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为何没能继承皇位?朱棣选择朱高炽的原因是什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 登基,是为洪熙,明朝第四位皇帝。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朱高炽因身体肥胖(疑似肥胖症)行动不便,故而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次子朱高煦则孔武有力,故而生性凶悍、更加好武。由于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立功,且至少两次救过朱棣性命,因而朱棣对其更加偏爱一些,甚至暗中许诺将来立其为储,反而对行动不便的长子颇为不喜,可为什么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image.png

  原因一:立嫡立长的传统,不可轻易废长立幼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确保皇位的传承有序,不至于像少数民族政权那样经常发生夺位之事,“立嫡立长”便成为了议立储君的最重要标准,在嫡长子没有过失的情况下,很难打破这种桎梏。

  基于“立嫡立长”的传统,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不至于出现“主少国疑”的现象,对于明朝的皇位传承也进行了规范,《皇明祖训》明确记载“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有了朱元璋这条祖训,朱高煦想要获得储君之位实在太难,就算朱高炽因故无法继承皇位,他也只能在没有皇太孙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可事实上当时皇太孙朱瞻基已经出生了。这种情况下,朱高煦就很难获得朝臣的支持,反之朱高炽却获得了大量朝臣的支持。

  如果朱棣是为不计后果的昏君倒还罢了,或许凭借喜好便废长立幼了,奈何朱棣乃是为雄才大略的雄主,他不得不为大明后世考虑,自然不敢轻易开“废长立幼”这个口子。

  原因二:朱高炽性格仁善,颇得朝臣支持

  朱高炽虽然因为身体原因,行动极为不便,但他却并不是好吃懒做的无能自主,反而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再加上靖难之中表现出的超常政治才能,使得他获得了大量朝臣的认可。

  靖难之役爆发后,世子朱高炽奉命留守根基之地北京,一方面以万人之军成功抵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还通过妥善调集粮草,有力支撑了朱棣主力在外征战。靖难四年期间,由于朱棣经常在外作战,后方的政务基本都是由朱高炽负责,而他也的确处理的井井有条。

  可以说,朱高炽虽然在靖难四年中不如朱高煦那般屡立战功,但其所表现出的政治潜力,却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再加上其性格仁善的原因,获得了当时大量朝臣的支持。朱棣在立储方面也曾有过犹豫,因而征求内阁首辅解缙的建议,解缙便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明史·解缙传》)

image.png

  可见,朱高炽虽然为朱棣所不喜,但他在朝臣中的声望却很高,朱高炽能够坐稳储君之位,离不开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大量朝臣的支持。

  原因三:朱高炽不受待见,朱瞻基却讨喜

  不知道是不是“隔代亲”的缘故,朱棣对朱高炽这个儿子不是很喜欢,却很喜欢这个嫡长孙,甚至给出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评价,不仅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对其进行教导,甚至在远征漠北之际还经常将其待在身边,亲自教导其带兵打仗的知识。

  在翰林学士和朱棣的教导之下,朱瞻基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朱棣对于这个嫡长孙可以说是相当满意,经常带起离开京城去狩猎和军事视察。永乐三年(1405年),在解缙明确表示支持“立长”之后,朱棣还面有不悦之色,仍然犹豫不决,而当解缙说了一句“好圣孙(朱瞻基)!”两人却相视而笑

  可以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有一定程度是因为这个自幼便极为出色的嫡长孙。也正因如此,在永乐九年(1411年)时,年仅十二、三岁的朱瞻基便被确立为了皇太孙。

  原因四:仁孝徐皇后诚孝张皇后的影响

  这是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点。事实上,由于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但却喜欢朱瞻基,并对儿媳张氏很满意的原因,诚孝张皇后便经常带儿子入宫去觐见朱棣和徐皇后,一方面可以尽力弥补父子之间的裂痕,另一方面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朱棣的决定。

image.png

  同时,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样,徐皇后对朱棣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在朱棣意图废长立幼之时,正是由于徐皇后和大臣们的一致阻拦,才使得朱棣没有最终下定决心。

  可以说,正是有仁孝徐皇后和诚孝张皇后的影响,才帮助朱高炽稳住了太子之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