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对致仕制度心心念念 这个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致仕制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制度被代代传承,诸如银本位制度、改土归流制度、行省制度、内阁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关乎地方统治与官员管理的。那么古代官员是如何退休的呢?是按什么制度退休的呢?其实明朝官员有其“致仕制度”,这个制度源远流长,但是直到明清才趋于成熟。今天就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制度。

image.png

  一、明代皇帝们会想让文官“致仕还乡”吗?

  1、致仕与否,全听皇帝的

  “致仕”二字,说来雅韵,但其实意为官员退休。在《尚书大传.略说》中提到过——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更详细一些的解释可以在郑玄注所说中明白,“所谓里庶尹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但“致仕”的这个退休,还是和当今的退休制度有所不同,我们当今退休制度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的。但在古代,官员能否“致仕”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意志的。

  致仕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在元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它在明代对当时的政治制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我们都知道官员是政府——也就是当时“朝廷”的组成人员,那么有关于官员退休的“致仕”,尤其是文官的“致仕”必将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如同我们身体内部的运转一般,文官致仕制度是明代这个庞然大物的新陈代谢,它影响着这具“身体”的健康。

image.png

  2、活到老,给皇帝干到老

  明太祖沿袭宋元制度,制定了明代致仕制度的框架,其中对于年龄的规定是“内外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官员七十岁才可以退休,但被皇帝特旨留用的官员可以不用退休。

  我们都知道的是,人类平均寿命是越来越长的,也就是在近些年才刚到达七十岁。公元前人类寿命约为20岁,十八世纪为35岁,而明代是十五世纪,七十古稀不是随便说说的——不同于现代的七十岁,在明朝七十岁实属老龄。

  致仕也同样也被叫做“乞骸骨”。请求能让自己的骸骨回到家乡。

  那么直到七十岁才可以退休的明代致仕制度,可以想象必然会导致官场的老龄化严重。在官员中分为文官与武官,武官不必说,或许不到七十岁就会从一线职位上退位让贤,但文官却不同,他们完全可以留到七十岁。这样一来,明朝的“新陈代谢”就变缓了,新的血液进不来,整个朝廷暮气满满。

image.png

  可以说,皇帝在对于文官致仕一事的态度上是矛盾的。他既想留下有用文官,又不想让朝廷官员冗余老龄。

  故而,在度过了开朝之初人才缺少的局面之后,洪武十三年,致仕制度中,有关于年龄的规定改为:文武官员年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给以诰敕。

  二、文官们如何提前退休,远离历任皇帝的无底线压榨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文官们为了退休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退休致仕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1、装可怜来唤起皇帝的怜悯

  因病退休和孝敬长辈退休是文官们两个绝佳的提前退休的机会。英宗时曾规定:”在京在外官员,其未及七十有疾衰弱者,验实放免。”例如文官太常寺卿孙贤都是因为疾病提前致仕。

image.png

  比病退理由更加充分的是养亲致仕,也就是因为要回家赡养父母而提前退休。这种提前退休形式不仅理由充分,让皇帝无法拒绝,而且还会获得美名。自古以来,孝敬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而文官更是注重这些美名,文官在皇帝那边也更会因为这些礼仪而提前退休成功。

  2、兵行险招,触怒皇帝

  与因病致仕和养亲致仕不同,有一种比较凶险的致仕方式是勒令致仕。

  勒令致仕是指文官们因为超龄、在任犯错或者职场失意而被迫致仕的一种形式。这其实并不是文官们希望的,毕竟皇帝会给何种处罚是不可预料的。

  但如今能从各种史料中找到勒令致仕的记载——明朝英宗时,户部左侍郎柰亨就是被勒令致仕。其原因是贪恋禄位:“人以为老,乃染白髭,黑厨役杜清窃笑之。奈亨怒挞杜清,杜清因以奸赃事下狱坐死,蒙宥致仕。至是卒,遣官谕祭。”

image.png

  柰亨此人虽然官至户部侍郎,但他不学无术、附庸权贵、刚愎自用,手段狠辣。故而明朝英宗皇帝将他勒令致仕。

  但要明确的一点是,勒令致仕只是明朝皇帝对官员一种较为轻微的惩罚手段。如果有重罪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勒令文官致仕了,而是打入牢房的。

  超龄致仕还有另一种原因,就是官员年满七十岁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没有退休,而在若干年后才被皇帝勒令致仕。如在洪武三十五年中,明英宗对礼部侍郎董伦的旨意中写道“年八十余,上命致仕”

  除了前文提到的这几种文官致仕原因外,其实还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在这若干种致仕情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当时皇帝的意志和个人喜好。

  古代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官员说白了是给皇帝打工的,皇帝想要任用谁,想要谁致仕都是非常容易的。

image.png

  三、文官致仕,过着神仙日子还是落魄晚年呢?

  寒窗苦读十余年,鞠躬尽瘁半辈子,这就是文官们致仕前的状况,但一旦他们致仕后,可不是落魄老汉,而是一个个过着逍遥神仙日子了。

  与今不同,现在大家退休后都是领着退休金在家逍遥自在或是含饴弄孙,只有经济补贴。

  明朝的文官们退休后不光是经济方面会有皇帝的奖赏,政治方面同样还有一些待遇。

  1、人退,名未退的致仕文官

  比如明英宗时,礼部尚书杨翥致仕后,仍然可以参预朝政。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每来觐,辄条疏经国大计。”即便是致仕后,仍然颇得政治首脑明英宗的青睐。

  除了参预朝政外,明朝官员按正式流程致仕后,常常会有加官进爵的待遇。

image.png

  洪武十二年太祖下诏:“凡三品以上官致仕者,止从见任品级,四品以下者,递升一等,,皆以致仕诰敕给之。”而明朝弘治时期,更是将有兼任官职的尚书,在致仕后升为一品功臣,没有兼任其他官职的,致仕后升为从一品散官。这也算是对各位肱股之臣的犒劳吧,让他们可以风光地安享晚年。

  但是这只是一些好的方面,在他们脱离了朝堂之后,是否能都坚守自身道德信念,不去违法乱纪鱼肉乡里,这并不好说。

  文官们致仕后,他们所获得的政治待遇不光涉及自身,还可以辐射他人。皇帝们为了收买人心,做出贤明君主的样子,他们往往还会厚待致仕文官的子孙,或是任用他们,或是嘉奖他们。

  这个举动虽然刺激了仍在朝的未致仕的文官们,宽慰了他们,给了他们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观念,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帝王办事,但是这个举措却给政府带去了大量冗余人员。

image.png

  试想,那么多高干子弟进入朝堂,那么必然会有一些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才子没有施展拳脚的空缺位子,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更为可怕的是,诸多因父辈得以入仕的人进入朝堂,必然会导致他们会有裙带思维,贪污腐败也会随之而来,朝堂廉洁不再。

  2、钱财拘谨的致仕文官

  虽说在经济方面皇帝会给致仕文官一些奖赏,但是这些奖赏大多是赐物,诸如生活用品——衣服、出行马匹、锅碗瓢盆等等等等。他们在仕时的俸禄就不高,更不要说致仕之后的俸禄了。即使有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高官,也顶多是给在仕时一半的工资。

  故而这些致仕文官在退休后都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起了种种不同的营生。

image.png

  四、明朝历代皇帝完善的致仕制度,是一种好制度吗?

  任何事物都需要从两方面来看待,如果一个制度能够贯穿整个王朝,那么说明它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致仕制度同样如此。

  1、光明正大“摸鱼”的致仕文官,竟然可以造福乡里

  文官们虽然致仕,在朝堂上不能再起什么重要作用,但是他们苦读多年的文化底蕴还在,他们的博闻强识还没有忘记,他们的脾气秉性仍然还是文人风雅。

  故而他们发展起来的兴趣爱好也多是风雅之事。或是铮铮傲骨凌然大义,或是学习孔夫子,诗书礼仪桃李芬芳。

  更有甚者,像是翰林学士之类的名儒大家,在家著书立传,所作之书流传千古,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可供可靠的珍贵文献,让后世能够一窥明朝风情。

image.png

  2、贪污腐败的致仕文官,一朝摆脱朝堂枷锁

  部分致仕的文官在回到家乡后,有用高阶官阶或是皇帝赐下的爵位,当地地方官不敢触怒他们,只能忍气吞声,让他们在地方上为所欲为。这确实是明代对于文官致仕制度的一大疏漏。

  不仅如此,前文提到的致仕文官的政治待遇可以涉及子孙,这就为朝堂不稳埋下了根基,让世家有了发展的余地。

  文官致仕制度可以说是间接导致了明朝朝廷的腐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由于种种弊端,加之各种外界因素,文官致仕制度在明朝后期难以起到作用。它一是没有强制标准,以皇帝意志为中心,二是给了官员了举荐自家子弟的机会。

  参考文献:

  《尚书大传.略说》

  《弇山堂别集》

  《明英宗实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