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如果在巅峰时期坚持伐秦 魏国能不能灭掉秦国
2021-01-16 11:28:34 陈泰 成济 陆抗 关兴 夏侯楙

  对魏国和秦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如果魏国在强盛的时候一直坚持伐秦的策略,那么灭亡秦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战国初期,魏国是第一个实现称霸的国家,在魏国最为强盛的时期可以单挑任何一个国家,但如果同时对付两个以上的大国就会力不从心。

  从战略角度来说,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北部有赵国,东面有齐国,西面有秦国,南面有楚国,所以魏国的最佳战略应该是先集中精力打一边,把一边打下来以后就能有一个稳定的后方,然后以此为依托再向四周慢慢扩展。

  魏文侯时期的战略

image.png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也是魏国的开国君主,从公元前445年继承魏氏基业直到公元前396年去世的近60年时间里,魏国在他的领导下一举从一个中等强国跃升为了中原霸主级别的国家。在魏文侯时代,魏国人才济济,许多我们在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在魏文侯时期为魏国效力,如李悝、翟璜、乐羊、吴起、西门豹、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

  其中我只介绍几个重要的人物:

  李悝,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而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国家实际上是魏国,李悝是战国时期变法的祖师爷,在他的治理下魏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强大了起来;

  西门豹,我们在小学课本上都学过《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他其实是当时魏国优秀地方官的典型代表,正是有了西门豹这样众多优秀的地方官,魏国的国家治理水平在战国初期完全是杠杠的;

  乐羊,其实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过的《乐羊子妻》的主角乐羊,他是后来燕国名将乐毅的先祖,曾带兵灭过中山国;

  吴起,是我国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之一,著有《吴子兵法》,与兵圣孙武并成为“孙吴”,由他开创了著名的魏武卒

  在魏文侯及一众贤臣的治理下,魏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具备了对外扩张的基础,但是该如何对外扩张呢?

image.png

  从当时的形势我们能看出,赵魏韩三家的领土纵横交错,魏国有好几块飞地,东西主体部分也是不相连的。如果赵魏韩三国相互死磕,那只能是一片乱战,魏国如果进攻赵国,那么赵国就会进攻魏国留在赵国境内和边上的几块飞地。如果进攻韩国,那么韩国也可以进攻魏国的飞地,对于三家来说彼此间的飞地太多,再加上四周强敌环顾,最好的策略就是结盟。于是在魏文侯时期,赵魏韩三国结成了同盟,此后赵国在北方发展,韩国往南方发展,而魏国就选择了往西发展,主攻秦国。

  这个选择是非常明智的。在三国同盟形成后,北部由赵国给挡着,魏国能出兵的方向有东、南、西三个方向。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国都异常地强大,当时的魏国与之对抗并不能保证能处于上风,而西面的秦国相对来说是最弱的,柿子就是要找软的捏,于是在魏文侯时期,魏国便全力向西发展了。

  制霸中原

  当一个国家处于上升趋势的时候,运气总是不错,魏国也是如此。在大将吴起的带领下,魏国很快就训练出了强大的魏武卒部队,进攻秦国的时机也就到来了。

  公元前419年开始,吴起率魏武卒向秦国河西地区发动了进攻,很快就占据了河西一部分地区。此后吴起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攻占了秦国一块领土就就在领土上筑城,城市筑好了就继续攻占秦国领土,然后再筑城,如此下来河西之地便被魏国给慢慢蚕食了下来。

image.png

  魏文侯在武力攻秦的同时,还采取了攻心的策略。魏文侯拜孔子的徒孙,著名的大儒子夏为师,并把他请到了河西讲学,形成了河西学派,一时间不少秦国的文人纷纷跑到河西拜在了子夏的门下,导致秦国人才大量外流。

  遗憾的是魏文侯没有完成灭秦的事业便去世了,继位的魏武侯虽然也是一位明君,但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政治格局与他的父亲都相去甚远,也就是在魏武侯时期,魏国的外交战略出现了问题。

  本来一直往西发展的战略是对的,只要能灭了秦国,魏国就能摆脱四战之地的尴尬,或许是魏文侯时期魏国太成功了,继位的魏武侯多少就有些膨胀了起来。在魏武侯时期,魏国改变了西进的战略,将战略重点开始往东转移,在魏武侯看来,西面的秦国是蛮荒之国(当时确实如此),而中原地区才是繁荣富庶之地,于是就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战略,与齐国、楚国这样的强国都结下了仇怨。于是齐国、楚国和秦国便联络了起来,一起进攻魏国,尤其是秦国处于魏国的后方,在公元前389年更是集结了50万大军进攻魏国的河西重镇阴晋。好在此时魏国还有超级军事家吴起,他带领五万魏武卒大破50万秦军,此战下来秦国几乎被打崩溃,吴起的声望也因此达到了顶点。

  如果这个时候魏军乘胜追击,那么秦国是很有可能被灭的,但当时魏国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吴起的功勋令朝中的许多贵族眼红,一时间对吴起的诽谤也纷至沓来。在魏文侯时期,魏国的名相、良将能够齐聚一堂,共同为魏国效力,但是到了魏武侯时期魏国内部便出现了裂痕,这也只能说魏武侯的团结领导能力确实不如魏文侯。

  由于在朝中不断地遭到诬陷,魏武侯也逐渐对吴起失去了信任,聪明的吴起自然是看出了这点,知道自己在魏国继续待下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了,便乘着自己身价不菲的时候跳槽去了楚国,在楚国当了令尹(相当于相国)。

  魏国的衰落

  在吴起出走后,魏武侯放弃了西进的战略,将重点放在了楚国和赵国。为了稳住秦国,魏武侯主动送回了秦国在魏国作为人质的公子,并立为秦国国君,也就是秦献公。秦献公出于魏武侯的这份恩情,答应在魏武侯有生之年,秦国不会进攻魏国。在稳定了秦国后,魏国便专心对付起了楚国和赵国。由于与赵国结仇,三国同盟在魏武侯时期瓦解,之前魏文侯时期一心向西发展的清晰战略,在魏武侯时期变得模糊了起来。

  而魏武侯死后,继位的魏惠王就更是没有大局观了。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惠王前期之所以能东征西讨,就在于当时的魏国确实是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就如我开头所说,魏国虽然实力最强,但只是在单挑任何一个国家的情况下是没问题的,如果两个国家同时对付魏国,魏国就非常麻烦了,如果是集体群殴魏国,那魏国就根本无法招架。在魏武侯时期,魏国还只是同时对付两三个国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就遭到了群体围殴。

  这里就不得不说三个关键人物了,这三个人物的命运也印证了一个说法,当国家处于上升期的时候,运气总是好的,而国家处于下降期的时候,运气总是坏的。

image.png

  ▲一个令魏惠王看不上的中庶子,未来却成为了魏国的大患

  第一个是商鞅,我们都知道秦国是因为商鞅的变法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而商鞅一开始并不在秦国而是在魏国。他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做了几年的中庶子(侍从),公叔痤知道商鞅有大才,便在临死前将商鞅推荐给了魏惠王,并表示对于商鞅,要么重用,如果不重用商鞅就务必要杀了他。可惜的是志大才疏的魏惠王并没有把公叔痤临死前的话放在心上,忽略了商鞅。公叔痤死后,商鞅便到了秦国,在秦国主持了变法。

  第二个是庞涓,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但缺点就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他凭借出色的才能在魏国当上了大将,却引出了第三个人物,他的同窗孙膑。庞涓与孙膑的故事很曲折,当孙膑听说庞涓成为魏国的大将军后便来到魏国找到了庞涓,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才干(孙膑的才干确实在庞涓之上),便囚禁了孙膑,并对孙膑使用了膑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后来孙膑在齐国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

image.png

  ▲庞涓与孙膑的相爱相杀,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此举遭到了魏国的武力干涉,魏军在庞涓的带领下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便向齐国求援。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援赵国。在孙膑的建议下,齐军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接进攻魏国首都大梁,对此魏军只得撤围邯郸救援首都大梁。孙膑则带领齐军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

  12年后,公元前342年庞涓率领魏军主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这次齐军再次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没有直接救援韩国而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魏军再次回援大梁,孙膑再次在魏军必经的马陵设下埋伏,又一次大破魏军,此战魏军被歼灭数十万人,太子申被俘,庞涓战死。经此一站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而在魏国元气大伤的同时,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展开了变法,逐步强大了起来。公元前330年,经过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向魏国发动了进攻,而此时失去了霸主地位的魏国国力也大不如前,面对强大秦军的进攻,很快就失去了河西之地,此后魏国就一直被秦国吊打,再也没了灭秦的可能。

  总结:由于魏国地处四战之地,战国初期魏国的最佳战略应该是专注于一方的发展。魏文侯时期一心向西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也一度把秦国逼到了几乎亡国的境地。但后来的魏文侯和魏惠王却缺乏战略眼光,四处征战导致魏国的国力被严重消耗,最终失去了霸主地位,被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灭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