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太后“垂帘听政”最多的朝代,为何没有出现煽乱朝纲的现象

  你真的了解垂帘听政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维护男权,因此严格限制后妃干预朝政,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上限制后妃干政,但后妃还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朝政中来,一直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皇室中,家和国是难以分割的。后妃作为皇帝的家人,她们的一些想法会对皇帝造成影响,间接影响国家政治。

  正如吕思勉先生在《中国制度史》一书中提到:“古代政治,家国无殊。一家之中,男女固并有治家之责。推此义以言国政,则后妃夫人,亦当辅佐其君子以理国。诗首《关雎》,书美釐降,礼重冠昏,易基乾坤,皆是义也。”可见,女性参政自古就有,且不可避免。

  总体来讲,后妃参政按参政方式来划分,分为:直接参政和间接参政。

  直接参政

  直接参政是指后妃直接参与朝政,在皇位交接过程中,或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时,辅助皇帝来稳定政局。直接的参政如宋朝太后在皇帝和大臣认可的情况下进行的垂帘参政。

image.png

  间接参政

  相比后妃直接参政,后妃间接参政在中国历史上居多。后妃,尤其一些得宠的后妃,通过自己身份上的便利,借助皇帝,对朝中大事进行评论,从而影响朝政。这种间接的参政在历朝历代的史料中都有记录。

  有的后妃参政不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被载入史册,为历代所传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唐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劝谏太宗而受到赞扬。另一种是后妃为了自身及其家族利益,不择手段,甚至牺牲他人的生命,最后导致朝政腐败。

  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共有 29 人,其中“西汉 2 人,东汉 6 人,北魏 2 人,唐2 人,宋9 人,辽3 人,元4 人,清1 人。

  宋朝垂帘听政的太后为什么这么多?

  1、 扶持幼帝

  宋朝皇帝年幼即位的,如仁宗、哲宗、恭宗、端宗、怀宗,这五位皇帝中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是仁宗,年仅 13 岁,最小的恭宗,年仅四岁即皇帝位。皇帝如此年幼,自然没有能力处理国事,就需要有人辅佐,于是,太后听政辅佐新君。在母以子贵的古代社会,这是再合理不过的。还有宋朝社会崇尚孝道,更容易为母后垂帘听政找到合理的道德依据。这五位皇帝有四位垂帘太后,分别是刘太后辅佐仁宗,高太后辅佐哲宗,谢太后辅佐恭帝,杨太后(度宗杨淑妃)辅佐端宗、怀宗。其中刘太后和高太后听政时间较长、影响较大。谢太后和杨太后都是在南宋社会动荡时垂帘听政,并没有什么作为,可以说虽有垂帘之事,但无听政之实。

  2、 皇帝病重

image.png

  宋朝因为皇帝病重而不能亲政的皇帝,如英宗、神宗。英宗初即位,病重,曹太后垂帘听政。

  《宋史》载:“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

  嘉祐八年四月乙卯,大敛,上疾增剧,号呼狂走,不能成礼。韩琦及投杖褰帘,抱持上,呼内人,属令加意拥护,又与同列入白太后。下诏,候德政日,请太后权同处分。礼院奏请:其日皇帝同太后御内东门小殿垂帘,中书、枢密院合班起居,以次奏事,或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皇太后处分称“吾”,群臣进名起居于内东门。从之。

  宋英宗即位之初,因其病重不能亲政,曹太后垂帘听政。还有就是神宗末年,神宗病重,高太后垂帘听政。

  3、 帝统不正

  帝统就是指皇族血统,中国的皇位继承从夏朝建立之初就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保证皇帝的帝统纯正。但是宋朝出现多位皇帝并不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因为宋朝有的皇帝并无子嗣,无奈之下只能从宗族中进行选择,这时其帝位合法性就受到了质疑。所以皇帝本人甚至大臣就找人辅佐,来证明帝位的合法性,进而稳定政局。但是为什么选择太后进行辅政呢?在之前朝代会由大臣来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而宋朝当出现一些不利于国家政权正常运转的情况时,都选定皇太后或太皇太后来垂帘听政。这和以往朝代对女性的限制不同。皇帝在年幼时需要依靠太后,皇帝年长发生帝统不正的情况时也需要太后辅政。

  宋太宗是以宋太祖之弟身份继承帝位,属帝统不正。宋朝除了太宗,还有英宗、徽宗、高宗、孝宗、理宗、端宗和怀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宗,仁宗皇帝无子,所以就在宗室中选择了一位皇子,英宗继承皇位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此时就需要有人来辅政,来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和朝政的稳定。

image.png

  4、 朝局动荡

  宋朝的历史上,总体上政局是稳定的,除了北宋和南宋末年。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破开封城,张邦昌僭立伪楚政权,册立哲宗孟皇后为宋皇后,垂帘听政。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兵变,孟太后再一次垂帘听政。孟太后两次垂帘听政都是因为当时政局动荡。

  除了孟太后在社会动荡时垂帘听政,南宋末年的谢太后和杨太后(度宗淑妃),都是在政局动荡时垂帘听政的。

  宋朝这么多太后垂帘听政,为什么不会危害朝廷?

  1、 太后的自我约束

  和与以往朝代具有野心的太后相比,宋朝的太后总体上来讲是很安分的。

  宋以前的后妃尤以汉唐后妃表现出极大的野心和为帝情结,同样宋朝的垂帘太后也有野心。她们身处后宫,她们会认为能够参与政治是其人生最大的价值体现,还有就是宫中后妃之间斗争非常残酷,想要在宫中立足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太后想要通过参与政治、获得政治地位的方式来保障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自古以来,对皇后的要求是,皇后负责内治,国政应由皇帝掌管。唐代时,当高宗想逊位给武后时,大臣郝处俊劝谏高宗不应逊位武后,史载:“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天子治阳道,后治阴德,然帝与后独日之与月、阴之与阳,各有所主,不相夺也。若失其序,上谪见于天,下降灾于人’”。

  在宋史资料中多次出现皇帝和大臣多次请求太后垂帘听政的文字,宋朝太后垂帘听政都不是她们主动要求的,有的是先皇嘱托,有的是在大臣和皇帝的一再请求下才垂帘听政的。向太后对徽宗请求其听政的请求予以拒绝,“皇帝长成,本不须如此,只为皇帝再三坚请,故且勉从。非久便当还政,只如慈圣故事甚好。”向太后表示当国事稳定即还政给皇帝,一定不会像刘太后和高太后一样终身称制。

  2、 约束外戚

  宋朝的垂帘太后不仅能自我约束,而且对待外戚,也能进行约束,这与以往朝代的参政太后不同。前朝太后参政大多重用外戚,形成外戚势力,进而形成外戚政治,而终宋之世都不存在外戚势力。太后有意地去抑制外戚,在选择皇后时也倾向于选择没落的家族,以免扰乱朝政。

  宋朝之所以没有形成外戚政治与太后对外戚的抑制有很大关系,甚至当皇帝想要重用外戚时太后也是拒绝的。曹太后时,大臣提议升曹佾为使相,曹太后再三不许。史载:“元祐间,三省言李用和等改官移镇恩例,今高氏朱氏,皆举故事,皇太后曰:‘外家恩泽,方欲除损,又可增长乎’?治平初,欲加曹佾使相,皇太后再三不许。”

image.png

  3、 外戚对太后的帮助很少,甚至拒绝帮助

  宋朝没有形成太后政治,同样也没有形成外戚政治。

  其实,太后政治和外戚政治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和太后对外戚的约束有很大关系,和外戚对太后的约束及其自我约束也有关系。与以往朝代外戚借助太后在宫中的势力干预朝政权倾朝野相比,宋朝外戚也和太后一样,懂得自我抑制,且对太后的一些不合适的行为能进行劝阻。南宋时,吴太后在光宗时垂帘听政,其弟吴琚建议吴太后不要垂帘太久,让其早立皇子,撤帘还政。吴太后确实听了其弟的建议,在立嘉王后即撤帘还政,垂帘时间仅六个月。

  史载:“先是,吴琚奏东朝云:某人传道圣语敢不控竭。窃观今日事体,莫不如早决大策,以安人心。垂帘之事,止可行之旬浃,久则不可。愿圣意察之。”

  4、 来自大臣的监督

  宋朝士大夫对于太后任何僭越皇权或有可能僭越皇权的行为予以坚决地抵制,宋朝的士大夫不惜篡改遗诏。刘太后在死后留下遗愿让杨淑妃摄政。

  史载:“遗诂尊太妃为皇太后,皇帝听政如祖宗旧规,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既宣遗诂,阁门趣百宫贺太后于内东门,御史中承蔡齐正色谓台吏毋追班,入白执政曰:“上春秋长,习天下情伪。今始亲政,岂宜使女后相继称制乎?”下诏求言,删去遗诏。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之语。

  宋朝大臣肯定太后对朝政所起的作用,同时,对太后的方方面面进行约束。刘太后垂帘之初大臣就献《王凤论》给刘太后,暗示刘太后应抑制外戚。史载:“帝初即位,度上书论六事,又尝献《王凤论》于皇太后,以戒外戚云。”尤其是当太后的行为僭越皇权时,大臣一定会加以阻拦。刘太后是宋朝垂帘太后中比较有野心的,其垂帘时间长达 11 年,当仁宗已经成年,但其还迟迟不肯还政,直到去世,仁宗才得以掌权。垂帘期间有一些想要擅权的行为时,都遭到士大夫毫不留情地反对。

  宋朝太后多次垂帘但并不危害朝政,这与宋朝开国之初确立的治国之策有很大关系,例如: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轻武、与武将联姻等,这些做法一直沿用于整个宋朝,对太后及外戚势力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image.png

  这就也导致了垂帘听政太后的很多无奈,从侧面反映出太后垂帘听政只是特殊情况下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太后垂帘听政无论具有怎样大的权力,代表的都是皇权,是对皇权的一种补充。当太后发挥作用时可以垂帘听政,一旦她们对政治无益时,就需要撤帘归政。

  在历史上,宋朝士大夫是最有责任感的,宋朝士大夫直言劝谏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甚至对皇帝也是,不惜去惹怒皇帝,也要劝谏。因为他们真的把国家当成是自己的,如果皇室不好,自己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当国家处在特殊情况时,大臣不会介意皇太后去垂帘听政。在他们看来,皇太后听政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关键是皇太后可以保证赵宋王朝的统治变得更好或者是得以继续,这样他们的利益才不会受到影响。

  当垂帘听政的太后有违反一些礼制上的规定时,宋朝士大夫一定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阻挠,因为他们对待皇帝尚如此,何况是太后呢?

  太后参政一直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这其中有维护政权稳定作出贡献的太后,也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危害朝政的太后。总体上太后听政是弊大于利的。但是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一共出现九位太后十次垂帘听政。

  总体来讲,她们并没有对朝政造成大的危害,反而在国家处在不稳定时期,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交接,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使得朝政有序地进行,在国家处在动荡时,安定了人心,稳定了朝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