乾隆帝改元的第一年。

  英国商人看到宁波不能让他们赚到大钱,对宁波也就失去了兴趣,转而去广州发财。这些商人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商人也不再来宁波了,直接去广州,也省了南北往返的周折。英商直接去广州进行贸易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

  英国有一个考虑:在广州贸易,距离清朝的内地、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太远。如果在宁波贸易,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英国还是希望清朝能放开宁波的通商。

image.png

  两年后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一艘名叫霍尔德内斯伯爵号的英国商船来到定海港口。英国商船想在宁波做交易的愿望很强烈,为此宁愿多付出在广东海关所交税银的一倍。

  英国人想做生意,到了清朝官员的嘴里,变成了“红毛国夷仰慕我天朝大皇帝,不远万里蹈海朝贡。”其实就是希望乾隆帝能放宽对宁波通商的限制,这些地方官也好“顺便”发点小财。

  乾隆帝考虑的还是政治因素。他知道二百多年前,葡萄牙人借口在澳门晒太阳,结果赖在澳门不走,成了老赖。乾隆帝担心英国也想学葡萄牙的老赖套路,先打着经商旗号,然后据宁波为己有。有此种顾虑的不仅是乾隆帝,很多官员也觉得英船来宁波做生意“别有所图”。乾隆帝特意警告那些想与英国做生意的官员:少赚点饿不死你们,小心英国把宁波变成第二个澳门。乾隆帝要求英国商船只能在广州做生意,不要没事往宁波跑,宁波不欢迎你们。

image.png

  英国商船不但不能在宁波做生意,之前建的红毛馆也都要被拆除。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月最后一日开始,英国商船再没机会来到宁波做生意,只能去广州。

  乾隆帝非常看重宁波的战略地位,他担心宁波成澳门第二,从政治角度看,不是没有道理。乾隆帝禁宁波的海外贸易,广州成了英国商人来清朝的主要经商口岸,成了繁华的对外港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