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赵光义御驾亲征,揭秘北汉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述赵光义的故事。

  赵光义登基后,打破常规,立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展现了新皇新气象和成就一番事业的良好愿望。国家要统一,新皇帝要建功立业,两者相契合,"御驾亲征北汉"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时的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已经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南方的后蜀南唐、南汉已经消灭,剩下的势力已不构成重大挑战。

  宋太宗首先安定了国内政治,积蓄钱粮,为最后的统一做好准备。太平兴国三年,割据福建的陈洪进献出了漳泉二州,早已归附的钱俶也献上了吴越国所有的人口及土地,北宋在南方完成了统一。

image.png

  留给赵光义指挥打仗的机会不多了

  一、北汉虽弱,却是个硬骨头

  北汉是由后汉皇室所建,与取代后汉的后周及其北宋一开始就势如水火。虽然国力贫弱,但兵士悍勇,作战时抱着必死的信念,因此,在割据势力中军力不容小视。其首府太原自唐始就是重镇,经过历代修葺,城池坚固,加之黄河、汾河、太行山相拱卫,易守难攻。

  北汉还与辽国维持着特殊关系,辽国将其视为与中原政权的战略前沿,加以支援,宋太祖数次讨伐,都没能成功。

  963年,北宋平定荆湖,安国节度使王全斌奉命进攻北汉,夺取乐平。次年正月,迫降了北汉辽州刺史杜延韬,北汉向辽国求救,辽帝耶律璟骑兵6万击退了北宋军队。

  968年,北宋平定后蜀,恰逢北汉国主刘继钧去世,国内发生争位内乱,宋太祖认为有机可乘,派遣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率军攻打北汉,一度兵临太原城下,但随着辽国援军的到来而退兵,辽北汉联军反攻晋、绛二州。

image.png

  赵匡胤打太原功亏一篑

  969年,宋太祖御驾亲征,迅速打到太原城下,围攻了三个月,甚至决汾河水灌城,但北汉据城死守,辽国又派出了新的援军,赵匡胤审时度势,撤围而去,但他并不是空手而归,而是将北汉境内的居民内迁,坚壁清野,又断绝北汉的商路,使其国困民穷,日益衰落。

  975年,北宋平定南唐,赵匡胤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北汉问题了,可惜战争部署刚刚完成就突然去世了。

  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奉行的是先南后北的政策,期间,也不放弃打击北汉的机会,但他对辽国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对北汉实行逐步蚕食、消弱的政策,只待瓜熟蒂落。

  二、御驾亲征,统一大势所趋

  割据的政权只剩下北方的北汉,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准备充分的宋军,大举北伐。

  宋太宗总结了以往与北汉作战的经验,一旦辽军援救攻城宋军就将陷于被动,因此战役部署分为两部分,一路以潘美为主将围攻太原,另一路则重兵阻援。

  赵光义吸取了历次打北汉的教训

  阻援军由郭进阻击北面增援的辽军,孟玄莆阻击从东面增援的辽军,赵光义亲率主力一部攻打北汉其他地区,牵制、预防幽州之敌西援或南下。

  郭进带兵迅速占据石岭关,在白马岭阻涧为险,严阵以待。

  北汉的连连向辽求援,辽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敌烈为监军,率兵援救北汉。在白马岭,匆匆赶来的辽军遇到了宋军的阻拦,两军隔涧对峙。

  耶律沙打算等待后续部队,但监军敌烈却轻视宋军,抢先渡涧进攻。郭进乘其半渡,突然出击,斩杀敌烈等五员大将,歼万余人,辽军余众仓皇逃窜,虽被北院大王耶律斜轸救回,但短期内已无力再战。

  太原城,宋军四面进攻,北汉则拼死的防守,并屡屡派人向辽求援,但使者多被捉住,并在太原城下杀掉。

  辽国援军败回,宋太宗再无顾忌,他亲临太原,鼓舞士气,以数十万大军,日夜围攻。城内孤立无援,守军军心动摇,北汉皇帝出城投降。

  结语:

  可以说,这次攻灭北汉的战役,赵光义是指挥得当的。他堵死了辽国的外援之路,从而保障了攻城任务的顺利完成。

  但紧接着,赵光义就犯了大错,在大战后官兵疲惫之际,执意攻打幽州,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赵光义为什么如此急功近利?是因为他急于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君,也为了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正当性,还有就是成就功业之心。

  赵光义非常崇拜唐太宗,以小太宗自居,唐太宗文治武功无以伦比。而天下就快太平了,宋太宗也几乎没打过仗,他又非常自负,自认兵法韬略在胸,当然要一展抱负,御驾亲征,攻灭北汉也就是过程中的一部分。

  北汉统治者不得民心,加之北宋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对北汉军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结束分裂,国家统一,也是人心所向,宋太宗顺应了这一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