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如何夺取天下的?他的真正秘诀是神芒
2021-05-26 15:22:14 何休 刘邦 刘彻 刘恒 刘协 刘秀

  刘邦夺取天下的真正秘诀是什么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首场大型逆袭秀,更被后世视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模板,激励着无数枭雄前仆后继。

  对于自己为什么能成功,当事人刘邦曾与部下总结出了两大要素:

  其一,不贪不独,与人共利;其二,知人善任,重用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杰”。

  然而,身为帝王,不大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布自己的真正“秘诀”,否则是等于给自己的王朝埋雷;让利、用人才,说来容易落实难,明白这道理的人多、成功者却屈指可数。

  刘邦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项羽,最关键的原因远不止人才,更不是所谓的对方无知、刚愎自用,而是因为他解决了对方未能解决的时代难题:如何实现社会主导阶层的更新换代。

  要系统阐述这一概念,得从秦末农民起义说起。

  秦末大乱是农民起义?已演变成各国贵族复辟,天下回归战国乱局

image.png

  秦始皇被视为暴君,但相对于后世的大部分开国君主,他在两方面却表现得相当高尚:

  其一,拒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不残害、屠杀本国功臣;

  其二,没有大肆屠杀前朝王室、勋贵,放过了六国的贵族阶层(个别深仇大恨的除外)。

  对于第二种新情况,他的计划,也许是想以全面铺开的政治与体制改革,将秦国的经验推广至全天下,以严刑峻法束缚各国勋贵,逐渐消除持续了数百年的贵族政治影响力。

  秦始皇在位期间,以雷霆之威暂时镇住了六国遗老遗少,如果“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赵高语)的长子扶苏能按计划接班,让秦朝获得数十年的安定期,也许能如愿消化贵族政治、摸索出更加合理的大一统体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离世得过于突然,皇位落到了政治水平底下的胡亥手里,秦朝原本的脆弱平衡瞬间崩溃。陈胜振臂一呼聚集起数十万农民军,不仅让秦朝的统治核心关中为之震动,更给东方六国的勋贵打了一剂强心针:复国的机会来了!

  于是乎,魏王魏豹、韩王韩成、赵王赵歇、齐王田市、楚怀王熊心陆续登场,熟悉的姓氏、熟悉的配方;陈胜死后,秦末农民起义已经彻底成为东方六国的集体复辟,天下格局再度回归为六国抗秦。(燕国比较特殊,前任王室由于刺秦被收拾,燕地的权力被韩广攫取)

  不过,是时秦政虽乱,但秦军雄风犹在。骊山的民工、囚徒放下工具、拿起武器,在章邯的带领下,没费多少功夫就击溃了陈胜的几十万起义军;其后秦二世不断在关中征兵,北方的王离也带着常备军南下平乱,秦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章邯战胜战斗力爆棚的项梁后挥师北上,计划与王离联手优先解决战斗潜力巨大的赵军。在共计数十万秦军的围攻下,赵王、张耳在巨鹿城里苦苦支撑,前来救援的齐、燕等军却作壁上观,甚至连张耳的亲儿子张敖、老友陈馀也躲在一旁畏缩不前;而赵人的唯一希望——楚军,在宋义的带领下,则驻扎在安阳连续46天纹丝不动

image.png

  如果形势就这么发展下去,秦朝平定叛乱指日可待。然而,破局者项羽登场了。

  灭秦后为啥不直接当皇帝?项羽:心向往之、身不能至

  “军救巨鹿者十余壁”,巨鹿城外的各路救兵为什么默契的作壁上观?除了畏惧秦军外,还有“传统作风”的原因。

  在过去的上百年里,面对变法后咄咄逼人的秦国,东方各国从来都没真正凝聚成一块铁板;虽然多次达成名义上的合纵,但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出工不出力,名为讨伐秦军,实际上却想着拆盟友的台。那时各国的心思是这样的:我豁出身家跟秦国拼命,岂不让别国捡了便宜?或者这样:我打不过秦军,还打不过你?拆东墙补西墙,何尝不是是一招妙计?

  因此,秦国的连横能屡屡得逞,各国如同青蛙般一步步被温水煮死。如今,他们的德行仍旧没有改变:

  虽然面临共同的敌人,各国仍各怀鬼胎、互相拆台。如张耳、陈馀就建议赵王:“赵乘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宋义驻扎在安阳,也是抱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态:“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各国内部,同样出于对利益的争夺而咬得满嘴毛。如在陈胜被杀后,楚国贵族景驹被立为楚王,很快被另一位贵族项梁赶尽杀绝,直至兵败身死。

  而“二愣子”项羽则打破了这一潜规则:在杀掉宋义、夺取军权后,他无视在一旁看热闹的各国救兵,押上全部身家与秦军搏命。经此一战,他不仅大大削弱了秦军主力,更是获得了各路诸侯军队的统帅权,首次促成了东方各国共同行动: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但是,这并不代表各路诸侯的军队就成了他的下属,此时他们的关系,更像是结盟的性质,项羽能成为盟主,则完全出于他的战斗力。

  而当秦朝被灭后,项羽有没有想过当皇帝?当然想过,当初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时,项羽作为吃瓜群众在远处围观,曾表达过深深的羡慕:“彼可取而代也。”

  不仅项羽有这野心,其他诸侯一样,如上文所提,张耳、陈馀建议赵王“可以得志于天下”;刘邦更加赤裸裸,他当初在咸阳服役时,也曾有幸远观秦始皇,并发出了激励人心的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可以这么说,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有野心的政治家纷纷将其视为了偶像;他们反对的不是秦政,而是愤恨高高在上的不是自己。

image.png

  那入关的项羽能当皇帝吗?当然不能。

  首先,各国的王、包括楚怀王,大多还在老巢待着,项羽名义上的职位,是各国军队的总指挥;

  其次,按照之前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各方达成的默契,不是换一个皇帝,而是瓜分天下;

  其三,嬴政成为第一个皇帝,靠的是自己和历代秦君的武力征服;项羽想取而代之?可以,你得把各路诸侯打服再说;没有征服,就没有顺从。项羽虽然猛,但刀子没砍到自己头上时,每个诸侯王都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

  此时的项羽,面对各国贵族,没理由、也没有实力直接爆捶,所以他只能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项羽的应对:众建诸侯,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在离开咸阳、除掉楚怀王后,项羽以灭秦功劳的名义,大肆分封诸侯。除了自己之外,他还分封了18路诸侯,打破了原有的七国概念,明细如下(地图在后文):

  分封诸侯,意味着滋生战争,对此秦始皇早下了结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项羽并非蠢人,对此自然心知肚明;但六国贵族、各路枭雄之所以如此卖力的共同灭秦,就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在秦始皇时期的“黔首”身份,夺回裂地封侯的荣华富贵。

  也就是说,此时若不分封,大家是不答应的,搞不好自己会沦为众矢之的;既然如此,就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分封模式:

  其一,众建诸侯而寡力。战国时期传统强国的地盘,如赵、齐、秦、燕被瓜分,韩、魏被大大缩小,项羽自己虽名为西楚霸王,但触角已经伸到富饶的中原;

  其二,削弱旧贵族,扶植新贵族。原秦朝的公务员章邯、司马欣董翳、刘邦瓜分秦地(巴蜀与汉中,早在秦惠文王时就被并入秦国);自己的部将英布、田安也分得一杯羹;其他的新兴诸侯王,则大多是原六国的贵族,以入关的功劳从国君手中割到一块肉;

  其三,制造矛盾、互相牵制,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创造条件。三秦的诸侯,都享受了自己的恩泽,再加上与自己的辖区毗邻,可以用他们来压制刘邦;齐、燕、赵都被人为分割,他们内部若起了冲突,就能为自己的介入提供口实;而楚地,都是亲近自己势力,可以高枕无忧。

image.png

  因此,分封诸侯,只是项羽雄心的第一步。首先通过稀释贵族权利的模式,制造一超多强的势力格局;其后让各诸侯互相牵制,为自己提供介入的理由,维持自己独霸地位,甚至为进一步的行动创造机会。而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山河险固的关中,原因也很简单:他的根基在江东,况且由于坑杀秦卒一事,他在秦地不可能得人心。

  复立诸侯,诚然会制造战争;但说到打仗,谁比得过我西楚霸王?也许这就是项羽的真实心思。但他没料到,刘邦的软硬实力更可怕。

  刘邦方案的第一步:以新替旧、驱虎吞狼

  憋屈的刘邦,虽没能分得关中,但就像萧何说的那样:“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此时反抗项羽,等于自寻死路,刘邦只得默默退进西南等待时机。

  在他进入汉中一个月后,被分成三块的齐地就因权力爆发了战乱,齐国贵族田荣揍田都、杀田巿,自立为齐王;其后联合出身盗贼的彭越,杀掉田安,悉数占有齐地,并主动挑衅楚军。同时,闹掰的俩基友张耳、陈馀也兵戈相向,赵地也陷入了混乱。

  但还没等项羽作出反应,早已跃跃欲试的刘邦就先动手了。他趁乱吞并三秦、逼降魏/殷、偷袭彭城;直到他被项羽击败后,背靠关中、固守荥阳与成皋,与楚军正面对峙时,楚汉相争才进入了关键阶段。

  接下来,两方力量之所以此消彼长,关键在于刘邦激活了三位平民出身的人才:韩信、彭越与英布。

  韩信的一生,可谓底层人才奋斗的缩影。他为了功名利禄四处奔波,先后跟随项梁、项羽,但都得不到重用;其后投奔刘邦麾下,起初也得不到青眼,但好在那时的汉军缺乏名将,再加上萧何的慧眼识才,韩信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

  彭越则是名副其实的出身草莽,刘邦当初西进关中时,彭越正在钜野山泽中大肆收编魏国散兵;项羽分封诸侯后,彭越已经集起了一万多人的队伍却毫无归属;其后他先帮助田荣平定齐地,并击败楚军;而在田荣死后,他再度成为游军;

image.png

  英布早年则是刑徒,后来跟随项羽立下赫赫战功,并被封为九江王,可谓草根逆袭的典范;但人一旦身居高位,往往会失去应有的规则:当项羽北征齐国时,他只派出了区区几千人马助拳,自己更是称病不行;彭城之战后,项羽正值用人之际,英布再次借故推脱。为了逃避项羽的报复,他联合汉军主动攻楚,却大败而归、再度变得一无所有。

  刘邦的王牌,不是其他任何传统贵族,而是这三位没有任何既得利益、为了功名利禄可以赌上一切的草根人才。他派韩信平定赵、齐两地;任用彭越经略魏地、抄袭楚军粮道;封英布为淮南王,给他补充兵员,在九江捣乱项羽的南线。而刘邦自己,则在西线正面牵制楚军的主力。正是按照这一思路,项羽最终才沦落到在垓下面临四面楚歌的绝境。

  而韩、彭、英三人也从来不掩饰自己对爵位的渴望。英布首次见到刘邦时,还因对方的态度愤愤不平;当他见到自己所享受的待遇规格和刘邦一样时,瞬间转怒为喜。韩信自不用说,多次向刘邦索要爵位;垓下之围前,韩信、彭越两军迟迟不至,直到刘邦承诺封王后,他们才听命前来夹击项羽。

  可以这么说:刘邦之所以在中原战胜项羽,正是利用了韩信、彭越、英布三位草根对权势的渴望,以将他们打造为新贵族为诱饵,联手彻底覆灭了楚、赵、齐等传统贵族。

  不过这只是刘邦战略的第一步。

  刘邦的第二步:除掉新贵族、将全部权力收归刘氏

  消灭项羽、平定中原后,以征服者身份出现的刘邦,终于可以将当初对秦始皇的羡慕转化为现实。公元前202年正月,韩信、韩王信、英布、彭越、吴芮、张敖、藏荼共同上表,“请求”刘邦登上帝位。刘邦作势推迟一番后,终于如愿以偿。而这七人,也都被封为诸侯王。

  如今,为了彻底解决潜在的威胁,刘邦立即进行了他的第二步动作,将残余的新旧贵族一股脑的消灭干净:

  公元前202年,燕王藏荼反,刘邦亲征予以平定,其后安排自己的发小卢绾接任;

image.png

  公元前201年,楚王韩信被废为淮阴侯,留居长安,并在五年后被杀、夷三族;

  同年,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汉王朝将代地收回;

  公元前198年,刘邦将赵王张敖废为宣平侯,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

  公元前196年,梁王彭越被夷三族,他本人甚至被做成了肉酱;

  在同年,得知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后,同为“汉初三大名将”的淮南王英布也造反,被刘邦亲自平定;

  而在第二年,刘邦所信任的卢绾也背上了“谋反”之名,被迫逃入匈奴。

  最终,汉初的异姓王中,只有人畜无害的吴芮一族得以幸免。但从史料记载来看,除了英布、韩信为了自保确实意图谋反外,其他诸侯王并无反心。刘邦的一系列除藩行为,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的目的很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将天下全部收归刘氏方能万无一失。为此,他甚至还规定,非自己的后代不得为王:“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结语:刘邦的后发优势,有利于他推进彻底的阶级更替

  分封制带来的危害,已经被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火所证明;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大力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为当时的政治家们打开了一扇新窗口。但任何改革都伴随着代价,秦末的战乱,既是反抗暴政,也是贵族复辟、新一轮的权力争夺;项羽作为六国联军的统帅,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己取秦帝而代之;分封十八路诸侯之举,既是现实的妥协,也是为下一阶段埋下的伏笔。

  但先行者处于守势,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后起者锐意进取,往往能具备舆论优势,弱势者往往能博得更多的支持。刘邦先利用三位草根精英的进取心,以裂土封侯为诱饵,成功将一众强势的传统贵族清洗殆尽;而经过这一轮的洗牌后,民间对战国贵族的向心力也被大量消磨,贵族政治的土壤被涤荡一清。

image.png

  当刘邦大权在握后,如愿开展他的第二步战略:清洗现存的新旧诸侯王。这些人并非战国时的传统王室,在辖区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被除掉显得轻而易举。而在齐地拥有基础的田横,虽然得到了刘邦的承诺,但在前往长安的途中,还是识趣的毅然自杀。其中原因,无需多言。

  最后,笔者斗胆下这么一个结论:刘邦能建立第一个稳定的大一统王朝,首先要感谢秦始皇和项羽;正是在这二位的基础上,他才顺利实现了适应新时代政治需要的阶级变革。但他仍漏算了一点:为了权力,自己的子孙同样会挥刀相向;最终彻底解决分封制的威胁,靠的是他的优秀后代——汉武帝刘彻推恩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