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前外戚专权到底有多严重?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外戚专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外戚,主要是指帝王的母族和妻族,历史上外戚专权的情况虽然时常发生,但却呈现出一个奇怪的特点,即两汉魏晋南北朝最为严重,唐宋以后却少有发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则与外戚专权的原因息息相关。那么,造成外戚专权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家天下的统治方式,外戚成为助力的同时又造成威胁

  中国古代王朝的典型特点便是世袭君主制,这便形成了家天下的独特统治方式,即帝王将国家当作一家私产,从而世代相传。而这种世袭君主制最为重要的,便是确立皇位的稳固,为了做到这一点,历代王朝曾做过各种尝试。

image.png

  宗室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壮大皇室的权势,但宗室权力的扩大,却又往往会对皇帝的位置产生威胁。皇帝为了皇位的稳固,以及皇位的顺利传承,势力强大的外戚,便往往成为了皇帝的一大助力。

  纵观两汉魏晋南北朝,皇帝为太子娶妻,往往选择都是豪门世家之女,其根本原因便是外戚可以帮助皇帝稳固皇位。即使皇帝的妻族出身平庸,皇帝也往往会通过加封提拔外戚来帮助自己稳固皇位。

  然而,外戚却是一把双刃剑,在皇权较为强势时,它的确可以帮助皇帝稳固皇位,可一旦皇权暗弱,外戚又往往会反过来压制皇权。此外,而权臣为了稳固权力,也往往会选择与皇室结亲。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源于皇帝母族和妻族往往都是豪门大族,在成为外戚之前便拥有极大的权势。这种情况直到隋唐时期大举推行科举门阀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才有所改善。

  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导致外戚专权变得更为简单

  自丞相制度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之争便始终存在,东汉建立之后,光武帝刘秀曾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官制改革。

  东汉王朝虽然仍然保留了“三公”(司徒、太尉、司空)职位,但却不在掌管具体的事务,更多成为了一种荣誉官衔,而具体的职权,却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尚书”本是少府下辖机构,汉武帝时才以“尚书”为基础,设置了与外廷相对立的“内朝”,从而作为自己掌管朝政的助手,自此外廷权力开始逐渐转向内廷。

image.png

  东汉建立之后,刘秀将“尚书”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尚书台。虽然尚书台的官员品秩并不高,例如尚书令也不过千石,而尚书仆射则仅为六百石,但尚书台却是典型的职微权重,不仅朝廷中的各类事情无所不掌,且直接听命于皇帝,而这种“官小权大”的配置毫无疑问更利于皇帝掌握。

  刘秀这种加强皇权的措施,在东汉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东汉小皇帝实在太多,尚书台利于皇帝控制这一特点,却成为了外戚、宦官掌握尚书台提供了便利。而这种情况,直到官制再度全面改革,即三省六部制的全面推行,才得到进一步改善。

  皇后嫡正地位的确立,以及长期以孝治国的理念

  虽然由于豪门士族的瓦解,以及官制改革使得权力分化的原因,唐宋以后外戚专权现象少有出现,但太后临朝称制掌控朝政的现象却仍然时有出现。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便源于皇后的嫡正地位,以及以孝治国的理念。

  汉朝以前,王后、皇后在后宫除了地位较为超然以外,却并不具备相应的嫡正地位,直到汉朝确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才使得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断时,皇太后可以监护人的身份监督、选立嗣位人,以至临朝称制。

image.png

  此外,自汉文帝确立以孝治国的理念之后,以孝治国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历史,一旦遇到极为强势的太后,皇帝受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往往处于劣势,这使得皇太后很容易凌驾于皇权之上。而太后又常常只能依靠外戚来巩固权力,这又给了外戚崛起的机会。

  综上所述,外戚专权产生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皇室选择较为强势亲家维护皇权稳固,以及朝廷权力的过度集中,而随着这两点因素在唐宋以后逐步瓦解,使得唐宋以后虽然屡有权臣出现,也曾出现皇太后临朝称制的现象,但却少有外戚专权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