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是什么出身?建文帝倚仗的第一大将

  李景隆是什么出身?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无论你熟不熟悉明朝初期的历史,或许你都会对李景隆这个名字很熟悉,至少也是有所耳闻。很多历史爱好者喜欢戏称他为“建文战神”,“大明第一名将”,这些戏称都极大程度地体现了李景隆在军事上的无能。

  作为建文帝所倚仗的第一大将,李景隆在靖难期间的灾难性表演充分印证了一个道理:领导的眼光非常重要。

image.png

  1.名将之后,初出茅庐

  李景隆作为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将门虎子之后,又和朱元璋有亲戚关系,可谓是出生即巅峰。

  在父亲去世后,李景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继承了父亲的声望,继承了父亲的人脉,李景隆当时和两个人关系特别好:朱棣朱允炆

  李景隆和朱棣关系好很正常,毕竟同龄人,又有同样的爱好:打仗。不过事实也证明,爱好者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至于和朱允炆关系好,则是因为李景隆在多地练兵,积累声望之后,回到京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自然就和朱允炆挂上钩了。

  在建文帝一朝,李景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他作为朱允炆的亲信,深受这位年轻皇帝的信任。

  我们都知道,建文帝登基伊始就着手准备削藩,削藩也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毕竟藩王也是不愿意自己走人的嘛,需要采取强制措施。

  李景隆就是建文帝心目中的削藩第一人选。

  在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之后,李景隆就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一套操作行云流水,这样看来李景隆其实可能有当锦衣卫的潜质。

  2.替换老将,初登战场

image.png

  原本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李景隆很有可能可以和建文帝携手共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大明社会。结果朱棣不乐意了,蓄谋已久的他发动靖难,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开始了。

  原本事情也是绝对不会落到李景隆头上的,朱元璋时代唯一留下的名将耿炳文挂帅出征,可朱棣也不是省油的灯,真定一战大败耿炳文。

  可大败归大败,耿炳文毕竟是一代名将,他迅速收集败兵,发现实力受损并不严重,于是开始高壁坚守,死不迎战。

  此时的朱棣很着急,以弱胜强的关键在于速胜,时间就是他最大的敌人,可面对坚守不出的耿炳文,他也毫无办法。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李景隆来了。

  真定之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很惊讶,他没想到自己的叔叔能够如此轻松的战胜了一代名将耿炳文。

  就在这个时候,黄子澄出现了,他向建文帝推荐了一个人以取代耿炳文:李景隆。

  建文帝和他的祖辈比起来,决断力和判断力都要差太多了,他根本无法掌握战场的主要脉络,如果坚持使用耿炳文,不出半年,朱棣就要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了。

  结果这一换,就让李景隆在历史上千古留名了。

  3.虎父犬子,无能至极

  公元1399年,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出发,建文帝为他亲自送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李景隆波澜壮阔的一生由此起航。

  同年九月,李景隆到了前线战场,接管了前线南军的一切事务,开了他无能至极的军事生涯。

  此时的朱棣已经率领精锐奔袭大宁,也就是说,朱棣已经奔袭到内蒙古去了,此时的李景隆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攻打北平,釜底抽薪

  很不幸,这也是他唯一的正确。

image.png

  此时镇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精兵强将全部被父亲带走了,北平情况岌岌可危。

  北平城已经在被攻陷的边缘了,南军先锋都督瞿能一度已经攻破张掖门,如果兵入北平,那朱棣就彻底完蛋了。不过没关系,咱们还有李景隆!在这个紧要关头,李景隆猜忌瞿能,急令瞿能立刻后撤,最后功败垂成

  朱高炽就这样坚守北平,抵挡南军最庞大,最精锐部队的进攻,这也成为了朱高炽最宝贵的政治财富,成为了朱棣日后坚定认为他是合适太子人选的重要因素。

  原本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李景隆很有可能可以和建文帝携手共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大明社会。结果朱棣不乐意了,蓄谋已久的他发动靖难,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开始了。

  原本事情也是绝对不会落到李景隆头上的,朱元璋时代唯一留下的名将耿炳文挂帅出征,可朱棣也不是省油的灯,真定一战大败耿炳文。

  可大败归大败,耿炳文毕竟是一代名将,他迅速收集败兵,发现实力受损并不严重,于是开始高壁坚守,死不迎战。

  此时的朱棣很着急,以弱胜强的关键在于速胜,时间就是他最大的敌人,可面对坚守不出的耿炳文,他也毫无办法。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李景隆来了。

  真定之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很惊讶,他没想到自己的叔叔能够如此轻松的战胜了一代名将耿炳文。

  就在这个时候,黄子澄出现了,他向建文帝推荐了一个人以取代耿炳文:李景隆。

  建文帝和他的祖辈比起来,决断力和判断力都要差太多了,他根本无法掌握战场的主要脉络,如果坚持使用耿炳文,不出半年,朱棣就要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了。

  结果这一换,就让李景隆在历史上千古留名了。

  3.虎父犬子,无能至极

image.png

  公元1399年,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出发,建文帝为他亲自送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李景隆波澜壮阔的一生由此起航。

  同年九月,李景隆到了前线战场,接管了前线南军的一切事务,开启了他无能至极的军事生涯。

  此时的朱棣已经率领精锐奔袭大宁,也就是说,朱棣已经奔袭到内蒙古去了,此时的李景隆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攻打北平,釜底抽薪。

  很不幸,这也是他唯一的正确。

  此时镇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精兵强将全部被父亲带走了,北平情况岌岌可危。

  北平城已经在被攻陷的边缘了,南军先锋都督瞿能一度已经攻破张掖门,如果兵入北平,那朱棣就彻底完蛋了。不过没关系,咱们还有李景隆!在这个紧要关头,李景隆猜忌瞿能,急令瞿能立刻后撤,最后功败垂成。

  朱高炽就这样坚守北平,抵挡南军最庞大,最精锐部队的进攻,这也成为了朱高炽最宝贵的政治财富,成为了朱棣日后坚定认为他是合适太子人选的重要因素。

  白沟河一役后,李景隆被召回京城,当时满朝文武都只有一个念头:干掉李景隆!特别是当年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巴不得自己拿把刀就把李景隆给宰了。

  结果建文帝充分发扬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精神,别说宰了李景隆了,连让他回家反省都不舍得,把京城的防务交给了李景隆。

  建文四年,朱棣已经被盛庸等人逼到进退维谷的程度,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朱棣采用了极为大胆的军事策略:不顾一切,直冲南京!

  原本一直在谋求与北军战略决战的南军措手不及,朱棣一路奔袭南京,杀过长江,京城已经门户大开。

  这个时候,李景隆出手了,他即将迎来他靖难四年来,第一次做事成功的时刻。既然通往京城的路已经门户大开了,那干脆连京城也打开算了。

image.png

  在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接北军入城,南京陷落。这也是四年来,李景隆第一次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毕竟开门成功也是成功,更何况这是首都的门。只不过这回他彻底从常败将军变成内鬼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朱棣事后赏赐众臣,李景隆之功位列首位,真是极端富有讽刺意味,符合朱棣一贯黑色幽默的风格。

  有人认为,李景隆一直以来都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所以一直一败再败,最后打开城门投降。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的。

  毕竟如果李景隆真的一直都是内鬼,手握大权,掌握南军的时候,他的可操作性就已经很强了,何必要通过所谓的假意与朱棣决战,“故意”战败来达到目的呢?到头来被撤换之后,盛庸等人还不是把朱棣逼到绝境。

  只能说,李景隆确实是少有的军事白痴,但是建文帝识人不明确实也是根本原因,无限制的信任李景隆实属离谱,最后败亡(至于亡不亡还是个迷)也是情理之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