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当初建立一套规制缜密的马政制度 明朝后期为何无马可用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军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战争中,军马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所以,军马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明朝更是将马政制度完善到了极致,总结了历代马政制度的长处,建立了一套规制缜密的马政制度。但到了明代中后期,马政管理逐步显露了衰败迹象,最终如宋代一样陷入边军无马的窘境。

image.png

  军马

  一、马政强,国防强

  1、马政制度诞生记。在古代,驾车、远行、狩猎等,都需要马匹的支持。当时出行的工具主要是马匹。因而,当时非常注重养马和驯马,以便更好地用马。

  国家层面更是马匹使用的“大头”。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军队中的主要突击力量,这是因为骑兵有着速度上的优势和强大的作战能力。而马匹是骑兵重要的工具。除此之外,战车、后勤运输也是需要大量马匹作为后盾的。

  由于地理与气候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国马匹并不是随时随地可得,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国家不得不建立一套完整的马政制度,这样才能更好满足军队对马匹的需要。

  所以说,马政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一种特有制度。对官用马匹的采买、牧养、使用、调用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被称为马政制度。

image.png

  骑兵作战

  2、马政制度并不是明朝的创新之举。早在春秋时期,周王室就设立了名为太仆的官职。太仆的职责就是负责帝王的马匹。秦朝汉代均沿袭了周王室的设置,并将太仆列在九卿之列。

  北齐时期,还设置了专门的太仆寺,主政这一寺的官员被称为太仆寺卿。明朝建国后,继续延续了前朝各代设置太仆寺,任命官员掌管马匹事务的做法。明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滁州建立了太仆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太仆寺也被一同迁往北京。可见太仆寺的地位不一般。

  3、明代前期帝王的国防观念。马匹其实是一项重要的国防力量。马匹繁荣,明王朝才能国力强盛,巩固好边防,促进社会安定。明朝立国以后,帝王们就把马政事务看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并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据统计在《南京太仆寺志》中,记录明初到嘉靖中期十位帝王有关马政的圣谕、诏令就有四十四则之多。如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多条惩治失职马政官员的圣谕。明宣宗还曾告诫大臣们说,马背上的民族,马是最重要的,管理马匹事务的马政制度最为关键。

image.png

  骑兵部队

  二、注重打补丁的马政管理制度

  明代的马政管理体制最为完善。从管理机构设置上看,早在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依据各地草场的情况,设立牧养马匹的分址。

  洪武六年,朱元璋根据军队发展需要,在滁州设立了太仆寺,主管全国的马政事务。太仆寺直接隶属于兵部管理。太仆寺设立了卿、少卿、寺丞等官阶,其中卿相当于从三品、少卿为正四品、寺丞为正六品。

  不仅如此,在全国的大江南北,适合牧养马匹的地区,又设立了名为牧监和群的管理机构,在洪武二十三年时,全国各地已有14处牧监、98处群。每个牧监的管理者也是相当完备的,设有3个官员,分别是正监、副监和录事员。每个群设有群长一名。

image.png

  朱元璋

  洪武二十八年,各地管理马匹的机构发生了新的改革,牧监、群这类的马政管理机构被取消了,改由地方官员直接参与马政事务的管理,直属于兵部的太仆寺每年会派员到各地巡视马政事务。

  洪武三十年,马政管理体制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北平、陕西、山西、甘肃等重要地区都设立了太仆寺。根据马匹管理任务,山西、北平等地的太仆寺的官员编制为少卿1名,丞3名;甘肃等地的太仆寺的官员编制为少卿1名、丞1名。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有的北平太仆寺更名为太仆寺,原有的滁州太仆寺则更名为南京太仆寺。这时也形成了一南一北太仆寺的格局,与此同时,各重要地区还设有分支管理机构。这样完整的马政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了明末。

image.png

  滁州太仆寺旧址

  三、马政陷入衰败的背后

  1、劳民伤财的管理。明代的牧马规模相对较大,因此明朝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管理机构。据《南京太仆寺志》记载,明代种马数量多达12.5万匹,其中公马有2.5万匹,母马有10万匹。这还是登记在册的马匹,明代在各地设立马寺,还有很多马要被喂养、管理。

  由于牧马规模大,支出费用庞大。为了维系马政制度,明代把养马压力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这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明朝的马政制度中规定,北平、滁州两地附近的百姓要担起养马的任务。

  官府会提供一定数量的种马,北方的5户百姓要联合起来,共同负担一匹马的饲养任务,南方则是10到11户百姓要联合起来,共同负担一匹马的饲养任务。

  百姓要把每年老马生出来的小马交给官府,这样以便太仆寺统筹调拨使用。当时国都附近的百姓并不幸福,除了要承担土地税,被征用去无偿劳动外,还要承担养马的费用支出。

  最剥削百姓的还不止这些,要是养的马生病死掉了,或者生不出小马来,百姓还要负责赔偿。如果百姓不用金钱为自己消灾的话,就会按照规定受到处罚。

  明代朝廷发现由百姓养马的政策“很好用”,就随意地扩大了政策边界。除了北平、滁州两地的百姓需要养马,又扩展到了山西、河南等地。

  百姓饲养一匹母马,需要每年向官府上交一匹小马驹。这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种马的繁殖极限。在当时的饲养技术下,几乎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百姓养马就是一桩赔本的事,养马就意味着要上交赔款。当时,养马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样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马政制度,自然维持不长久。

image.png

  百姓养马

  2、机构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负责马政管理机构之间各行其是。明代的马政管理体系庞大而复杂,要统筹好这些机构难度很大。到了明代中后期,一不注重管理,自然成为了一盘散沙,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二是,马政管理机构不受“地头蛇”的待见。马政管理事务需要地方上的部门协调配合,由于马政管理机构地位不高,地方上的部门不但不配合开展工作,还会人为设置障碍,让马政事务管理难上加难。

  三是,马政管理机构管理的牧场被大量垦占。主要的侵占者为地方的官军和豪强。《明经世文编》中提及,在弘治十五年,陕西马场的土地由原来的133777顷已缩减至66880顷,减少的面积都被无故侵占了。

  牧场是饲养马匹重要的资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用马匹越来越少这是大势所趋。

image.png

  马政机构

  四是,马政管理机构被大量撤销。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敢来犯。明代中期后,对马政事务的热情有所下降,很多马政管理机构变得无马可养。战争需要,朝廷不得不大量购买马匹。一打仗,花钱的地方很多。

  朝廷觉得马买来就能用,无须这么多的马政管理机构,于是做出了减裁机构的决定。这其实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长期以往,马政变得日渐衰败,边军陷入无马可用的境地了。

  3、马政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一方面,管理层参差不齐。太仆寺这样的马政管理机构,被官员们看作是鸡肋,都不愿意前往。明代中期后,马政管理机构严重缺员,只能用被贬的官员滥竽充数。

  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大量流失。马政机构大多设置在地理环境恶劣的地方,内部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环境差,有机会的话,工作人员会借机逃离。工作人员还要对马匹的死亡、丢失负全责,赔偿问题成为了工作人员的沉重负担,导致他们不得不逃亡。

  4、统治者自我膨胀。明代早期帝王们十分注重于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会为明朝提供优质的马匹,明朝会用茶叶、丝绸、铁器作为交换,双方相处得比较融洽。

  明代中后期,统治者以天朝自居,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明朝在与少数民族开展贸易中,不重视等价交换的经济规律,企图用政治强行施压,直接导致了马匹交易的衰落。没有优质马源补充,自然边军无马可用之马越来越少。

image.png

  与少数民族的马市交易

  小结

  明代中后期边军如宋代一般无马可用,是马政制度衰败引起的。

  马政之兴是国家重视国防建设的体现,而马政之衰是由于多因素引起的,向老百姓转嫁负担的马政管理制度,失了民心;统治者错误的民族政策导向,阻塞了马源;明朝中后期对复杂的马政管理体系根本掌控不了,马政衰败成了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