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谋臣李泌才谋如何?一代奇才,深受四任皇帝信任

  中唐谋臣李泌才谋如何,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熟的中华文明,繁育了灿若繁星的大神群体。但受制于人性及制度的局限,纵观2000多年的封建史,能够同时实现建功立业 、安身立命这两大人生目标的,可谓凤毛麟角;功高震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两大铁律毁掉了无数才华横溢、功勋赫赫的人才。

  那么,有没有靠本事吃饭、不溜须拍马,却能兼顾立业、立命两大课题的人才呢?其实还挺不少,早期有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中期有再造大唐的郭子仪,近代有被人奉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这里咱们要讲个冷门但更加传奇的:中唐著名政治家、战略家、谋臣李泌(bì)。

  对于这个名字,你也许会联想到《长安十二时辰》中那位流量小生扮演的“李必”;不过真实历史上的李泌可要比电视剧中厉害得多,这是位智商、情商双双顶级,办事、搞关系都游刃有余的一代奇才;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复杂政坛,他历经四帝而不倒,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从容驾驭,挥放自如的潇洒人生,让人钦佩不已。

  贵胄之后、少年奇才,张九龄的忘年好友

  李泌出自关陇贵族,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六世孙。有些朋友也许不明白这个家世的来头,列几个名人你就懂了: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也是八柱国之一,是李弼的同僚;隋朝末年威震中原、一度最具帝王相的瓦岗领导人李密,正是李弼的曾孙;隋朝皇帝杨坚家族所在的十二大将军,严格来说是八柱国的手下。

  这是个曾经垄断中原政治上百年的贵族集团。经过初唐科举制的推行,到了李隆基时期,关陇贵族的特殊地位虽早已瓦解,但李泌家族世代官宦、辈辈封公,其政治资源、教育优势仍非寻常人所能比拟。幼年时的他即粗通儒、道、佛知识,7岁便能下笔写文,被公认为当时的一代神童。

image.png

  宰相张说见到李泌,惊喜地恭贺唐玄宗李隆基得到一位奇才;李隆基也惊叹于李泌的才华,曾因此对他家进行赏赐,嘱咐其父母"善视养之",并且还让时为忠王的李亨主动放下身段与其结交。

  而以才华横溢、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著称的名相张九龄,也对这位少年一见称奇;虽然二人年龄(年长近50岁)、地位相差悬殊,但张九龄对李泌视如知己,称其为"小友",二人结为忘年之交。

  李泌长大后,学识越发渊博,尤其热衷黄老之术、精通《易经》,经常隐居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俨然一个超然世外、云游四方的青年高人。但在同时,他也经常给朝廷上书议论时政,有一颗积极的入世之心。

  见到李泌的文章后,李隆基想起了这位神童,于是把他召进朝廷,请其为自己讲解《老子》;而此时的李亨已经被册封为太子,李隆基于是让李泌以“待诏翰林”的身份充当东宫幕僚,跟老友李亨共事。

  此时的李亨和李泌,名义上是上下级,实际上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虽然李亨更年长,但他常以“先生”称呼李泌。

  不过当时的大唐王朝看似歌舞升平,实际上已暗潮汹涌,对于表面上刻意讨好李隆基、背地里却心怀不轨的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年轻气盛的李泌作诗讽刺,被杨国忠想方设法外贬到了蕲春郡。李泌则借机溜到颍阳县当起了隐士,一边潜心研究学术、一边默默观察时政走向。

  运筹帷幄、进退自如,与三任大唐皇帝亦臣、亦师、亦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逃向四川、太子李亨则北上朔方。在灵武称帝后,李亨(即唐肃宗)立即派人寻找李泌;得知老友召唤,李泌立即冒着危险,从战火纷飞的嵩山一代奔赴朔方。

  危难之际逢故交,为了方便李泌大展拳脚,唐肃宗曾想任命其为右相,但被婉言谢绝;那段最艰难的时间,李泌以宾客的身份协助李亨;李亨也还像当初那样,尊敬地称其为“先生”。两人“出则联辔,寝则对榻”,事无大小,甚至连任命将相,李亨都向李泌请教,史书称其“权逾宰相”。李泌也毫无保留,所有的疑难问题,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提供出最为合理的对策,成了李亨最为得力的帮手。

image.png

  对于如何平定安史之乱,李泌结合自己对敌我形势的判断后,提出了“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思路,即暂缓收复长安、洛阳,凭借朝廷手中的地域、人口、兵源优势,西起关中、北至范阳,对叛军全线施加压力,“以逸待劳,来避其锋”,让叛军疲于奔命;其后优先直捣范阳老巢,在中原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将叛军一举歼灭、永绝后患。

  然而急于建功立业的唐肃宗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两京收复后,叛军果然退守河北,即使安史之乱平定后,河朔三镇也成了大唐王朝终生难以彻底解决的顽疾,为繁镇割据愈演愈烈埋下了隐患。

  不过在那个时期,出于对武将的忌惮,宦官群体也得到了唐肃宗的重用,李辅国更是一度权势滔天。对于李泌享受的优待,这位头号阉宦极为嫉恨,甚至策划排挤、陷害;李泌察觉形势不对,在平叛大局已定后,果断舍弃救国功臣的富贵前景,坚决请求归隐衡山,从此远离庙堂之中的残酷博弈,优哉游哉继续自己的修道生活。当然了,李亨也没忘记这位给自己雪中送炭的老友,赐给他三品俸禄的待遇。

  几年后,唐肃宗的长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由于当初受过李泌的教导与保护(见后文),他登基后立即召回了这位前辈,任命其为翰林学士。为了把李泌留在身边,唐代宗既给他安置豪华的宅邸,又亲自做媒帮他娶妻。但越是这样,李泌越被宰相元载视为潜在的威胁。不久后,元载纠结同党,以江西缺人为由,费尽心思把李泌排挤出了朝廷,担任江南西道判官一职。

  公元777年,元载被铲除,李泌被召回京;但唐代宗正要重用他时,觊觎权势的宰相常衮又想方设法把他排挤到了澧州、杭州等地,当起了地方官。但即使在地方,李泌的才华也无法被埋没,他兼理论家、实干家与一体,所到之处无不政绩显著。此外,遇到一些棘手的军国大事,唐代宗仍会不远千里征求李泌的意见,太子李适(kuò)也跟李泌交情匪浅。

  公元779年,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两年后,由于积极推进削藩战争引发了泾原兵变,唐德宗被迫离开长安避难。在这个艰难时刻,他像祖父李亨当初那样紧急召见李泌,让其随时待在自己身边,以便及时请教平乱之策。

image.png

  公元785年,陕虢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擅自杀害节度使,向朝廷索要官方任命。这种情况一向极难处理,拒绝,可能引起兵变;同意,则会助长这种拥兵自重的恶劣风气。形势危急,李泌挺身而出,他单骑前往,略施巧计、连蒙带吓,没费多少功夫就夺取了陕虢兵权,轻松扼杀了潜在的兵变。

  两年后,在陕西地区参加防秋的4000名淮西兵叛逃,其后往东南归乡,沿路朝廷军队无法阻拦。李泌灵机一动,他先向叛军提供粮食,成功麻痹了敌人;其后却在对方的必经之地太原仓隘道设下埋伏,出其不意的发动攻击。不久后,这股叛军余部被绞杀殆尽。

  同年中,李泌入朝正式拜相,但他仅在相位待了两年就去世。在有限的时间里,他对内勤修政务、实现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对外达成“贞元之盟”,联合回纥、大食遏制吐蕃,内外两方面促进了大唐王朝局势的稳定。

  文能出谋划策、治国理政,武能带领军队、平定叛乱,李泌可谓文武全才。但这还没完,他还有一项特别出色的技能:协调关系。

  协调人际关系的大师

  在残酷的封建政治倾轧中,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协调关系保证统治集团稳定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而李泌恰恰特别擅长这种业务。

  当初唐肃宗李亨在位时,为了报复当初李林甫对自己的迫害、打压,曾计划将其开棺焚尸、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但李泌提醒他一不能显得自己心胸狭窄,二不能刺激身为太上皇的李隆基,最终阻止了这一行动;

  李亨收复长安后,曾写信请求李隆基回京继续当皇帝,自己则退回东宫。但这种方式显然不合理:李亨已经率军收复了长安,天下人心已定,李隆基不可能再度当皇帝;所以李亨此举,既可能造成人心不稳,也会让李隆基心存疑虑,反而会恶化原本就尴尬的父子关系。

  李泌知道后,随即以百官的名义写了一封表书,声称请求太上皇回京享福、让皇帝一展孝心。这封信让李隆基成功地下了台阶,他高高兴兴回到长安,正式把传国玉玺交了给儿子,在法理上完成了权力交接。

  通过这两件事,李泌成功化解了李氏父子的矛盾,促使两任统治集团相安无事、维护了政坛的稳定。

image.png

  后来,唐肃宗曾计划任命颇得人心的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李泌以初唐李建成、李世民争权的惨案为先例,经过多次劝说,终于改由太子(即后来的唐代宗)担任这一职务,避免再度出现藩王战功、声望超过太子的情况(否则也许又是一场玄武门事变);

  唐德宗在位时,也产生了废立太子的念头,面对这种寻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帝王家事,仍旧是李泌挺身而出,他列举了贞观以来数次易储风波造成的危害,极力进行劝阻。唐德宗勃然大怒,甚至以灭族相威胁;但即使如此,李泌仍神色淡然、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最终成功改变了唐德宗的念头。

  除了协调皇室内部矛盾外,李泌还积极保全功臣。唐德宗猜忌心极强,在遭受泾原之变的羞辱后更是对武将极为忌惮。对于当时立下大功的两位名将李晟、马燧,他曾以明升暗降的套路夺下了兵权;李、燧面对这一情况,内心极为恐惧,担心自己会遭受兔死狗烹的悲惨命运,君臣关系一度极为紧张。

  李泌并没有明哲保身,而是顾全大局、积极斡旋,他用一句:“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成功打动了唐德宗,君臣之间放下心结,李、马二人也对李泌感激涕零心悦诚服

  公元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唐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风光大葬;公元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共40人,被康熙尊送从祀历代帝王庙的待遇。

  在安史之乱前后那段时期,武将拥兵叛乱、宦官权臣乱政的乱象交织上演,残酷的军事与政治斗争,让无数大臣朝不保夕、战战兢兢。

image.png

  而就在这段黑暗的岁月,李泌既没有退缩、也没有擅权,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身在何处,都秉承忠君爱国之心,积极为平定叛乱、治理国家出谋划策;

  在政治迫害成风的大环境下,李泌不党同伐异,也不助纣为虐,更不独善其身,他从大局出发,多次协调皇室内部、帝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为此不惜冒着忤逆圣意乃至杀头的风险。这种坦坦荡荡、竭诚为公的态度,使他受到了历任皇帝的尊重。

  但伴君如伴虎,李泌之所以屡屡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全身而退,与他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不关系。《旧唐书》称他“累为权幸忌嫉,恒由智免”,他最大的智,就是上文提到的信奉道教

  史书嘲讽李泌:“居相位而谈鬼神,乃见狂妄浮薄之踪”,但这种看似愚昧的信仰,更像是李泌的一种生存方式,他依靠求道的包装,成功树立起淡泊名利、毫无野心的人设,既获取了皇帝的信任,又避免了同僚们的嫉恨;正是因为这样,在激烈的朝堂博弈中,李泌虽历经数次沉浮,却总能以全身而退。这一招,也许是借鉴了当初张良的榜样。

  知易行难,张良、李泌之所以难能可贵,就在于他们身怀救国济民大才,却能在实现抱负后无视荣华富贵的诱惑,敢于装疯卖傻、急流勇退。时至今日,这仍具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