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亨德尔《弥赛亚》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以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巴洛克作为一种在时间、空间上影响都颇为深远的艺术风格,其兴起与当时的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巴洛克艺术还代表了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亨德尔所创作的《弥赛亚》可说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许多语言,当然英文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乐。

  作品简介

  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远从1708年即开始,一生约有两大作品,除了两首以意大利文写作之外,其他都以英文的脚本为依据。取材大多出自圣经。

image.png

  如:以斯帖、底波拉、扫罗王、以色列人在埃及、约书亚、参孙、所罗门王、耶弗他、犹大马加比亚斯等,最后一首是譬喻式的(Allegorical)”时间与真理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ime and Truth)(1757年)。

  至于”弥赛亚”却是独树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旧约及新约,注重灵修、思考有关救主”弥赛亚”的作品,写的是关于基督的诞生,受难,复活,但没有故事情节,用一种间接,象征性的方式叙述。

  其咏叹调丰富而独创,旋律常加上非常动听的华饰和拖腔,以加强情感的抒发;合唱简朴深厚,常让复调与主调织体交替出现,和声坚实有力。这部清唱剧的全部曲谱是在一个月内完成的,这实在是神速。

  亨德尔的”弥赛亚”可说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许多语言,当然英文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乐;其中之”Alleluia”大合唱,更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团、圣歌队唱过或试著去唱,许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

  而演出的人数,首演时有18人诗班(6位男童女高音,12位男性演唱者中有4位唱女低音、4位男高音、4位男低音),共使用了33件乐器──12支小提琴、4支中提琴、3支大提琴、2支低音大提琴、4支双簧管、4支巴松管、2支小喇叭、1组定音鼓、1架管风琴。这是1742年4月13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首演的编制。

  《弥赛亚》公演之夜,当演唱到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大合唱》时,包厢里的英国国王肃然起立跟着合唱,于是全场随之起立合唱。因此形成一个惯例:此后《弥赛亚》每次公演到第二幕终曲时,都是全场起立齐唱《哈里路亚大合唱》。

image.png

  莫扎特在1789年重编的乐谱,使后来演出的人数大增,同年在伦敦就有275位人声及248件乐器的记录。而1859年在伦敦的亨德尔100年逝世纪念会时,合唱团高达2765人、乐器460件。

  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节庆”演出时,更曾有过一万人大合唱”Alleluia”、500件乐器伴奏的记录。在台湾YMCA的Oratorio Chorus每年连续不断地于12月间推出,今年将是第50周年的演出,”弥赛亚”受欢迎的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此外甚至有所谓的”弥赛亚大合唱节庆”,就如在美国普林斯顿的西敏寺音乐学院,常常邀请普林斯顿附近的居民,自备乐谱参加大合唱,英国的伦敦也常有此盛况,人数有时多达2000人。

  当然,世上有许多贫穷的人,也因著”弥赛亚”的演出而多少获得些帮助,许多医院更因而被建造或改建。世界上各个角落每年都有人因为唱”弥赛亚”而获得心灵上的鼓舞,产生更多向上迈进的力量。

  许多基督徒因为听了它而更爱主、爱人。也有不少非基督徒(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合唱团员)因为参与了”弥赛亚”的演出而深受感动,决心追求真理、用音乐服事世人;福音的种子撒播在各种数不尽的,唱过、听过”Messiah“的人心田之中,任何适当的时期,都可能发芽开花而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