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中司马懿退兵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识破的诸葛亮的计谋?

  说到司马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三国演义》中有一经典片段,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进攻蜀国,此时的蜀国已经无兵可守,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想出了一招空城计,假装气定神闲地在城门上摇扇抚琴,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是故意引诱他出军,实际上早已安排好了埋伏,于是就下令撤军了。因为这一情节,大家都在赞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嘲笑司马懿的胆小多疑。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image.png

  空城计: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高手对决

  高手过招,往往不是刀光剑影的血腥打斗,更多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理博弈,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高手之间的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司马懿自小聪慧,非常人可及。即便英明如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司马懿是杰出的战略高手。他与司马懿之间,既是敌人,也是知己,诸葛亮断定司马懿能够更深地看透自己的计谋,而不是单单只停留于表面,所以他运用这一点成功的实施了心理战术,争胜于无形。

  但诸葛亮还是低估了司马懿的实力,如果司马懿真的会被一座“空城”吓走,他的谋略就与常人无异了,而事实是,司马懿的想法比诸葛亮更加深远。他不光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并且还考虑到了出兵和不出兵所带来的不同后果,最后权衡利弊才做出了撤退的决定。只能说,司马懿是高手中的高手。

image.png

  司马懿如何识破诸葛亮的计谋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亲自到城下观看,看到诸葛亮在城墙上悠闲地抚琴,于是和下属说道:“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如今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随后下令撤军。但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对此却心存疑惑,对父亲说:“这难道不是诸葛亮已经没有兵力,所以故弄玄虚摆出的样子吗?”

  连司马昭都意识到了空城计的蹊跷之处,兵动若神的司马懿又怎会想不到这一点。当时的蜀国军事态势已经不容乐观,马谡率领的的前锋精兵已经基本被歼灭,各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整个西城如今已经是千疮百孔,蜀国尚且拥有战斗力的部队充其量也就一两万人,而司马懿手中握有15万大军,也就是说,司马懿的军队只要决心拿下西城就绝对没有失败的可能性。那么司马懿为何还要退兵呢?

  司马懿退兵的真实目的

  任谁也想不到,司马懿退兵的真正目的竟然是“保护”诸葛亮。如果当时诸葛亮没有赶去西城,司马懿必然不会手握十五万精兵而不动,但诸葛亮冒险出了这么一个心理战,把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上,司马懿也就以诸葛亮做事谨慎为由,假装中计,放了他一马。在这场博弈中,诸葛亮看似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真正的大赢家实则是后人所嘲笑的司马懿。

  司马懿的谋略眼光不局限于一时,而是放眼长远。历代帝王往往对功臣多加忌惮,曹操在世时,一方面珍惜司马懿的才华,认为他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但另一方面,他也多次和属下强调,“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所以司马懿在曹操掌权期间一直韬光养晦,不急于展现自己的才华。

image.png

  曹操死后,司马懿终于在曹丕的重用之下有了施展才华的可能性,但是曹丕死后,曹睿再度对司马懿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再加上诸葛亮用反间计宣扬司马懿有谋反之心,所以曹睿一怒之下剥夺了他的兵权。此后,魏国唯一一个能够与诸葛亮的智谋抗衡的人才都消失了,诸葛亮立刻出兵伐魏,蜀军连连获胜,势如破竹

  眼看魏国节节退败,曹睿不得不重新重用司马懿,司马懿心中清楚,自己能够重新在朝中国获得地位,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从某种程度上说,若没有诸葛亮这一劲敌,自己的后半生终究只能在乡下平庸的度过。假如在西城司马懿冲进城内将诸葛亮杀死,谁能保证曹睿不会使出“卸磨杀驴”的伎俩呢?

  司马懿面对空城而退兵,不仅让当时魏国的各大将领心生不满,更令后人所耻笑,这一切都只能证明,司马懿的深谋远虑非常人可及,这一次,连诸葛亮都不得不甘拜下风,只能说,最后“三国归晋”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