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终身不归汉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俗话说,人走了背字,喝凉水都塞牙!陇西李氏家族,可能和大汉王朝犯冲,三代子孙的命运都以悲剧收场,李广漠北迷路,不愿受辱自杀而死,儿子李敢击伤大将军卫青,被骠骑将军霍去病报复射杀,孙子李陵浚稽山被匈奴大军包围,力竭投降,被汉武帝误会夷灭全族,最后老死匈奴。一代人的不幸或许是偶然,三代人的不幸,可能真的是政治觉悟、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原因了。

  战前部署,矛盾不断

  李陵年少的时候,因为祖辈的功勋,成为侍中、建章宫监,后升任骑都尉,率领五千精锐骑兵,驻扎在酒泉、张掖一带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大军,从酒泉出发,出击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同时召见李陵,希望他为李广利的大军护送粮草,但是可能因为世家出身的李陵,一向看不起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李广利,不过李广利也确实配不上人看得起,总是以多击少,还丧师无数,败多胜少。

  李陵请求率兵攻打匈奴,汉武帝以马匹不足为由搪塞,年轻气盛的李陵急于建功立业,完成祖辈未曾完成的封侯志向,当即表示愿意率领五千步卒,以少击多,汉武帝只得同意。汉武帝不太看好李陵的步卒出战匈奴,但极其肯定他的勇气,为保万全,命令强弩将军路博德领兵接应李陵的部队。这项命令让已多次作为主力作战的路博德极为不高兴,上书汉武帝,请求来年春天与李陵共同领兵攻打匈奴。汉武帝看到路博德的上书后,大怒,强令李陵出击浚稽山,观察敌情,分散匈奴注意力,然后回军在受降城休整。

  血战浚稽山,矢尽、援绝、力竭投降

  李陵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向北行军近三十多天,到达浚稽山驻扎,并派人绘制山川地形图,派遣属下骑兵陈步乐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汇报情况。

image.png

  不久李陵的军队就在浚稽山与单于的三万主力大军遭遇,李陵依托地形,以随军的车辆作为营垒,摆开阵势与匈奴交战。李陵的军队凭借精湛的箭术,千弩齐发,匈奴大军被击退,一战击杀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紧急调集左右贤王各部八万大军,一起围攻李陵,希望全歼李陵部队。

  李陵率军英勇作战,且战且退,转战九日,斩杀匈奴万余人,甚至单于亲率数万人阻击,李陵命令士卒以连弩朝单于射击,吓得匈奴单于逃跑。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随军携带的五十余万支箭矢用尽,士卒武器不足,就把车轮拆下来,用辐条做武器,最后李陵部仅剩三千余人被围困在一处山谷。

  因为李陵部队的顽强,让匈奴单于产生了恐惧,计划再阻击四十余里,到了平地,再无法歼灭李陵,就撤退。要么说堡垒都是被从内部攻破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陵部下出现了叛徒,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为和上官有私怨,就投降了匈奴,并出卖了汉军的情况,告诉匈奴汉军已经没有武器可以作战了,并且没援军。于是匈奴打消了心中的恐惧,决心要围歼李陵部队。

  匈奴突然的加强进攻,让李陵感到了危机,决心战死沙场,报效国家。为了不使全军被歼灭,李陵命令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他和韩延年率领数十骑冲出重围,但是匈奴数千骑兵紧追不舍,韩延年战死,李陵无法突围,被迫投降,此处距离长城已不到百里了。

  汉军组织不力,导致李陵兵败

  如果按照战前的部署,李陵以偏师分散匈奴主力,那么匈奴的王庭主力和左右贤王部都被李陵的五千人吸引,那么李广利的三万人出塞连个鸟都没见到。那么有一个问题,汉军出塞,除了指定的作战目标,还有搜寻敌军,主动作战的目的,而这三万人却来了个公费出游作壁上观,假使他们能够搜寻匈奴,向浚稽山移动,必然能够牵制匈奴,为李陵争取作战空间,未必不会是一场大胜,此是李陵之败的第一个原因。

  李陵部已经按照汉武帝的部署要求,到达指定的浚稽山位置,那么说好的路博德的接应部队呢,而且陈步乐已经回京汇报李陵部的动向,那么原计划的接应部队却没有了,并且李陵部顽强作战,但凡几千接应部队,出塞百余里,都能够对匈奴起到压力,李陵都能够率领三千残部回归,此是李陵之败的第二个原因。

image.png

  李陵在汉武帝面前夸下海口,愿意率领五千步卒击破匈奴王庭,这是李陵的勇气,但是汉武帝却真的让李陵率步卒出浚稽山,这就是汉武帝的赌气了。元封二年,汉武帝可以组织十万主力骑兵发动漠北之战,之后虽然国力衰退,马匹可能不足以支撑十万精锐骑兵,但是支撑三万李广利部和五千李陵部还是有这个底气的,汉武帝却没有调动马匹给李陵,这个布局真的让人疑惑,可能汉武帝一直认为李陵不可能遇到匈奴主力,就是出去转一圈罢了,部队机动性不足,是李陵部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最后,李陵治军不严,导致随军出征的车辆上竟然藏有女人,原本用来装军械和补给的车辆,最后装了女人,李陵曾说,但凡能多有几十支箭,也能够率军逃出去,事后说来,要是少拉几个女人,恐怕箭矢也不会严重缺乏吧,这是李陵之败的第四个原因。

  李绪误作李陵,株连全族

  李陵投降匈奴后,汉武帝起初以为李陵战死了,所以对李陵的全家非常礼遇,甚至还后悔当初误会李陵,被路博德这个老匹夫给误导了。

  等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来以后,汉武帝十分生气,责问回京报信的陈步乐,陈步乐被迫自杀。满朝文武都骂李陵,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说话,司马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仅有五千人,却击杀匈奴无数,虽然投降匈奴有罪,但是他奋勇杀敌的战功却是有的,而且李陵力竭投降,是想留着有用之身,未来戴罪立功报效朝廷也是有可能的,不能一味地问罪啊。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听不进其他的话,认为司马迁这是借着李陵的事,骂李广利废物,于是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等汉武帝冷静下来,觉得司马迁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于是派遣公孙敖率军出塞,出击匈奴,同时也有接应李陵的目的,结果公孙敖离开了大将军卫青,跟李广利一路货色,旅游一圈无功而返,还带回来了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

  这下汉武帝就炸锅了,下令诛杀李陵全族,李氏将门就这样彻底没落了。后来汉匈关系缓和,汉武帝派出使节出使匈奴,李陵质问使者,他为朝廷浴血奋战,朝廷为什么杀他全族,使者说皇帝迁怒于他为匈奴练兵,李陵大吼那是李绪,不是我,这一场误会却赔上了李氏全族的生命。

  拒绝归汉,身死异乡

  汉昭帝继位后,辅政的大臣霍光和上官年轻的时候与李陵的关系不错,就想请李陵归汉。于是派出李陵年少的好友任立政作为使者出使匈奴,想劝说李陵归汉。

  立政等见陵,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李陵不归汉的原因是害怕再次受辱,李陵投降匈奴后,满朝文武全都骂他,陇西的世族都排斥李氏,以他们为耻,李陵认为回汉朝后,少不了要被人冷嘲热讽,受到屈辱,所以不想回归汉朝。

  第二个原因是还在怨恨汉武帝,汉武帝诛杀李陵全族,李陵内心深处肯定是很有怨念的。另外汉武帝的用人政策,也是深深地伤害了李陵的感情,汉武帝任用外戚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前期撞运,拥有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千年难遇的名将,大汉王朝扬眉吐气。晚年一根筋犯了,可着废物李广利用,真是吊到外戚这颗树上了,终于李广利告诉他不是他自己虽然英明神武,但是没有卫青和霍去病,也是难以完成大业的。李陵年轻气盛,如果遇上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千古名将,打打下手自然没有怨气,老是给李广利这样的废物打下手,但凡有点志向的,心里都不会痛快,路博德、赵破奴哪个不比李广利够资格领兵作战啊,所以这也是李陵心里的一个结。

  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次大的洗牌,以司马迁和李广、李陵等为代表的古老贵族势力逐渐被新兴的军爵世族和儒家士族所取代,后者通过赫赫战功和一步步对朝局的掌控,逐渐将前者挤出历史舞台,路博德作为起于寒门的军功人物,和李陵的叔父李敢曾经在霍去病帐下是战友,却不愿意接应他,可见两大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李陵曾经有这样的机会,把百年李氏家族转为新兴的军勋家族,但是却失败了,随着匈奴的衰落,汉匈关系逐渐走向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阶段,即使他回去,已经难以改变命运,也不过是受排挤的边缘人物罢了,所以他不愿意再回去了。最后单于派遣李陵驻守坚昆,于公元前74年病逝异国他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