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2021-04-16 15:26:57 杨炯 王勃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杨炯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唐朝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时期,唐诗的峥嵘从"初唐四杰"开始展露。

  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提到"……后复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衢。"首开"王杨卢骆"并称的先河。及至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盛赞"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四杰"的文坛地位正式鼎定。

  围绕着"初唐四杰"的赞誉之多,不再赘述,批评之多,也不胜枚举。然这四位之中最饱受争议的人物不是王勃,却是杨炯。

image.png

  01

  "四杰"横空出世本是一段佳话,但杨炯的一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令文坛沸议。

  卢照龄比杨炯大了二十多岁,两人名虽并称,实乃前后之辈。杨炯若是由于年龄生出愧不敢当之感,尚可以理解。只是王勃森秀,一个"耻"字不仅显得杨炯轻狂,似乎还透露出一股厌憎之情。

  于是在众多人的第一印象中——杨炯与王勃的关系不太好。

  众所周知,杨炯乃是神童出身,年仅11岁就已在弘文馆中学习,但却等了16年才被"分配"。在杨炯待制弘文馆期间,王勃恰巧在长安担任侍读。一在官学,一在王府,年岁相当的两位俊才毫无疑问地相识结交了。

image.png

  长安的短暂交往,令王勃对杨炯推崇至,"有弘农公者,日下无双,风流第一。仁崖知宇,照临明日月之辉;广度冲襟,磊落压乾坤之气。"

  杨炯对王勃怎样呢?王勃因檄鸡文被逐出沛王府去蜀中游历,困境之中杨炯依然前来造访,为他带来心灵慰藉。王勃溺亡,杨炯在写作《王勃集序》时悲痛不已,潸然揽涕,"三都盛作,恨不序于生前;七志良书,空撰得于身后。"

  因此,一个"耻"字的误会大了!后世文人纷纷站队——张说、崔融力挺杨炯,陆时雍、钟惺则推重王勃。其实王杨二人以平辈论交,"耻"字虽有争锋之意,不甘之情,却绝无轻视之嫌。区区一个"耻"字也决然阻挡不了两个人的互相欣赏、惺惺相惜

  02

  酷政之争始于人品之争,而杨炯的人品之争始于张说。

  张说在杨炯赴任盈川时写了一篇箴铭送别。文中的劝诫"才勿骄吝,政勿烦苛"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成为了杨炯为官残暴的铁证。

  事实上,武则天为了夺权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当时的朝堂外松内紧、暗藏危机,作为至交好友的张说,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为了警示杨炯不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成为酷吏。

  自杨炯赴任后,不仅既无酷刑,也无暴政,反而为官清廉,深受爱戴。盈川县所在地现今仍然保存着百姓自发捐建的杨炯祠,并且香火鼎盛。甚至于流传出杨炯为了求雨,纵身跃入枯井而死,翌日枯井溢水,而其尸身浮于水上,面容如生的民间传说。

  由此,《旧唐书》中"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杀之。"的说法就格外地耐人寻味了。

image.png

  这就不得不谈唐朝的选官制度——虽有科举取士,但仍沿行荫庇之制。似杨炯这样的天才,在弘文馆磋磨了16年才能补任一届末品小官,而许多贵族子弟却能因荫庇而位居高官。

  于是对那些尸位素餐、贪赃无能之人进行口诛笔伐便成为了杨炯天然的政治立场。

  文坛大家杨炯打起口水仗来不仅绝不含糊,而且犀利得很,"将驴刻画头角、修饰皮毛便成了麒麟,但是脱掉了麒麟的外皮,其本质依旧是头蠢驴。"

  可想而知听了这样的挖苦,那些朝官们该有多气愤。于是这些朝官也骂杨炯,"酷政、烂杀,还在府内的亭子里挂满匾额自卖自夸,周围的人都要笑掉大牙了。"

  没错,杨炯就是这么刚,并且一刚到底了。就连宋之问都叹服道,"唯子坚刚,气凌秋霜。行不苟合,言不苟忘。"

  除了个人性格与为政理念之外,杨炯被污蔑为酷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他的文学理念了。

  在古代永远不要试图将文学与政治进行切割,须知文坛即政坛!

  03

  初唐文坛继承了齐梁文风。什么原因呢?唐朝初建,位高权重的文人如魏征、虞世南、许敬宗等都是梁隋文人出身,文坛之风不免为其左右。

  齐梁文学早期提倡"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创作理念,随着几代研习又提出了"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的主张。于是就诞生了有"新体"之称的宫体诗。

  宫体诗偏好华丽的词藻与工整的对偶,着重追求声韵之美。随着不断发展,渐成精雕细琢、纤巧靡艳之文风。

  杨炯天赋才华,却徒有名气,而无地位,又畅想着建功立业,心中自有一番不甘与豪情,因此自然瞧不上软绵绵的宫体诗。于是,在宫体诗尚属主流的时候,他就已经觉醒了改革文风的意识。

  《王勃集序》可以说是杨炯反对齐梁文学的一面旗帜,集中阐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与革新思想,"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龙玉凤,乱之朱紫青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守旧派对此自然十分反对,他们极力地否定杨炯的诗文,讥他"浮躁浅露""轻薄为文",并于史书丹青之中极力抹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杨炯,用他发自肺腑的刚健豪情奠定了整个盛唐的基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