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钱鼠尾头到阴阳头,清朝时期的男子发型有何变化?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男子发型的演变:从金钱鼠尾头到阴阳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哪怕是一根头发、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应该使它受到损伤,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正因如此,古人都格外注重对头发的保护,头发在古时是不能随意剪断的,如果强行剪断头发,那就是中国古代“五刑”中的髡刑。

image.png

  汉族男性习惯于在成年之后就将头发绾成发髻而冠之,而满族男性则将前颅的头发剃掉,将后脑头发编成长辫子。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时,为了巩固统治,对汉族进行文化同化,颁发了“剃发令”,次年,多尔衮再次颁发“剃发令”,勒令:“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当时这道“剃发令”如晴天霹雳,汉人惊恐万分,声称“要发不要头”,甚至无数男子因此遁入空门。

  可清政府对此进行了强力镇压,脖子终究是硬不过钢,汉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被迫剃发。在现代人的印象里,清朝男子的发型无非就是阴阳头,即头顶四周的头发全部剃掉,留下的头发编成大辫子。但实际上清朝男子的发型却经历了好几个时期的变化,电视剧中常见的阴阳头也仅仅只是清朝末期才出现的。

  (一)、清朝初期——金钱鼠尾辫

image.png

  清朝初期,统治者颁布的剃发令中规定:“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 清朝初期的满人留的发型叫做金钱鼠尾辫,所谓金钱鼠尾辫,就是将头四周的头发都剃掉,仅仅保留头顶中心金币大小的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且这一缕头发还必须要穿过清朝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配合这样的发型,清朝男子的胡须仅仅只能保留上唇的十根左右。

  为了满化汉族,巩固满族的统治地位,就要在抵制汉化的同时,用强制手段要求汉族移风易俗,同时也是为了保留满足本身的民族传统,清朝初期强制所有男子剃发,留金钱鼠尾辫。当时颁布的剃发易服令中提到:“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秦世祯的《抚浙檄草》中也提到:“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因此,清朝初期的男子留的基本上都是金钱鼠尾辫。

  (二)、清朝中期——金钱鼠尾辫的转变

  由于剃发令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抗,从清朝初期到中期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成千上万的汉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清朝中叶时,经过汉人的反抗和清政府的血腥镇压,自嘉庆初年起,清朝男子的发型已经发生一些变化。此时的“金钱鼠尾辫”,男子头顶留发的位置虽然保持不变,但留发的面积已经远远不止一个铜币大小,而是约摸四五个铜币大小,和人的手掌心差不多大小,此时的辫子可以叫做“牛尾辫”。与此同时,男子的胡须的数量也从原来的只能留上唇十几根变为可以蓄留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位置。

  (三)清朝后期——阴阳头

image.png

  清朝后期,也就是从嘉庆以后,清朝男子的发型逐渐演变成仅仅将头颅四周的头发剃去一些,保留头颅中间的头发,留成长发,然后分成三股辫成辫子留在脑后。也就是人们常见的“阴阳头”。当时一个日本人中川忠英写的《清俗纪闻》中,在《冠礼》一卷中有一幅配画,画中一位老先生侧身而立,他的头顶的蓄留的头发的面积已然远远大于一个铜币,并编成了一条辫子留在背后,就体现了清朝后期男子发型的变化。

  从“金钱鼠尾辫”到“牛尾辫”,再到最后的“阴阳头”,清朝男子发型的变化经历了好几个时期,这种变化大体上保持着辫子越来越粗的趋势。张钫也曾在《清末社会鳞爪》中记载:清军“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

  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朝很快就覆灭了。在知识青年的觉悟和学生们的斗争中,人们将剪辫子当作是一项重要的斗争内容。1912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的政策,又引起了全国天翻地覆的论争。实际上,每一个时代的一项政策变化都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种潮流或需求,而身处潮流中的人们也只能选择顺势而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