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为何始终无法真正消除藩镇割据?

  对于晚唐而言,藩镇是个巨大的隐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本来大唐维护国防以及边疆安全采取的是府兵制,可到了唐玄宗时期改变了,这是因为唐朝面临着频繁的对外战争,很多都是在边疆地区,这样一来,舟车劳顿,还有后勤的保证都是问题。所以唐玄宗采取了募兵制

  其实这个制度使得防戍军镇扩充,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有一定的作用,但弊端也不少,尤其是兵随将走,容易使得将领拥兵自重。

  果不其然安禄山等人之所以能够掀起如此大的风浪就是这个因素。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在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其实并不多,只有九个,唐玄宗自认为可以左右局势。

  可是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大唐中央集权被严重破坏,唐玄宗也被赶出了长安,只能仓皇出逃,非常狼狈。

image.png

  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并没有灭亡,还是还存在了一百多年。可是在这期间,藩镇割据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没有安史之乱那么巨大的影响,但对大唐来说也是巨大的威胁和隐患。

  安史之乱后百年,为什么唐朝始终无法真正的消除藩镇割据?

  如果要是削藩的话,那么必须要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有实力有能力和藩镇对抗甚至将其消灭,无惧其联合。

  但显然,在晚唐,这种条件几乎是不具备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打了大唐一个措手不及。为了对抗叛军,唐朝政府一边从地方调集军队,另一边又设置了新的藩镇与中央政府一起打击叛军。

  所以说,并非从安史之乱开始,大唐就在消灭全国各地的藩镇,而是在消灭暴乱藩镇的同时也在诞生着新的藩镇。

image.png

  而新的藩镇可通过安史之乱的实战锻炼,提高了战斗力,也看到了朝廷的羸弱。

  再加上唐朝将很多安史降将也封为新的节度使,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皇帝和官员们就非常吃惊的发现——唐朝的广大国土已经被藩镇逐渐切割了。

  此举虽然缺点很多,但还是有益处的,那就是各个藩镇之间可以彼此牵制,虽然数量增加了,但并没有安禄山那样实力过强的情况。

  安史之乱后,唐朝之所以建立神策军,其实已经预感到了自己手里没有可用的兵,在面对藩镇时,底气不足,所以不断的扩军和加强了禁军的建设。

  然而由于唐德宗在位期间遭到巨大打击,不得不开始信任宦官,所以他也把最重要的神策军交给了宦官,这也直接导致后来的宦官专权

  皇帝都朝不保夕,哪有精力强化中央,在力量不足的时候削藩,藩镇不但削不了,反而危机中央,不削藩维持藩镇的相互制衡可以维持相对稳定,中唐朝能够在风雨飘摇中苟活一百多年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集权强大的中央政府外,毫无疑问,削藩是需要钱的,为什么这么说,说白了就是打仗,谁也不可能坐等朝廷削藩而坐视不管,更何况是在晚唐时期。

image.png

  所以经过安史之乱后,大唐也数次面临战争的局面,不是有外族入侵,就是内部叛乱,搞得朝廷犹如惊弓之鸟,早已经不起继续折腾了。

  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必须有这个想法才行。要知道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的晚期,几乎不会再出现英明之主,只能是一代更比一代差。

  这个在晚唐也是必然的,很多皇帝只贪图享乐,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当然了,或许起初年少气盛,也不愿意看着自己家的天下被外人欺负,所以也会出现像李适这样的皇帝主张削藩,手段也非常坚决,但在遭到打击后,却态度急转弯,开始姑息了。

  而唐宪宗励精图治,还曾取得了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当然了,还有唐宣宗李忱建立了“大中之治”,李忱更是有小太宗之称。

  不过这些只不过是晚唐的回光返照罢了,大唐早已积重难返,最终在艰难维持了一百多年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