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何要强行拆散儿子儿媳?老百姓为何拍手称快?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儿子还没死,王安石为何就迫不及待地逼儿媳改嫁?王安石让儿媳改嫁,其子悲痛欲绝,老百姓为何却拍手称快?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王安石为何强行拆散儿子儿媳?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人们都不会轻易去干“拆庙毁寺”之事,因为,“拆庙”是件大不敬的事情。而比“拆庙”更让人不齿的是,就是破坏他人婚姻,因此,即使是碰到感情非常不好的夫妻,人们也是“劝合不劝分”的。所以,才有了一句流传久远的老话,叫“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然而,在理学思想昌盛的北宋时期,却有位著名的公知人物,就干了件“破坏他人婚姻”的恶事,而遭受“拆婚”之痛的受害者,竟是他的亲儿子。这位著名的公知,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

image.png

  王安石共有三子三女,其中,有一对子女出生不久就早夭了,活到成年的只有两子两女,其中,与王安石最投缘、与他才气最相近的,就是他的长子王雱。

  王雱出生于1044年,王安石时年23岁,两年前刚中进士,时为淮南节度使判官。史称王雱幼时就非常聪明,是个好学青年,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时年23岁的王雱考中进士,其后,被分配到旌德县任县尉。

  王雱与其父王安石不一样,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县慰这样的芝麻绿豆官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的抱负是心怀天之志,生而是要为全天下人服务的。为了尽快得到提拔重用,他积极为朝廷建言献策,短短的几年内,他就向朝廷上交策论三十余篇,纵论天下大事,抒发胸中抱负。期间,也没放松学术创研,工作之余,撰写了《论语解》、《孟子注》、《新经尚书》、《新经诗义》、《王元泽尔雅》、《老子训传》、《南华真经新传》、《佛书义解》等专著,一时声名鹊起,与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为“临川三王”。

  王雱的努力没有白废,在邓绾、曾布等人的推荐下,王雱受到宋神宗赵顼的赏识。赵顼专门召见了王县尉,觉得这个小王的胸中确有锦绣,于是,提拔他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并受诏撰《书义》、《诗义》。熙宁九年,32岁的王雱完成了神宗交办的任务后,又被擢迁为龙图阁直学士。但是,王雱并没有赴任,不是他不求功名富贵,而是他难以履职,因为,他病了。

image.png

  王雱之病有异常人,他病的不仅仅是身,更是心。因为,王雱虽然才华出众,但是,情商却低,与官场中人很难相处,慢慢地,就患上了疑心病,也就是抑郁症吧。病情严重时,他就像个疯子一样,很难控制自己。

  在单位与同事不能和平共处,病退回家后,与家人也难相处。闲居在家的日子里,王雱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对于妻子庞氏,他怎么看,她都像是在绿自己,就连自己亲生的儿子也充满了怀疑,“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于是,那个可怜的孩子,来到人世间还没享受到父母之爱,很快就被他这个疯爸爸给折磨死了。遭遇丧子之痛的庞氏有苦不能诉,只能是躲进房中,每天以泪洗面。越是这样,王雱越怀疑她在外面有相好,天天哭丧个脸,是在嫌弃自己,于是,家暴就成了他的必修课。

  作为父亲的王安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痛在心中。此时的王安石非常矛盾,在担忧儿子病情的同时,也非常心疼自己的儿媳,长此以往,儿媳也会像自己的孙子一样,迟早会被自己的疯儿子给折腾死。为了让儿媳早日脱离苦海,便做主强逼着王雱与庞氏离了婚。

image.png

  在当时,女子遭夫家休妻,在人前是很难抬起头来,因为,一个妇人,如果没有犯错,夫家是不能随便悔婚。因为庞氏在王家没有犯任何错误,王安石不愿意让庞氏背上被休掉的恶名,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王安石又亲自为庞氏选择了一位好夫婿,相当隆重的将王雱妻子庞氏“嫁”了出去。这就很多史书中记载的“王太祝生前嫁妇”。王安石此举,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成为传颂一时的美谈。在那个时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怀与大义,实在难得。

  子夭妻嫁不久,王雱于熙宁九年抑郁而逝,年仅33岁。王雱病逝,朝廷特赠其为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又被追封为临川伯。这也算是对一代才英年早逝的一份安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