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一生,崇尚孟浩然式自由,又渴望遂父愿入朝为官
2021-04-23 11:34:49 孟浩然 杜甫 李白

  说到孟浩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孟浩然,山水诗人,李白的偶像。生在盛唐,虽有志用世,“风流天下闻”的浩然却终身未能入仕。

  纵观浩然一生,感性与理性相互掺杂,理想与现实反复羁绊,一边崇尚陶渊明式的自由,一边又渴望遂父愿入朝为官。

  然而,一生求官不得,一生布衣百姓,一生任性而为,一生心中不宁。

  身在自由,心处牢笼,浩然曾有过几次重要的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也许,某个瞬间,他也曾暗暗的后悔过......

  少有大才,明日之星

  公元689年,大唐正值盛世,湖北襄阳孟家,一名男童诞生,其父坚信他们是孟子的后代,以孟子名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为儿子起名,名叫浩然。

  老孟家有田有地,薄有恒产,可以说是十足的小康之家,对儿子浩然自然也寄以期望,按照老孟的安排,浩然要饱读诗书,学习四书五经,然后参加高考,求个一官半职,不求大富大贵,只要有个国家正式编制,然后娶妻生子,一生安稳,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image.png

  少年时的浩然勤恳好学,平日就像是个书虫泡在书房,最爱捧着一本《陶渊明集》,与弟弟一起学书舞剑,书香剑影,翩翩少年,老孟心里甚是欣慰,心想孟家后继有人,不负列祖列宗。

  同乡邻里皆知孟家公子气宇轩昂,文采非凡,人中龙凤,老孟心里欢喜的很,经常幻想浩然科举高中的情景,彼时要找个有名气的媒婆给浩然说一个富家千金,双喜临门,才更热闹!

  县试成名,拒绝科考

  古时科考得要考好几次,本县组织的考试算是第一轮,十七岁的浩然在县试中崭露头角,前途一片光明,可就在此时,浩然却做了一个极其任性的决定:朝廷混乱,我不考了!

  当时时局动荡,浩然出生到现在,皇室三易其主,浩然对当时的皇帝李显很有看法,认为他难以服天下,浩然一生气,就不考了,不来做这个混乱朝廷的帮凶。

  十多岁的浩然把一切都想得太过简单了,不考也就罢了,于国于社稷,丝毫没有影响,可是老孟家,就炸开了锅,一家人轮番相劝,浩然不为所动,甚至还喊着一句口号:文不为仕!

  老孟气不打一处来,一个是任性叛逆的儿子,一个是执拗的父亲,俩父子从此寡言相对,郁结难消。

image.png

  离家出走,隐居深山

  家人不解,父子关系紧张,浩然浑身不畅快,于是离家出走,效仿庞德公隐居鹿门山。

  二十多岁,初尝自由的滋味,当地文艺圈的热血青年,多来拜访他,深山木屋,他们在这里谈诗说文,饮酒喝茶,纵论天下。

  正是那时,浩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必背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看似无奇的一首五言,却暗藏无尽的韵味,二十多岁的浩然没有把话说透,春日酣睡,被鸟鸣扰醒,昨夜风雨不断,那些花儿不知道落了多少,正值春天,不关心百花初放,却留心那被风雨吹落的花,这首诗里藏得最深的何尝不是浩然最心底的踌躇与失落。

  正是隐居的这段时光,浩然认识了一个歌女,很快坠入爱河,谈婚论嫁。

  任性成婚,父亲病逝

  老孟家怎么会认可一个歌女,浩然料定如此,所以也就没想要经过父母同意,直接就跑到歌女家里拜堂成亲,以为生米煮成熟饭父母也就会妥协,可他还是低估了父亲的倔脾气,死活不让他们入门,老孟家不承认这个媳妇,浩然无计可施,与老孟关系更加僵化,互不相让。

  可最后,老孟还是没熬过去,可能由于急火攻心,五年后病逝在家。临终前,还叮嘱家里人,不要让那个歌女进门,守丧也不行!

  浩然先后两次任性,一次为事业,一次为婚姻,丝毫没有听父母的意见,不久之后,唐玄宗即位,开元盛世,生机勃勃万邦来朝的大唐出现在眼前,此时的浩然,或许有一丝后悔,若选择继续科考,可能就顺利完成父亲的夙愿,而如今,夙愿变遗愿。

  浩然在老孟的灵位前失声痛哭,发誓守孝三年,然后谋求官职,光宗耀祖!

image.png

  漫游吴越,寻求机遇

  当年豪气赳赳的喊出“文不为仕”的口号,如今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最后的顽强也许就是不去参加科举吧,只好另寻他法,希望得到别人的举荐。

  二十九岁的浩然,开始了吴越之旅,结交朋友,寻求机遇。

  浩然自然也是收获了很多的朋友,落魄的文人,贬谪的官员,同船的驴友,甚至长住几个月的旅店小二,遍地都是朋友,期间他写的诗,可见一斑:

  朋友要去江南了,他写诗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

  在船上向同船的人表达“同舟共济”的缘分: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渡浙江问舟中人》

  去拜访一位很有才的人,谁知到那里却得知他被贬官了: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时间一晃就是八年,三十七岁的浩然漫游无果,于是又开始“干谒”,就是现在所说的“走后门”,浩然写了一首诗送给丞相张九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烟波浩渺、气势宏伟的八百里洞庭,想要过去,可惜没有船和桨,只有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在那里钓鱼。

  这首诗可以说是“干谒诗”标杆之作了,张九龄立刻就看懂了,也欣赏浩然的文采与抱负,便上书把他举荐给唐玄宗,可惜,举荐信一去补不返,没有任何回音。

  失望的浩然再下吴越,去拜访司马承祯,就是为李白引荐的那位白云道长,到了天台山,却得知道长到了洛阳,这一等,就是三年!

  这一天,天色已晚,浩然在建德江上羁旅夜泊。天地间广袤宁静,一个人,与明月相伴,前途渺茫、有家难归,浩然辗转难眠,坐在船头,一时愁绪涌上心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此时,浩然的诗已经独具风格,淡而有味、风韵天成,词淡而意远。

image.png

  不惑之年,进京赴考

  年近四十的浩然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准备进京赶考。

  他回到家,一位眼神炽热、腰佩饰缨长剑的年轻人前来拜访,一见面就送给了他一首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浩然看着这位小老弟,心中感慨万千,如今已不再“风流”了,你不懂啊太白。

  浩然辗转二十余年,最终还是走上了科举这条路,可内心压力太大,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科考便以落第告终。

  就在长安,浩然碰到了王维,他惊喜万分,如今的官场竟还有这般淡泊之人,两人心心相惜: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

  也正是王维,为他带来了一次难逢的机会。

  偶遇皇帝,断送良机

  一日在王维府上,皇帝突然造访,王维心中大喜,以浩然的才气赢得皇帝赏识并非难事,浩然自然也想抓住这次机会,于是吟诵了最近写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下可把皇帝给惹恼了,一张口就说不要上书,要回老家,你都没来求我,又说什么弃你。“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新唐书·文艺传》)

  浩然就这样亲手断送了一次绝佳的机会,不管是愤然所致,还是无意为之,王维在旁一脸尴尬,而浩然此时,却像是如释重负的轻松,仕途之路彻底无望,于父于己,也算是一个交代。

image.png

  年过半百,回归田园

  浩然回到家乡,很快又去了吴越旅游,去看望那些老朋友,寄情山野,淡泊以明志。辗转于洛阳、江浙、蜀地、荆州各地,畅游山水,会友作诗,最让人津津乐道则是那次黄鹤楼之游,李白送别浩然,写下一篇千古名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后来,年过半百的浩然回到家乡,过起了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此时的浩然已经彻底释怀,不能入仕有怎样,没有光耀门楣又如何,来这世间走一遭,尽兴就好!

  一生任性的浩然,最后还是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最后一次任性是他52岁那年,与王昌龄同桌饮酒,吃了海鲜,背疽发作而亡。

  浩然生逢盛世,却过的并不那么顺利,也许是性格使然,又或许是思想作怪,又或许是选择不当,如果他能够听父母的话,考取功名,或许这一生也过的稍微顺心一些。

  但真正的原因又何尝不在浩然本身,一半是感性,一半是理性,所以在一个混乱的时期,感性与理性相互影响,做出了一个任性的选择。

  很难去评论对错,天下也就一个孟夫子。

  如果真的要解释,或许可以在《理解人性》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承认和理解,否则他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浩然一生任性,不过是在证明,追求自由并没有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