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魏灭蜀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后主刘禅为何投降?
2022-01-11 16:16:33 秦朗 曹彰 袁绍 曹植 曹操

  魏灭蜀之战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公元263年,曹魏大军兵分三路,朝着蜀汉发起了进攻。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在此基础上,邓艾几乎克服了一切困难,并且在绵竹之战中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从而兵临成都。

  对此,后主刘禅几乎没有做出抵抗,就归降了邓艾,这主要是因为成都城中,实在没有什么兵马能够继续抵抗下去了。在魏灭蜀之战中,其实蜀汉原本可以抵抗更长时间,甚至击退曹魏的三路大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蜀汉一方出了两个叛徒,导致邓艾和钟会大军得以长驱直入

  一方面,就蜀汉江由守将——马邈,就背叛了蜀汉,归降了邓艾。陈寿在《三国志.钟会传》中记载:“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image.png

  景耀六年(263),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派遣部将田章率先攻江由(今四川平武东南)。马邈率军伏击田章,却被击败。在此基础上,马邈选择了归降曹魏。从地图上可以发现,邓艾大军想要兵临成都,江由几乎是必经之路了。如果马邈可以在江油这个关隘坚守下去,并且及时将消息通报到剑阁一带的姜维,后者完全可以分兵一部分来围堵邓艾。

  因为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的10多万大军一时间难以突破,所以,在笔者看来,姜维完全有机会分兵来围堵邓艾,只是马邈投降后,邓艾大军顺势来到绵竹一带,这个时候,不管姜维有没有收到消息,已经是无法跟上邓艾的步伐了。

  进一步来说,在魏灭蜀之战中,曹魏和蜀汉胜负的关键的,其实就是时间。比如远在沓中的姜维,如果没能及时回到剑阁来拦住钟会,根本就不用邓艾偷渡阴平,钟会大军就可以兵临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放弃抵抗。从这一角度来看,马邈的投降,自然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当然,在江油守将马邈投降后,诸葛瞻未能守住绵竹,无疑也是难辞其咎了。

  江油守将的马邈的投降,导致邓艾长驱直入。另一方面,就蒋舒这位将领的背叛,则是钟会大军可以迅速攻打到剑阁的重要原因。蒋舒曾为蜀国的武兴督,后被蜀国解除职务。蒋舒对此怀恨在心,也即这成为蒋舒背叛蜀汉的重要原因。公元263年,蜀汉又派蒋舒协助傅佥守护阳安关口。

  阳安关,又名关头、关城。即北宋以后的阳平关。《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中记载:“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祸福之门。”进一步来说,如果说汉中是益州的门户,那么,阳安关就是门户中的门户了。因此,如果蒋舒和傅佥可以守住阳安关口的话,无疑可以将钟会大军挡在益州之外,从而为姜维等将领争取更多的时间。

image.png

  但是,在钟会大军进攻蜀汉的时候,蒋舒诡称出城杀敌,傅佥信以为真,既未阻拦,也未设防。在此背景下,蒋舒率其众出城后,直接向曹魏将领胡烈投降,于是,胡烈得以率军攻入阳安关口。相对于出卖蜀汉的蒋舒,傅佥则宁死不降,最终战死沙场。对此,钟会、胡烈等人攻占了阳安关口,不仅能够长驱直入,攻打到剑阁一带,还获得了蜀汉在阳安关口储藏的粮草。针对蒋舒的投降和傅佥的以身殉国,《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禁感叹:“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最后,总的来说,在魏灭蜀之战中,两位守城将领的背叛,是邓艾、钟会可以率军长驱直入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马邈、蒋舒这两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可以坚守到底,蜀汉的命运都可能发生改变。比如在阳安关口,蒋舒可以协助傅佥多抵挡钟会一段时间,那么,姜维在回到蜀地后,完全有时间来布置防守。至于马邈,如果能够多阻挡邓艾一段时间的话,那么孤军深入的邓艾,不用姜维围堵,就可能因为粮草耗尽而撤退。所以,马邈、蒋舒的背叛,不仅让姜维措手不及,也在推动后主刘禅做出了放弃抵抗的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