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021-04-02 14:18:55 萧何 韩信 张良 项羽 刘邦

  说到察举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古代“高考”科举制尚未成型之前,察举制作为汉朝官员选拔制度,促进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大量社会底层人民进入官场提供了途径。改变了当时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寒门学子入朝无望的局势。他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这一选拔制度也成了科举制的雏形,实行了1300年之久。

image.png

  察举制形成原因及特点

  察举制最早出现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当时汉高祖初定天下,百废俱兴,手下虽有谋士若干,但他们能“夺天下”却少有人能“安天下”,国家需要一批拥有治国安邦之能的贤士。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刘邦下诏书,要求郡国推荐有治国才能的人入朝为官。后来在惠帝时期,察举制开始出现雏形——“孝弟力田”。有德行以及能努力耕作者都能获得奖赏,并且免除徭役(国家强制征调平民参加劳动)。到了文帝时期,凡是“孝弟力田”者能与三老同为郡县中掌教化的乡官,成为定员。同时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可以看出在汉文帝时期,不但有了考试,而且还根据考试成绩划分了名次。

  至汉武帝时期,察举制达到完善。儒家子弟作为主要的做官之人,“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这一时期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并以法治绳之,达到了学术思想、政治体制、知识分子三位一体的结合,使中央集权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当时,察举所选拔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平民学子,既有“白身”也就是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也有已有官职在身的官吏。只要德行达到要求均可参加选拔,也就是考试。但并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而是以德行方面的名声。到汉光帝时期,考试的成绩才逐渐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并不再单一的以德行作为评判。这一时期的考核也更加的公平。

image.png

  察举制的科目及要求

  察举制,主要是依靠中央高级官员, 选拔平民子弟或者底层的低级官吏入朝或升迁。萧咸就曾为丞相的府吏,后来通过察举制被举荐。察举制又设有岁科(常科)以及特科。“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这四种科目为岁科。其中“举孝廉”为主要的一科,也是人才来源的最主要一科。根据历史的不同时期以及特殊年份,特科所考的科目也不同,主要依据当时的朝中的缺口来补充。

  孝廉,作为最重要的一科,也是升官途径最快的一科,以考察子弟的德行为主,大部分都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通过此途径入朝。但同时,通过举孝廉入朝的官员,在历史上出名的也多。东汉名臣李膺就是举孝廉入官,入朝以后文能广纳天下学子,武能多次打退鲜卑入侵。武帝时期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和帝时,举孝廉以人口为单位,不再是以郡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岁(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二岁举一人,20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后来又限制年龄,40岁以上才能举孝廉为官。不过由于各种原因,“限年法”很快废除了。

image.png

  茂才,其重要性仅次于孝廉。原是秀才科,因避刘秀讳,更改为茂才。汉武帝元封五年下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这是此科之始。但在西汉时期,茂才不作为“岁科”。茂才科主要是现任官吏的考核。因本身资历高,在四科之中起点最高,多起用为县令。并且“茂才”入官者中不少人都能身居高位。例如,东汉周举,官至光禄卿。在当时流行先举孝廉,再举茂才。但茂才的要求高,能举茂才的人数极少。

  察廉。有不少人认为察廉就是孝廉,但其实不是。察廉被举者多是低级官员,由于忠于职守,被上级看中推举,按原职升任。与茂才不同的是,茂才的官员起点高,人数少,而察廉的范围广泛。

  光禄四行,起源于汉元帝时期。是为具有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种品行,但才能方面并不突出,并且长时间没有晋升的官吏特别设置的科目,每年从中选举出一两人晋升。“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image.png

  察举制的消失

  察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招揽各类人才为朝廷效力,但通过察举制进入官场的官员容易对举荐人产生感恩之情,导致拉帮结派行为产生,不利于朝堂的稳定。

  其二,察举制,由于缺少统一的鉴定标准,容易存在推举不公平的现象。郡县地方在察举制的盛行之下形成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而真正有才德之人容易被埋没。其中有不少品行不佳,毫无才能之人钻制度之漏洞,通过贿赂官员入朝,助长了歪风邪气。

  其三,豪门望族、地方权贵,把持了察举制的选举权。豪门子弟不问品行皆可入朝,而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无望。察举制成了变相的“世袭制”。

  其四,德行的评判难以作为真正的考量标准。人是复杂且多变的,德行的评判难以做出真正的客观评价。例如,王莽在篡汉前,在民间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在后来却成为篡汉的历史罪人。“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尽管察举制存在很大的弊端,甚至为后来的汉朝动乱埋下了隐患。但察举制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人才选拔来源,区别于之前的世袭制与军功制,对汉朝的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随着考试制度的完善,察举制演变为科举制,德行也不再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但是察举制的产生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