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晚年时期多次北伐,为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个算无遗漏的智慧形象,是蜀国的大脑。他在228年至234年时,数次北伐中原,却失败了,最后本人病亡于五丈原前线。他的北伐为何无法成功呢?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诸葛亮刚出山时,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赤壁之战视曹军八十三万大军如同草芥,之后更是辅佐刘备占据荆州、夺取益州,几乎未尝败绩,势如破竹。可是到了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征讨魏国的时候,却遇见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对手司马懿。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争是你来我往,此消彼长。难道是因为诸葛亮的智力退化了吗?

  为什么他与司马懿的斗争不能像当年一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了?司马懿可以算是诸葛亮同时代的人,并不存在早期不能与之争衡的情况。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晚年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呢?

image.png

  诸葛亮制定三分天下的局势,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魏国会越来越强,蜀国和东吴会越来越弱。

  因为魏国地处中原一代,那时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的主要产区,所以占据北方的魏国越往后拖,国力越强。而在云贵高原的蜀国,和地处未开发江南的东吴,只能越来越弱。

  这也就决定了蜀国和吴国只能与魏国打短平快的侵略战,而不是通过消耗国力来逐渐吞并对方。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是在这样的国际条件下常年组织北伐战争。

  可是侵略战必然有大量的国家内耗,而曹魏的北方有两座重要的城市让诸葛亮无从下手,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这两座古都都是城墙厚实,易于防守,在冷兵器时代,这对于蜀国军队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因此蜀国不是越拖越若,而是越打越弱。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曾经对诸葛亮有三个评价。

  一、就是诸葛亮并不是合适的统帅。真实三国中,蜀国的统帅一直都是刘备,而诸葛亮的主要贡献都是在政治和经济上。所以我们可以判断诸葛亮其实是个军事实力有限的统帅。

image.png

  二、诸葛亮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偏信。刘备早就提醒过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可是诸葛亮仍然给予马谡重任,最后丢失街亭,蜀军丧失了局面最好的一次北伐。

  除了不善用人,诸葛亮还是个非常妒贤的人。刘备临死前有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严。可是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并没有主动团结李严所代表的益州势力,反而借故将李严削职为民,永不录用,在政治上大力压制蜀国的益州派。

  这一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益州派的人才几乎很难在蜀国得打重用。而西蜀原本占据的就是益州的地盘,本地人不受重用,靠荆州那些移民户,蜀国的人才蓄力自然不够,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三、诸葛亮对荆州势力中不贴附自己的人也痛下杀手。最经典的就是诸葛亮在临死前,设计杀死了大将魏延。要知道,魏延可是继五虎上将后蜀国最能带兵的武将。诸葛亮如果早听魏延的计策,可能不用等到死了,也没见过长安、洛阳的影子。

image.png

  不过蜀国的荆州势力随着刘备的去世,逐渐被诸葛亮分化为丞相派和荆州派。诸葛亮着力扶持自己手下的姜维杨仪等丞相派骨干。一直与自己不和的老荆州派,如同魏延这些人,则是能用则用,不用就废。自己死后,魏延就成了一块挡路的石头,他挡住了姜维的晋升之路。

  多年把持蜀国朝政的诸葛亮,用这些让人匪夷所思,实则合情合理的政治手段,维系着自己绝对的权力。可产生的后果就是让蜀国成为了诸葛亮一家的蜀国,再也不能有新鲜的血液在朝堂上绽放。

  结语:保持政治的多元性,是令一个国家长期充满活力的根源。一言堂政治,只会使国家的发展路线越来越窄。诸葛亮确实为蜀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可是他晚年的种种举措,也无形中将蜀国推进了万丈的深渊。

  试想一千多年后的大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大明朝廷的言官和内阁学士们争相斗艳的情景,正是这些人,使危机四伏的王朝延续了二百多年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