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灭掉太平天国后造反呈递,他会是什么结局?

  1864年在曾国藩的带领下,太平天国运动至此灭亡。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仓皇逃到了热河,此时的他面对两大威胁:

  一个威胁是来自于英法联军,毕竟他们已经攻进了京城,另一个威胁则是来自于洪秀全,他所创建的太平天国几乎伴随着自己整个当皇帝的生涯。

  咸丰皇帝临终前,英法联军已经退了,但太平天国还在,据传咸丰帝曾留下一句遗言:

image.png

  “克复金陵者王!”

  但等到曾国藩率领湘军真的攻破天京,灭了太平天国之后,清廷却食言了,仅封了他一个侯爵。

  一、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不可以直视的,一个是太阳,再一个就是人心!

  按照曾国荃给曾国藩的分析,拿下太平天国的天京后,两江已经划入自己的地盘。周边势力中闽浙是左宗棠的,四川是罗炳常的,江苏是李鸿章的,而这几个人又恰好都是自己人。

  等于现在曾国藩的势力中包括了三个现任总督,以及五个现任巡抚,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且拥兵二十万,足矣跟满清抗衡。

  若是大帅起兵,打着“驱除达赖”的口号,天下自然响应,再把李秀成拎出来振臂一呼,太平天国余部十万都会汇集,届时挥师北上,天下既定!

  这是曾国荃的设想,但实际上曾国藩考虑问题要更全面一些,尤其是对于前面提到的人心问题,他最懂!

  就像《雍正王朝》里面雍正帝刚即位后,邬思道为啥第二天就跑了,就因为他说过一句话:

  “与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若这些人是常人,那么曾国藩就无后顾之忧,关键是左宗棠也罢,李鸿章也罢,没有一个是常人啊。跟他们在一起,共患难的时候才是朋友,共享乐的时候就成了敌人了。

  而且这些人此时几乎已经跟曾国藩平起平坐了,怎么可能会甘愿臣服于他,助他灭掉大清呢?

  若是一帆风顺还好,一旦不顺了,湘军内部立马四分五裂,自己也将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二、

  所以,曾国藩思前想后,还是继续向朝廷表达忠心,甚至上了一个奏折主动裁军:

  “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

  那么,若是曾国藩没有这样做,而是听从了部下的建议,执意起兵呢,后果会如何?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回答,一个是从清廷角度,一个是从湘军内容,讲清楚了这两个方面,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历史齿轮走到清朝的时候,帝制已经持续了千年,这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在皇帝的眼中,天下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让皇帝安心的人,一种则是令皇帝不安的人!

  让皇帝安心的人,这不用多解释,让皇帝不安的人,则又分为了以下三类:

image.png

  一类是造反的子民,这一类人的目的是推翻皇帝,自己当皇帝,比如洪秀全;第二类则是带兵的大臣,这一类人是皇帝的心腹大患,一不小心皇位就不保了,比如赵匡胤;第三类人最可怕,他们不想当皇帝,是葬送了帝制的人,比如孙中山,这类人皇帝是一时想不通的。

  皇帝对付前两类人的经验,那是相当丰富,千百年来,历史也在不断重演。

  他们其实在不断强化两件事,一件事是从思想上束缚他们,让他们明白皇帝是正统,且只有一个。第二件事则是警告他们,挑战皇帝,代价是相当的大,也就是说造反的收益是远小于风险的。

  三、

  经过这么多年不断的思想强化,让所有人明白,做任何事都不能逆天而行,这里的天,就是皇权。

  若是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虽然这么多朝代更迭,但其实换汤不换药,说到底就是一个朝代。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其实都是禅让过度的,当然,这其中元朝明朝实际断了。

  比如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司马德文又禅让给宋武帝刘裕,一直到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再到宋朝灭亡。

  之所以要这样做,说到底就是为了达成一个共识,一个天下人都承认的共识。那就是,朕才是正统,是受到了上天认证的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是冒牌货。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老百姓明确一件事,那就是皇帝只有一个,而你,是做不了皇帝的。

  宋朝其实是真正亡国了,元朝皇帝在中原民族老百姓心中并非是正统,这也导致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同样陷入了正统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最终朱元璋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他也不再讲自己是布衣出身了,也不再打着驱逐胡虏的口号了,而是成了这样: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等于,朱元璋思前考后,最终还是屈服了正统问题,为了成全自己,顺带把元朝的正统性也给认定了。

  四、

  清朝,同样面对这个正统性问题,但是他们中间有高人,也是巧妙地解决了:

  比如他们入关的时候,就是打着“消灭李自成,为崇祯报仇”的口号来的。一开始到处招降明朝将领,等到坐稳了天下,又弄出一本《贰臣传》反过来抨击他们。同时一边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消除异己,一边又尊孔教,厚待明陵,前往泰山祭天。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让大家认可自己是正统,凡是反抗正统的行为,都是谋逆,以此降低统治难度。

image.png

  正因如此,洪秀全成了“洪逆”,石达开也成了“石逆”,他们统治下的子民也成了“长毛贼”,成了“发匪”。

  这也解释了,太平天国全盛时期可是号称统兵百万,但最终还是被灭掉了,就是因为大清子民目前还是认可清朝,而视他们为另类。

  于是自觉团结到了清廷这边,且普遍对“长毛”反感,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此:

  当兵抗击“长毛”,还能领到军饷,所以他们更愿意上阵杀敌,期待日后论功行赏,光宗耀祖;而各地方士绅呢,也被这些“长毛”抢怕了,不如捐款捐物组织自救军维护大清统治;而各地方官员呢,自然也不愿意放弃这么一个立功的机会,为了升官发财,他们也愿意筹措军饷,抗击太平军。

  同样的,曾国藩手下的将士,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才使得他骄傲地讲三湘子弟尽为我用。

  五、

  若是曾国藩真的起兵造反了,他以为底下的湘军将士真的会为己所用吗?

  并不会,一是正统性,二是他们之所以跟着曾国藩抗击太平军,就是因为有骨头啃。若是清廷给他们扔一块更大的带肉的骨头呢,他们还会死心塌地跟着曾国藩吗?

  恐怕,他们别说对抗清军了,连自己湘军的哗变,都难以镇压下来。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清廷也不是傻子,早就提前做好了部署,在曾氏兄弟同太平军做最后决战的时候,就已经在天京周边布下了重兵。其中蒙古悍将僧格林沁,手握蒙古战刀,虎视眈眈盯着曾国藩的一举一动

  湘军是能打,但是清军也不是纸老虎,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然的话,当初北伐的二万太平军精英也不会那么容易被灭掉了。而且湘军最擅长打的就是阵地战,持久战,拼消耗的,清廷一旦断了他的补给,自己就灭了。

  而且,那些西方列强们也不会支持曾国藩,毕竟前面选边太平天国和清政府时,就已经明确了后者,他们再转过头来支持曾国藩,除非他们有病。

  权衡再三,曾国藩自觉不是那块料,不敢起兵,主动裁撤湘军后,以后的日子里他就专心搞自己的《曾国藩家书》了。

  说白了,这本书根本就不是给他的家人看的,而是给朝廷看的,这本书的特定读者就是清朝皇帝以及太后

  曾国藩是个儒生,从小就读儒书,而这些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就两个字——忠君。所以他给自己的定位,也是臣子,并非取代皇帝的雄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