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魏元忠在唐高宗出巡时,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说到唐朝宰相魏元忠,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读史使人明智,本文笔者将通过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讲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战国有四大君子,即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其中,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把孟尝君的故事写得非常详实。

  孟尝君本名叫田文,为人豪迈,养了三千门客,这些门客出身各异,会的本领也五花八门,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孟尝君忠心耿耿。后来,孟尝君奉命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为了救出孟尝君,他的门客们想尽办法。一位门客偷偷从狗洞里钻入秦营,将偷来的狐白裘献给秦昭王的小妾,让小妾帮忙说情,后来秦昭王果然释放了孟尝君。

  在孟尝君逃跑的过程中,秦昭王突然后悔,于是派兵追捕。田文逃到函谷关后,按照秦国法令,秦国士兵必须等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关放人,于是孟尝君的门客就学鸡叫,把附近的公鸡都引得叫起来,最终成功出逃。

image.png

  司马迁把孟尝君此行写得生动诙谐,孟尝君虽然成功脱险,但在古代贵族眼中,孟尝君的门客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光明正大之举。后人也常常以此来讽刺孟尝君,因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叫“鸡鸣狗盗”,意思是旁门左道、不正大光明的行为。这个词语本是贬义词,后人把一些偷偷摸摸的人,称为“鸡鸣狗盗之辈”。让人没想到的是,时隔多年,唐朝的一位宰相,给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太学里有一名小吏,名叫魏元忠,因他为人洒脱,不求升迁,所以直到唐高宗继位,他还是一名小吏。有一天,唐朝和吐蕃开战,魏元忠偶然间发表了自己对用兵作战的看法,让唐高宗眼前一亮,立即升他为秘书省正字,不久又升监察御史。魏元忠在唐高宗时期经营了20年,因为见识卓绝,屡立奇功,被升为宰相。

  魏元忠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识人,他看准的人,一般都不会错。圣历年间,唐高宗要从长安出巡到洛阳,让魏元忠安排一路的行程。在古代,皇帝出巡是天大的事情,身为宰相,魏元忠不仅要安排皇帝一路上的路线、住宿、生活起居,更重要的是要安排人保护唐高宗的安全。

  当时关中地区正发生饥荒,魏元忠最担心的便是路上会遇到强盗突袭。魏元忠得到唐高宗的命令时候,没有去找禁军,反而去视察监狱。《智囊全集》云:

  元忠受诏,即阅视赤县狱,得盗一人,神采语言异于众。

  在监狱中,魏元忠找到一位“鸡鸣狗盗”的盗匪,此人言语和举止都异于常人,魏元忠命人打开盗匪的镣铐,给他穿上普通小吏的衣服,安排这位盗匪到时候跟随圣驾一起随行,并且在暗中保护圣驾不被强盗袭扰,充当唐高宗的保镖。

image.png

  这位盗匪本以为自己下半辈子都会在牢狱中度过,没想到竟然被宰相看中,并且交代他一个如此重要的任务,盗匪顿时感动不已,他知道,一旦自己完成这个任务,便是大功一件,于是,十分卖力地保护皇帝。

  盗匪每到一处,都利用自己的江湖关系,提前注意各地强盗团伙的动向,避免这些江湖强盗袭击圣驾。在盗匪的努力下,各路强盗团伙都没有轻举妄动,唐高宗的车驾到了洛阳后,果然一路平安,竟然一点波折都没有遇到。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位盗匪身穿小吏的官服,唐高宗和其他官员都没有在意他,盗匪竟然是悄悄保护唐高宗至此。魏元忠之所以让盗匪“暗中”保护,是因为他知道,若公开这位“小吏”的身份,恐怕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对他充满非议,认为盗匪是“鸡鸣狗盗”之辈,不堪大用。

image.png

  为保护唐高宗出巡,魏元忠启用一位能力出众的盗匪,在外人眼中,这个举动可能有些冒险。但这位盗匪却成功护送唐高宗一行人从长安到洛阳,完成了任务。魏元忠此举,既避免了大量动用禁军的铺张浪费,又挖掘了一位优秀的人才。因此,唐朝宰相魏元忠的行为告诉我们,鸡鸣狗盗并非都是贬义,只是我们没有把他们用对地方。魏元忠给“鸡鸣狗盗”赋予了新的含义——量才而用。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说,任何时候,量才而用都是用人的基本,盗匪之所以会成为盗匪,是因为他之前没有遇到懂得使用他的人。世人经常讽刺孟尝君养了一批“鸡鸣狗盗”之辈,却不曾想,鸡鸣狗盗在关键时刻也能起到大用。

  识人用人是一门大学问,能把一个人用对地方,并且发挥他的长处,这便是用人的最高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