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傅以渐是什么样的人?他在清朝是何地位?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先后负责明史、太宗实录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圣训和通鉴的总裁。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一、百年望族的开端

image.png

  清朝开国于关外,最初的人才选拔是通过宗族遴选和外部举荐的方式,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汉族士人,摄政王多尔衮决定沿用部分明朝的制度,在人才选拔方面,实行科举制。

  消息一出,并没有引起全国振奋。因为当年当时清军入关不久,很多汉族读书人仍然心向明朝,所以真正参加县试、乡试选拔的人并没有达到明朝时的规模。经过两年多的层层选拔,到了顺治三年,清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春闱会试在北京顺利举行。由于当年是农历丙戌年,所以当年的科举又称“丙戌科”。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

  故明旧例:进士四百名,二甲选部属、知州,三甲选评、博、中、行、推官、知县。

  虽然参加会试的人数略显不足,但清朝延续明朝旧例,仍旧按成绩排名,录取了前400名为贡士。400名贡士,有370人参加了殿试,也就是说,清朝第一次科举,一共录取了370名进士。这370人,是清朝入关后第一批进士官员,他们除了少数人留在京城外,绝大多数都被分派到各州县为官。这些人中,有一位叫傅以渐的新科进士,被留在了京城,因为他是当年的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清史稿·傅以渐传》记载:

  傅以渐,字于磐,山东聊城人。顺治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弘文院修撰。

  从明英宗后期开始,明朝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清朝初年,翰林院尚未形成,内三院(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是翰林院的雏形,傅以渐身为状元,自然被优先留在京城,而且担任弘文院修撰。

  傅以渐本人也没想到,他不仅成为了清朝第一位状元,而且会开创一个百年望族。

  根据《傅氏族谱》记载,傅以渐的远祖名叫傅回祖,江西永丰人,他曾在明朝弘治年间担任山东冠县县令,这是傅氏能追溯到最早的祖先。不过,傅回祖在仕途上并没有较高的政绩,他共有七个儿子,年迈辞官时只带走了4个儿子,还留下三个儿子在山东立业。其中,有一子名叫傅祥,在父亲回乡后便留在聊城经商。当时的聊城毗邻大运河,贯通南北,商业蓬勃发展,傅祥很快发家。不过,他虽然成为商人,但没有忘记自己祖上是诗书传家,于是,他延请名师,为族中子弟教授学问,希望有朝一日,家族中能再有人踏入仕途。傅以渐便是傅祥之后。

  傅以渐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他7岁时便入馆学习,不过,在明朝末年并没有考取功名,因此十分不甘。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入关,宣布恢复科举。傅以渐决定参加清朝科举。当时,清朝入关不久,有同伴劝他再观望几年,但傅以渐一心要证明自己 ,他毅然报考,果然在顺治二年考中举人。顺治三年,傅以渐带着全家人的期许进京赶考,竟然一举考中状元。傅家几代人没出过进士,傅以渐竟然一举夺魁,让傅家在聊城瞬间扬名。

image.png

  有人说,傅以渐身为明朝遗民,却积极参加清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可见其“大节”有亏。这或许也是傅斯年先生为何不愿提及傅以渐的原因。

  但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历史不能脱离民族,但民族不是历史的全部。

  傅以渐祖上虽然是明朝县令,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清朝开国时,他只是一个不涉政治的读书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傅以渐参加积极参加清朝科举就否定他这个人,更不能把封建制度的弊端,都归咎到傅以渐一个人身上。更何况,从接下来傅以渐为官的品格来看,他称得上是一代名臣。

  二、从状元到“宰相”

  傅以渐身为清朝第一位状元,他在清朝的仕途上可谓“一路绿灯”,他入仕之初,几乎每一年都有一次擢升或调动。

  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一次,有时候出于其他原因,皇帝还会加开“恩科”。例如,顺治四年,顺治帝以清朝求贤若渴为由,下令开“恩科”,傅以渐担任恩科的“同考官”。虽然傅以渐不是主考官,但他去年刚考中状元,今年就协同主持会试,的确罕见。

  顺治五年,顺治帝下旨修撰《明史》,傅以渐被选中为纂修官。顺治六年,傅以渐担任秘书院侍讲学士,开始参与给顺治讲课,同年,他又升迁为国史院学士。

  纵观傅以渐的仕途生涯,他“开国状元”的身份,不仅让他一路顺遂,而且很得顺治帝青睐。《清史稿》云:

  (顺治)八年,迁国史院侍讲。九年,迁左庶子。十年,历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擢国史院学士。十一年,授秘书院大学士。

  顺治八年,顺治帝已经亲政,傅以渐为人和善,办事干练,很快被顺治帝看重,所以,傅以渐每年都被顺治提拔一次,到了顺治十一年,傅以渐已经成为秘书院大学士,多次被顺治委以重任。

  顺治十四年,太后(孝庄文皇后)病重,顺治帝为了照顾母亲,导致奏疏积压。情急之下,顺治命傅以渐代批奏折,傅以渐焚膏继晷,连续工作三个日夜,处理了800多件奏折,让顺治帝颇感欣慰。

  到了顺治十五年,顺治改内三院为翰林院,把内三院的大学士加“三殿三阁”称呼,傅以渐成为清朝首批内阁大学士,他被授予“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当时,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势弱,军机处尚未成立(雍正年间才成立军机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

  傅以渐能成为了清朝“宰相”,这除了他的才学出众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用孟森在《清史讲义》中的话说:

  至傅以渐、吕宫为开国首两科一甲一名进士,用为阁臣,不过以状元宰相歆动汉人。

  傅以渐是顺治三年“丙戌科”状元,吕宫是顺治四年“丁亥恩科”状元。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阁臣,是顺治帝想用他们汉人状元的身份,向汉人示好,以达到拉拢汉族百姓的目的。

  俗话说,时势造人。傅以渐能成状元,靠的是才学,但他能在十余年间就成为阁臣,和当时的特殊国情有关系。换句话说,即使傅以渐当年不参加科举考试,还会有另一个“傅以渐”出现。因为顺治帝需要一个汉人状元来标榜自己。

  三、教导康熙,三次辞官

  清朝初期,江南地区文字狱频发。顺治十二年,顺治命傅以渐为《资政要览》作后序,傅以渐趁此机会,把古代圣君之道说给顺治听,并且向顺治提出“安民大计”,建议顺治切勿大兴文字狱,这样只会让更多读书人人心惶惶。

  《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image.png

  作为读书人,傅以渐并不迂腐,他能在历史洪流中判断对错,并且纠正顺治的错误行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同年,傅以渐被顺治帝任命为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负责教导顺治的第三子福全、第四子玄烨读书。当时,玄烨尚不满两岁。此后几年,傅以渐都是两位皇子的授业师傅。

  在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做梦都想成为“帝师”,傅以渐给顺治讲过课,现在又教育两位年长的皇子,他的处境让人艳羡。傅以渐也没想到,年幼的玄烨将会是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就在傅以渐担任玄烨之师的第二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傅以渐只得以身体不好为由,向顺治提出“乞罢归乡”。傅以渐要辞官回乡,顺治非常惊讶,顺治在傅以渐的奏折上批道:

  “卿辅弼重臣,醇诚朴慎,勤劳密勿,倚任方殷,岂可引例求退?著益抒猷念,佐成化理。”(出自《清史列传·卷五》)

  顺治的意思是:像你这样深受皇恩的朝廷重臣,哪能轻易隐退?

  傅以渐明白了顺治的意思,只得继续鞠躬尽瘁。

  顺治十五年,傅以渐和李蔚一起担任会试主考官,这一年,朝廷规定,凡是入场的考生,一律不允许携带书箱。《清史稿·傅以渐传》记载:

  十五年,偕学士李霨主会试。考官入闱,例得携书籍,言官请申禁,以渐请仍如旧例,许之。

  古代会试,需要进考场封闭三天考试,这三天考生不允许外出,吃喝拉撒全在考场。按照之前的惯例,考生是可以带书箱,里面装有《玉篇》《切韵》等工具书进考场的,只要考试时不夹带、不作弊就行。顺治十五年,朝廷突然禁止考生携带书箱入场,让许多考生不知所措。

  傅以渐深入了解考生们的情绪后,立即上书给顺治,希望恢复旧制,顺治最终支持傅以渐的观点。不过,到了清朝中后期,傅以渐的观点再次被否定,这是后话。

  傅以渐好不容易给考生们争取到带书箱的便利,但他自己却病倒了。史载他“因闱中咯血,又上疏乞归”,他在奏折中对顺治说:

  “入闱七日,幸殊卷尚未誊进,乞赐另遣一员,同李蔚任事。”

  傅以渐在奏折中对顺治说:“现在科举刚刚进行到第七天,我身体不争气,现在咳血不止。所幸的是卷子还没有誊抄完毕,希望陛下准我告老还乡,另外派人来配合李蔚完成阅卷事务。”

  顺治看到傅以渐的奏折,也非常心疼,但考虑到科举春闱的特殊性,他给傅以渐说:“知卿偶恙,著力疾料理闱事。”

  意思是,我知道你身体不好,但现在不好换人了。傅以渐只好带病主持完会试。

  当年,傅以渐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衔,到了十月,傅以渐身体不支,第三次向顺治请求辞官,顺治于心不忍,同意了傅以渐的请求,让傅以渐回聊城休养,但并没有罢免他的官职和待遇。

  傅以渐于顺治三年考中状元,于顺治十五年辞官,他在朝堂上待了13年之久,官至阁臣,即使是回乡,也备受瞩目。但傅以渐回乡后却很低调,史载:

image.png

  每闻百姓疾苦,若切于身,闾里有义举,必赞成之。自处无异寒素,汲奖寒素,惟恐不及,未尝有疾言遽。

  傅以渐听闻百姓有疾苦,总能感同身受,为民请命。听闻乡民中有义举,必会称颂一番。傅以渐平时衣着朴素,也不接受地方官的宴请。他在家休养一年多,除了教养族中子弟外,几乎闭门不出。下图为晚清时期,聊城傅氏族人合影。

  四、聊城傅氏的发展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傅以渐回乡养病超过一年的时间,顺治帝特地派人来问候,得知傅以渐身体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便邀请傅以渐赴京任职。傅以渐只得再次入朝。这一次,傅以渐仅仅在京中待了4个月,再一次因病回乡。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傅以渐身为在职的武英殿大学士,按制需要赴京奔丧。傅以渐当时虽然才53岁,但已经重病缠身,他被儿子护送到京城后,几乎就剩最后一口气了。

  康熙登基后,傅以渐最后一次提出辞官,康熙念及师生之情,几度挽留,但考虑到傅以渐的确病重,最终下旨让傅以渐荣归故里。四年后,傅以渐在聊城病逝,终年57岁。

  傅以渐以开国状元的身份,振兴了聊城傅氏一脉。傅以渐去世后,聊城傅氏族人从以前的商业大族摇身一变,成了官宦世家。在此后一百多年间,聊城傅氏的子弟中,考取进士、举人、庠生、太学生者超过100余人,更是出过不少封疆大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