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为何会被称为战国七雄之耻?
2021-04-07 16:59:08 弈秋 告子 杨朱 吴王僚 闵子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燕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770年,在废墟之上即位的周平王东迁洛邑,天下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经过了数百年的“无义战”,天下渐渐形成了秦、楚、燕、齐、赵、魏、韩七个强国并立的局面,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之为“战国七雄”,而这一时期便就是那个大争之世——战国时期。

  在战国七雄之中,因为韩国和燕国在整个战国时期,除了在极短的时间里出现了“高光期”,其他时候都属于“打酱油”的存在,更是给这两个国家冠上了“战国搅屎棍”、“七雄之耻”的“美名”。

  那么,我们今天的#历史小问题#就是,燕国和韩国,谁更符合“战国搅屎棍”、“七雄之耻”的称号呢?

image.png

  首先我们来看看燕国。

  燕国,这是一个几乎与周王室同岁的诸侯国,也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姬姓诸侯国——燕国的第一任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奭,但是因召公奭被周武王委以辅佐周成王的重担,所以并没有前往蓟城就藩,而是由其子姬克前往封地就藩。

  在整个西周乃至后续的春秋时期中,燕国基本上属于“隐身”的状态,寥寥几笔记载除了君位更替,便就是燕国又被那个游牧民族吊打了,向周边的齐国晋国求援了……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意图强国,可是燕国呢,还固守着王道的传统,以自己身上古老的周王血脉而沾沾自喜。燕国不但没有向前发展,还在向后倒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禅让的闹剧——子之之乱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了燕相子之,太子平与宗室、旧贵族不服,率军叛乱,诱发了子之之乱,而后齐国出兵干涉,使得太子平、燕王哙、子之等人相继被杀。从这之后,燕国“搅屎棍”的天赋点仿佛被点满了,简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先是赵武灵王为了阻止齐国控制燕国,迎回了公子职,又让公子职去秦国向外祖父秦惠文王求援,然后就是秦赵两国把齐国一顿暴打,迫使齐宣王下令撤军。

image.png

  公元前284年,因齐闵王穷兵黩武,齐国树敌于天下,燕昭王认为给老爹报仇的机会来了,又发起了合纵联盟,五国合纵伐齐,齐国是垮掉了,但是秦国崛起之势也势不可挡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齐国的霸业完犊子之后,秦国统一天下基本上是没有疑问了。

  你以为燕国被誉为“搅屎棍”、“七雄之耻”就靠这些事件吗?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全灭,损失惨重,而后又打了几年的邯郸保卫战,差点嗝屁。这个时候燕国看到赵国被秦国打得这么惨了,认为有便宜占了,马上发兵五十万进攻赵国,结果却给廉颇率领的杂牌军送了一大波人头,燕国相国都直接死在赵国。

  这还不止,在赵国灭亡之后,本来王翦也只是准备去燕赵边境遛个弯,结果燕国紧张了,竟然寄希望于“提一匕首欲改天下”,使得本来不想这么早对燕国动手的秦王政调集大军直接杀进了燕境,攻下了燕国国都蓟城,这才作罢。

  韩国呢,没有燕国那样的“历史悠久”,自然也不存在迂腐一说,韩国君臣还是有股子冲劲的,只不过这股子冲劲,好像使错了地方,直接让自己成为了一个笑话。

  比起燕国要么坑自己,要么坑齐国,韩国这“坑”的范围就比较广了,甚至还差点把自己搭了进去,可谓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没有笔误!!!)

  纵观战国历史,能被称之为一流强国的不过只有魏、齐、秦、楚、赵五国吧?

image.png

  这五个国家都曾遭遇过惨败,如魏国遭遇了马陵之战的惨败,齐国遭遇了五国伐齐之战的惨败,秦国遭遇了函谷关之战(公元前298年那一场,不是公元前318年那场)的惨败,楚国遭遇了蓝田之战垂沙之战的惨败,赵国遭遇了长平之战的惨败。除了秦国遭遇了惨败没完犊子,其他四个国家都直接跌落了神坛。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那场使得魏国衰败的马陵之战中,韩国就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在五国伐齐之中,韩国也响应了燕昭王的会盟,也派兵参与了五国伐齐;在函谷关之战中,韩国更是作为齐三国联军的先驱,接连对秦国发起猛攻;在蓝田之战中,韩国更是加入了秦国的阵营,给了楚国一记重拳,而后又在垂沙之战时加入了齐国阵营,继续搞楚国;长平之战更不用说了,韩国“移祸大邦”就是这场战争的诱因。

  韩国看着战绩挺辉煌的,其实战果并不多,损失还大的不得了……

  在笔者看来,“战国搅屎棍”的称号非韩国莫属,而“七雄之耻”的“荣誉”自然要交给战五渣的燕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