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忽兰忽失温会战?这场战役对大明朝来说有什么意义

  大家好,说起忽兰忽失温会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尽管明帝国在永乐八年第一次远征蒙古之役中大获全胜,但由此得益的却是瓦剌。瓦剌趁明帝国与鞑靼两强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本就处于势力上升期的它更加强大。本来一分为三的瓦剌,被最好战、实力最强的绰罗斯部首领马哈木统一起来。

  势力膨胀的瓦剌首领马哈木骄横跋扈,在搞定了鞑靼后,将利刃对准了南边强大的明帝国。一时,明帝国的边境再次变得危机重重。永乐十一年,开平侯郭亮等奏报,从瓦剌间谍口中得知,马哈木率军队至原阿鲁台领地饮马河,声言袭击阿鲁台,实际则是计划南下攻击明帝国。

  面对马哈木的挑衅,强悍好战的朱棣再次被激怒,决计发动对瓦剌的远征。这并非朱棣丧失理智,而是因为马哈木大有统一蒙古之势,漠北均势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维持。但朱棣也并非战争狂人,没有立刻发动大规模的征伐,而是在积极防御的基础上进行大战前的调兵,一个月后,朱棣正式下达了亲征诏:

  瓦剌残虏,既弑其主,又拘杀朝使,侵掠边境,违天虐人,义所当伐。尔等秣马厉兵,以俟大举。作尔志奋尔勇,共成大功,毋或慢令以干军法。(《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六》)

image.png

  与上一次远征不同,瓦剌远比鞑靼强大,瓦剌首领马哈木的军事能力也比阿鲁台和本雅失里要高出一大截。马哈木是绰罗斯部出身,绰罗斯部是瓦剌三部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一部,也最喜好征伐扩张,后来建立盛极一时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就是绰罗斯部的后代。瓦剌三部经过马哈木的统一,变得更为强大。鞑靼部以轻装骑兵为主,而瓦剌由于远在明帝国西北,得以避开明帝国的铁器武器贸易封锁,向中亚购买了大量铁器,组建了一支数量庞大的重装骑兵队。重装骑兵古称“具装甲骑”,冲锋能力和作战效能都远较轻装骑兵为高。具装甲骑不仅身披重甲,连战马也覆盖铠甲。作战时,重装骑兵会手持3至4米的长枪,平伸向前,依靠战马快速奔跑的动能,发动雷霆万钧般的冲锋。故而重装骑兵在战场上一般充当决定性的打击力量。瓦剌重装骑兵受帖木儿帝国军队的影响,着全身札甲,配合锁子甲及部分布面铁甲,甚至还有一些板甲加强部件,如板札式腿甲、护臂甲和胫甲,其战马也披金属铠甲,有明显的中亚突厥风格,装备比一般蒙古装束的重骑兵要精良。但蒙元时代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瓦剌重装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矛,每个骑兵腰间还携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不仅如此,还有作为前锋的重型弓骑兵,他们往往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充当击溃敌军的角色。

  自幼便聪颖非常的“好圣孙”朱瞻基,一语道出了朱棣征伐蒙古的终极目的并非想吞并蒙古,而是通过战争将蒙古势力驱逐到漠北穷荒之地,使其不再对明帝国构成威胁,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朱棣率大军沿饮马河倍道而进,六月四日抵达成吉思汗龙兴之地双泉海,即撒里怯儿(今克鲁伦河上游右岸噶老湖附近)。很快,明军从擒获的瓦剌间谍处得知,瓦剌首领马哈木等驻军在双泉海西北方向的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朱棣听后不禁大喜,决战的时刻终于到了。

  朱棣是一个天生的战士,战斗的血液在他的胸中沸腾,他兴奋地对将士们说:“朕固知虏不远矣。”令诸军厉兵秣马以待。朱棣亲率精锐重装骑兵向忽兰忽失温急速奔袭。为了锻炼皇太孙朱瞻基的尚武之风,朱棣专门拨500铁骑予其作护卫,令其同行。

image.png

  六月七日,明军杀至忽兰忽失温。瓦剌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携傀儡大汗答里巴正屯兵山上,“恭候”明军多时。忽兰忽失温是马哈木精心挑选的决战地点,此时的他有足够的信心战胜明军。就战场态势而言,马哈木成功地将明军引入决战战场。更何况,为了与明军的虎狼之师一决高下,马哈木带了瓦剌的全部家底,包括瓦剌最精锐的3万重装骑兵,并且每名骑兵还携带从马三四匹,光是战马就不下10万匹。

  面对强敌占据先机,朱棣毫无慌乱之感。他亲自带领直属精锐铁骑驻兵山巅,瞭望地形,有条不紊地作战规划。

  朱棣望见瓦剌已兵分三路,便令数名重装骑兵下山与之对阵。于是瓦剌骑兵皆奋力冲锋,而马哈木企图趁重装骑兵冲下山时的巨大声势一举击溃明军。不过,朱棣对此早有准备,命安远侯柳升领神机营应战。

  柳升指挥神机营连发枪炮射击瓦剌铁骑,密集的火力使前面冲锋的瓦剌重装骑兵纷纷中弹落马,当场被击毙的瓦剌铁骑就达数百人,剩余的瓦剌铁骑很多因为控制不住被铳声惊吓到的战马而跌落马下,遭铁蹄践踏而死。很快,瓦剌前锋已经有了溃败的迹象。武安侯郑亨立即率兵追击,瓦剌也不甘示弱,立即进行反击,郑亨本人不幸被流矢击中,不得不暂时率军后退。之后,成山侯王通等率兵攻击瓦剌右部,瓦剌不为所动。这时,都督朱崇、指挥吕兴领神机营叠发神机铳炮,瓦剌铁骑死者无算。

  之后,丰城侯李彬、都督谭青、马聚率兵攻击瓦剌左部,而瓦剌铁骑拼死抵抗,显示出极其顽强的战斗力。双方在重装骑兵激烈的对冲砍杀中互有死伤,明军中勇猛的蒙古籍军官满都更是力战而死。

image.png

  屯兵山上的朱棣遥望山下,明军与瓦剌的交战已经进入白热化,尤其明军在东线和西线的战斗更是处在合刃的关键时刻。于是朱棣身披重装骑兵甲胄,亲率数千直属精锐重装骑兵,从山巅直冲瓦剌主力中央。直属精锐是明军中的王牌部队,是明军重装骑兵精锐中的精锐,分为重型弓骑兵和重装重甲的铁甲骑兵,将士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连配备的战马也是精挑细选。已在激战中体力消耗殆尽的瓦剌铁骑,突然遭到朱棣直属精锐铁骑这支生力军的一记重拳,开始全线溃败。明军见瓦剌开始后退,士气大振,立即全军突击,连步兵都开始投入战斗,“杀其王子十余人,斩虏首数千级”,“尽收其牛羊驼马十余万而归”。马哈木仓皇率剩余瓦剌军向西逃窜。明军乘胜追击,马哈木只好率军队反击,仍被明军击破。


  明军一直追击到土剌河(今蒙古国中部图拉河),生擒瓦剌军数十人,马哈木、太平等脱身远遁。此时已近黄昏,见明军还未收兵,皇太孙朱瞻基遣骑兵四处侦查,得知瓦剌败走。朱棣刚还军帐中,皇太孙即入见,爷孙俩就是否继续追击展开讨论。朱瞻基认为经过白天的打击,瓦剌早已被吓破了胆,目前已经败走,都没有地方休整,必然不敢反击,应当及时班师。朱棣竟然接受了皇太孙的建议。第二天,诸将请命追击瓦剌残余,但被朱棣以“寇穷矣,何用远追”为由拒绝。

  以明军强大的实力,足以对瓦剌展开更为深入的追击,那么朱棣为何会主动放弃全歼瓦剌的良机呢?这可能是因为朱棣对漠北的战略一直是维持蒙古诸部势力的平衡,只有如此,蒙古才能永远保持分裂。忽兰忽失温大会战后,瓦剌已经元气大伤,如果彻底消灭瓦剌的话,东边的鞑靼会迅速填补瓦剌的空白,继而统一蒙古。这是朱棣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保留一个中衰的瓦剌对明帝国是有好处的。

image.png

  瓦剌在忽兰忽失温的惨败,对其整个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在战败后的第二年,瓦剌三王——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联袂遣使向明廷谢罪。从此,自永乐十二年到正统十四年(1414—1449年)土木堡之变的35年间,瓦剌与明帝国基本和谐相处。其次,在绰罗斯部首领马哈木丧失几乎全部精锐后,原本就是勉强臣服的太平和把秃孛罗开始与马哈木分庭抗礼,瓦剌又一分为三,直到马哈木之子脱欢再次统一瓦剌。最后,当称霸蒙古的雄图被朱棣无情地摧毁后,马哈木只能将经略的目标转向中亚。1416年,势单力孤的马哈木在里海地区阵亡,一代枭雄就这样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朱棣第二次远征蒙古得胜后,鞑靼、瓦剌再次臣服于明帝国,明帝国作为东亚宗主国的地位再次加强,漠北草原势力又恢复均势。永乐中期,暂时解除了北顾之忧的明帝国,达到了极盛期,帝国的版图面积达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东达库页岛及外兴安岭;西至西域哈密,统治触角深入青藏高原;北方边界推进至漠南;南极今越南中部,西南诸土司几乎囊括整个中南半岛。“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