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身为战败的一方,为何他的名气却比刘邦好呢?
2021-06-28 10:46:10 王温舒 来莺儿 樊崇 杨喜 何休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勇武史上无双,用兵才干亦为历史顶级,分封诸侯宰割天下,威风凛凛不亚于始皇当年。谁曾想仅仅四年之后,如此英雄便落得个全军覆没,兵败自刎的结局。人生大起大落,竟至于此。

image.png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被困,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不禁发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感叹。然而,项羽也许至死都未明白“时不利兮”的含义。

  在后人看来,刘邦天然是项羽的对手,倘若项羽早日除掉刘邦,这天下必然是项羽的。可从当时情势看,刘邦出身低微,屡战屡败,怎能引起西楚霸王的重视?进一步讲,即使项羽除掉刘邦,这天下就一定是项羽的吗?

  楚汉之际,豪杰辈出,韩信彭越、黥布、田荣,任何一位都是项羽潜在对手。因此,我始终认为,刘邦夺天下只是一个偶然。但项羽失天下却包更多是一种必然。

  项羽太年轻了,巨鹿之战,勇冠诸侯,号令天下,那时他才二十四岁。成功来得太容易,而浅薄的阅历又无法支撑项羽理性的思考。迷信武力、飞扬跋扈、刚愎自用成了项羽的代名词,这份毫无裨益的鲁莽最终使项羽错过一个个人生转机。

  一、鸿门盛宴,错失良机

  完胜巨鹿后,项羽率军西入函谷,听闻刘邦引兵据关,欲王关中,项羽震怒。这件事,项羽的表现很幼稚。当时,秦王子婴早已投降刘邦,秦国已然灭亡,天下形势大变。套用马克思理论,前朝灭亡后,社会矛盾已由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矛盾转化为被统治阶层内部之间的矛盾。

  换句话说,刘邦和项羽已经不是戮力攻秦的同袍战友,而是逐鹿中原你死我亡的竞争对手。刘邦武力拒绝项羽入关,做得合情合理,虽然有点自不量力。可项羽没认清这一点,依然以诸侯上将军自居,认为刘邦这一行径是严重的反叛行为,因此下达备战命令,准备剿灭刘邦。

  接下来,刘邦项羽上演了千古大戏——鸿门宴,剧情太熟,就此跳过。最后做个总结,鸿门宴上,刘邦成功迷惑了项羽,消除了项羽戒心。这罐迷糊汤药力持续了将近一年,直到刘邦把项羽老巢彭城端了,项羽才醒悟过来。这是项羽错过的第一次机会,明明能在饭局上解决的事,项羽偏偏要留到战场上解决。

  二、分封天下,遗患无穷

  秦朝灭亡后,项羽面临一个大问题——怎样划分胜利果实?是延续秦国一统国体,登顶至尊之位,还是就地分封诸侯,重回列国并存时代。可以肯定的是,项羽不会称帝。

  原因有二,一是项羽这个人重义守信,先前项氏楚怀王孙子为义帝,如果取而代之,这不符合项羽的人生信条。二是项羽极度仇恨秦朝,凡是秦朝赞成的,项羽都要反对,因此全盘否定秦朝政权是项羽必然要做的事。那只剩一个选项,分封天下。

  项羽作为诸侯老大,是分封天下的决策者。项羽的原则,共三条,有亲厚封、有功必封、有仇不封。例如,黥布是项羽的部将,功劳最大,封为九江王;田市、田安投降项羽,封为胶东王、济北王。总之,凡跟项羽的都有肉吃,只是肉多肉少的问题,而跟项羽有仇的,一点好处也没有。

  因此,项羽这次分封埋伏了很大隐患。其一,项羽交出了关中统治权,原因很简单,“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也行”。关中自古是龙兴之帝,项羽生活的年代早,没见过那么多朝代,但作为兵形势的代表人,不会看不出关中的山川形胜。但项羽放弃了,选择彭城九郡作为封地。

  其二,刘邦分到一块好地皮。项羽把刘邦分到了巴蜀地区,理由是,义帝曾说,“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关中,理应封为关中王,可刘邦一旦据有汉中,必然势大难治。因此项羽讨巧,巴蜀也算汉中之地,把刘邦封在巴蜀,而原先关中之地由三个秦将瓜分。

  古语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讲得就是巴蜀之地,地形闭塞,自成一国,极易形成割据政权,项羽把刘邦封在巴蜀,根本不可能困死刘邦,反而送给刘邦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

  其三,有两股势力没有安抚好。田荣因与项羽有仇,没有得到封赏;彭越没有功劳,也没得到封赏。可项羽没夺他们军权,因此,这两人极度怨恨项羽,而且相当底气。

  天下分封后,诸侯就国,仅仅八个月的时间,天下就乱了。项羽诛杀义帝、韩王成;田荣反齐地、彭越反梁地、陈馀反赵地、刘邦收复关中。这次分封完全把项羽拖入了战争泥潭,项羽四处平叛,疲于奔命。这是项羽错过的第二次机会,明明可以在会议上解决的事,项羽非得会后解决。

  三、楚汉相持,天时殆尽

  楚汉相持阶段是战争打得最艰难时期,双方斗智斗力、你来我往,在成皋一线展开了长期拉锯战。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田荣、彭越首先造反,项羽率军平叛,诛杀田荣。

  刘邦借机收复汉中,集结五十多万大军端了项羽老巢。项羽闻讯回师救援,打得刘邦落花流水,直到荥阳刘邦才稳住阵脚。后来项羽打下荥阳,刘邦退守成皋,两军相持。这一时期,彭越发挥游击战的优势,四处放火,烧项羽粮草,而且还打下了东阿城,项羽没办法,分兵攻打彭越。

  而韩信却迂回到山西、河北一带,收复了燕、赵、齐等地,威胁项羽后方彭城。黥布因与项羽关系破裂,害怕项羽攻杀,投降汉王,在淮南地带展开游击。项羽周边处处生乱,既无法聚力灭掉刘邦,又无彻底手段剿灭彭越、黥布,加之齐地落入韩信之手,项羽腹背受敌。

  这一战况完全超出了项羽军队的承载力,兵疲粮少,战争难以为继,被迫与刘邦言和,划鸿沟分割天下。双方罢兵后,项羽解军东归,刘邦联合韩信、彭越、黥布把项羽困在垓下,最终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

  楚汉相持阶段,项羽也有机会赢。对田荣、彭越之徒,既不忠于项羽,也不忠于刘邦,给块地皮,自然不哭不闹。而黥布本来是项羽部将,多沟通沟通,安抚安抚,黥布不会傻到背楚向汉。

  韩信是纯臣,知遇之恩,以死为报,给个才艺展示平台,韩信即能收为己用。这三件事,项羽一件都没办成,准确说,项羽压根不会笼络人心。第三次机会就这样错过了,明明能通过外交解决的事,项羽偏偏喜欢用武力。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错过三次天时,历史再也没给项羽机会。当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他心中的“时”的含义,绝对不是战略优势丧尽、回天乏术,更不会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多少良机。

  项王最有可能还认为楚军人困马乏、粮草不济,假使修整充足,依然还是那只无敌天下的雄师。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留给楚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image.png

  项羽毫无疑问是个英雄,但是他是个另类的英雄。这是一个唯一列入《史纪本纪》中的失败者,在那个把英雄看成历史的主宰和决定者的时代,在那个盛行“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时代,作为“成王败寇”中的“败寇”,项羽是一个公认的失败的英雄。

  《史记》中的《本纪》,历来只记录帝王,里面的人物都是成功者。项羽为什么能名列其中?这正是因为项羽在反秦斗争中,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英雄。

  项羽是个纵横天下,有情有义的大丈夫。他力能扛鼎,年轻时便是吴中子弟的偶像。秦始皇巡游天下时,项羽和叔叔项梁一同去看热闹,年轻的项羽便产生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英雄气概。

  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他从没有忘记祖国被秦亡国的仇恨。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很早就立下了推翻暴秦的决心。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合适的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陈胜大泽乡起义后,项羽独闯会稽郡太守府,只身击杀太守,“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这是一个多么英武的少年英雄啊!大丈夫仗剑天下,无人敢当。

  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话,叫“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是一句对项羽勇猛过人的赞美之词。事实上,项羽也没有辜负这份荣誉,每次临敌时,他都是天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时不用出手,仅仅“瞋目叱之”,就使得敌人“人马惧惊,辟易数里”。在他生活的年代,他就是战神,是不败的神话。

  钜鹿之战是灭秦的关键决战,项羽先是果断的斩杀了畏敌如虎,不敢进军的上将军宋义,自己掌握了兵权,率领数万楚军同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主力进行了一场大决战。

  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章邯的秦军,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楚军士气高涨,以一当十,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打退章邯,活捉王离,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这一战,使得秦军主力全部瓦解,项羽也“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各路诸侯在进见他是“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也被拥为诸侯上将军,成为实际上的霸主。也正是由于项羽将秦军主力拖住,刘邦才能乘关中空虚之际进军咸阳,使得秦朝灭亡。

  夫大英雄大丈夫者,无不视死如归,宁折不弯。项羽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之后,项羽四面楚歌,陷入绝境。但是他仍然镇定自若,与心爱的虞姬饮酒赋诗,引吭高歌“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亲自舞剑,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趣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十分眷恋虞姬,她也在项羽每次出征时“常幸从”左右。虞姬深深地爱着项羽,战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离开项羽一步。项羽是她最了不起的英雄;而项羽也靠着她的爱情力量鼓舞,所向披靡。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一曲霸王别姬,感动了历代多少有情人!

  在虞姬自刎之后,项羽不肯过乌江,固然有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一面,虞姬之死对他的打击,可能也要占一定比例吧!虽然后世文人对他的做法不予苟同,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是我更赞同的是同为女性的李清照,她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一个女性对英雄的崇拜,她一定是虞姬的化身,是虞姬的转世,她和虞姬一样敬重这个英雄。她在惋惜之余,更多的是对项羽的崇拜和感慨,只有她能理解项羽如屈原的《国殇》中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刘邦的人格魅力就差多了。他为了活命,几次三番将儿女推下逃命的马车;他为了天下,可以对项羽说,煮自己父亲的时候,记得要分自己一杯羹。虽然刘邦是政治家,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不是英雄。

  项羽重情重义,对身边的人特别好。他在垓下突围时,身边仅有二十八骑,他将二十八人分成四个方向,自己冲在最前面。在这种生死关头,他是冲在最前面的人,他想利用自己掩护弟兄们突围,这份情义,刘邦是不可能有的。

  项羽反秦的意志最为坚决,在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军援赵时,宋义畏敌如虎,在安阳逗留四十六天不动,天天置酒高会,根本没有任何大局观。在这种危急关头,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反秦大业就要面临夭折。

  是项羽挺身而出,将“天寒大雨,士卒冻饥”的情况说给宋义听,可是宋义不以为然。项羽只能果断出手,斩杀这个草包领导,自己带全军北上,经九战终于击败了秦军。在战斗中,项羽得到了楚军的极力支持,士兵们呼声动天,无不以一当十,表现出对项羽人格魅力的欣赏与认同。

  项羽死后,两千年中,对项羽的惋惜之声不绝于耳,从没有一个人嘲笑他,也没有一个人说他死得好,死得该。他的身死国灭,不同于纣王、秦二世等暴君,也不同于后世的宋徽宗等昏君,他的死,慷慨壮烈,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与惋惜。

  这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中国不缺英雄,但缺少对悲剧性英雄的认同。中国人总是认可成王败寇,只要获得最后的胜利,方法是不重要的。这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观念。

  但是在项羽身上,这种看法就很少,从汉朝到今天,项羽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战神,是一位大英雄。就算在胜利者刘邦开创的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敢给项羽帝王的礼遇,而且在为他立传时,充满了对他的赞美和同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项羽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多少中国人!

  项羽是秦末一位杰出的人才,他身上的优点我们说了很多,但他也有缺点。他轻信多疑,不善用人,最后手下最忠心也是最优秀的范增都离他而去,韩信、英布等人原来也是项羽的手下,最后纷纷投靠刘邦。

  也许因为我是女性,所以很喜欢用女性的角度来看项羽。除了前文说的李清照那首著名的诗歌之外,另一位女诗人朱淑真也写过一首评价项羽的诗:“盖世英雄力拨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所用非能用,徒叹身亡倾刻间”。

  在这首诗里,朱淑真一分为二地看待项羽,认为他不能用人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项羽之亡,也有一部分是天意。因为秦末的百姓经历战火的时间太久了,人心思定,失败的项羽就算重回江东,恐怕也很难有机会卷土重来了。

  在所有对项羽的评价中,以毛主席的评价最为客观和中肯。毛主度在全国解放前夜,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千古名句,毛主席认为项羽自大骄傲,听不进别人不同意见。

  而刘邦善于采纳各种不同意见,所以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共产党人更要多听取不同意见,走群众路线。这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项羽最客观的评价。

  项羽是打破旧秩序的勇士,但他不是一个很好的新秩序的建立者。他政治上幼稚,率性而为,有着“妇人之仁”,这都是一个政治家不应该犯的错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英雄气成就了他,也正是英雄气害了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