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赵嘏所作的《江楼旧感》,写出诗人的孤寂与渺茫、失落和惆怅
2021-09-26 11:29:37 边令诚 一行 弘忍 李思训 罗公远

  赵嘏,字承佑, 唐朝官员、诗人,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赵嘏所作的《江楼旧感》吧。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唯一。世间人何其多,能够同心同德者,却何其少。相交遍天下,知心能几人?来来往往的,都是命运里的过客。不论如何甜蜜,结局必然寂寥,过程才是绝对的享受。

  《江楼旧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人写此诗时,具体年代早已无法考究,据说大抵是其参加科举失利之后。在那样一个重要的日子里,对于人生而言,失败的苦痛是沉重的。江楼不曾改变,只是如今登临之人,不再是呼朋引伴,笑语喧哗。

image.png

  “独上江楼思渺然”,诗人先行投入一个“独”字,营造出全篇必要的寂寥气氛,尤其显得意味深长,给后来的续写范围奠定下一定的基调。卓而不群,是为“独”。想来那时的诗人自身既觉得一种心理情绪上的孤独,更多的应该是才华难以得到肯定的现状苦闷

  独自一人,孤苦伶仃,无人可诉衷肠,只能寻找乐趣,比如“上江楼”。登高眺望,常常会引人愁思翻滚。更别说,再次光临此地,仅剩自家一个。所以,诗人心境变化波动极大,“思渺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此句一波三折,因其身“独”处,而起郁闷之情,为排遣此种无奈,只好再次“上江楼”,旧地重复,难免感慨万千,“思渺然”,生今昔何昔之念头。从外在行动,到内部心理,诗人夹叙夹议,塑造出一个独倚高楼,思绪蹁跹的寂寞人物形象。

  “月光如水水如天”,至此境地,诗人割开思想,故意宕开笔墨,偏偏去描绘眼前所见景色。然而,此处写景,并非无的放矢,为赋新意强写景,而是特意用外部环境来渲染,承接上句之中的“思渺然”三字而来。

image.png

  登上江楼,放眼四望,夜色茫茫,笼盖四涯,江水不停,缓缓流淌。但见月辉洒落,清澈如水,倾泻在江面上,波光潋滟,恍若月落江中,那一刻,江天一色,使人分不清楚,世界仿佛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和大同。

  若说上句扣紧“独”字,则此句就抓住“渺”字,只不过是内在思绪外部形象化,诗人在这里所刻画的“月光如水”,演绎则成茫茫然没有边际的思想之海。所见即我思,整个世界早已连同诗人的心,合而为一,不分彼此。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诗人即使再如何像那“我欲乘风归去”太白仙人,也要落到现实中来。最后两句回归诗歌本身,照应着首句之中“思渺然”里的“思”字。思不仅是思考,是思索,也是不请自来的思念和怀想。

  诗歌题目中带着“旧感”,自然需要照顾一二。此处诗人拿“同来”对付首句的“独上”,可谓铿锵有力得很,失落感油然而生。月光当然很好,可是当初一起登楼玩月的人,如今又流落到哪里去了呢?固然风景似乎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多大的变化,但缺少陪伴的赏玩,终归少了许多乐趣。

image.png

  此处结尾,深思邈远,端得让人情不自禁地深陷漩涡,一种难以自拔的惘然之凄凉涌上心头。然而,这种情绪的形成却由于前面诸多铺垫,反而水到渠成,毫无半分生涩之意。由“独上江楼”对比“同来望月”,但见“月光如水”却思“风景依稀”,这一切无不彰显着诗人的孤寂与渺茫,失落和惆怅。

  读诗至此,脑海里不禁浮想起那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来,本诗当然没有那种繁华和富丽,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种人生空阔渺茫之感,却分外相似,惹人玩赏。

  纵观本诗,言辞浅近,语句流畅,诗人运思巧妙,挥洒自如,虚实相间,充分留白,情思和哲理都隐藏在字里行间,赋予全诗一种空灵深远的艺术美感,诱导欣赏者身不由己地步入其中,去探索,去体悟,从而产生妙趣无穷的联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