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与高句丽、隋朝之间的战争,为什么反差那么大?
2022-01-14 10:45:48 窦线娘 释法泰 王颁 杨爽

  隋朝,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唐朝的大一统朝代,国祚37年,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

  回顾历史,我们总会把唐朝拉出来怒赞一番。但若从中原统一的角度来看,隋朝其实要比唐朝要伟大许多。自汉朝末年到南北朝,中原就一直处于分裂混战之中,直到581年隋朝建立,中国才再一次迎来了大一统。只是,隋朝和南北朝的王朝一样,并不“长寿”,享国仅37年。是什么致使了隋朝快速走向灭亡?是因为连年征战吗?那为何它能轻松瓦解分裂突厥,却三征高句丽每每失败?如果你熟读《孙子兵法》就会发现,隋朝与高句丽、突厥之间的战争再次印证那句“上兵伐谋”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即两国征战,除了武打,还可以谋攻,而且后者更具性价比。

  上兵伐谋:离强合弱,让突厥乏于内战

  突厥兴起于北魏时期,是漠南漠北的一大强国。在突厥游牧民族眼中,中原那些以农耕为主的国家无异于“固定的补给站”,所以会经常南下掠夺中原百姓。南北朝时期各国怕出兵攻打突厥会给他人可趁之机,所以对突厥一致采取容忍的态度,或和亲,或进献大量财物。隋朝与突厥的战争发生在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

  1、建国伊始,突厥趁机作乱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在都城大兴城即位并定国号为隋。同一年,突厥汗国因政权禅让问题发生内乱,沙钵略可汗即位,为大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贪汗可汗等小可汗各统帅所领部落分居四面。隋朝统一南北后不再像之前的北周与南陈那样竞相给突厥进献珠宝美人,态度冷淡很多。这自然引发了沙钵略可汗的不满。再加上北周千金公主是可贺敦,反复劝沙钵略可汗为北周复仇。这一年,沙钵略可汗同隋朝叛臣高宝宁一起攻打隋朝,第二年四月被隋军打败(《隋书》)。五月,沙钵略可汗把五位小可汗也喊上了,和高宝宁一起再次对隋朝发起进攻。这一次,隋军大败,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突厥所过之处被掠夺一空。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隋文帝杨坚开始对突厥改变战术。

image.png

  2、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挑起内斗

  达头可汗掌管突厥西面,是沙钵略可汗的堂叔,对沙钵略继承大可汗之位一直心存不满。阿波可汗是前大可汗木杆可汗之子,本是既定的下一任大可汗,所以也与沙钵略可汗相互忌惮。当沙钵略可汗想再接再厉南侵时,达头可汗第一个唱反调,率部众返回西突厥。隋文帝趁机派出与突厥贵族有深交的长孙晟游说沙钵略可汗的儿子染干,使染干谎报说铁勒部有谋反之心。沙钵略担心牙账被袭,只能回兵出塞。隋文帝以谋略挑起突厥内部的猜忌,为隋朝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时机。

  3、突厥一分为二,再无法与隋朝争锋

  开皇三年(第三年)二月,沙钵略可汗再次侵扰隋朝北境,隋朝发起反击,并大败沙钵略可汗及阿波可汗、贪汗可汗的联军。突厥损失惨重。随后,隋朝再次派长孙晟搅乱突厥内部:劝说阿波可汗到隋朝请和。沙钵略可汗本就猜忌阿波可汗,担心阿波可汗归顺隋朝后自己大可汗之位不保,于是回国后就举兵袭击了阿波可汗的辖区,同时废黜了与阿波可汗交好的贪汗可汗。阿波可汗从隋朝回来后无处安身,于是与贪汗可汗一样投奔了西突厥达头可汗。由此,突厥的内部矛盾变得不可调和,突厥汗国被分为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边相互征战不断,隋朝再也不用担心突厥举国来犯。开皇五年,沙钵略可汗向隋朝称臣,此后每年向隋朝进贡。

  其下攻城:三征高句丽,泱泱大国被拖垮

  高句丽政权始于西汉,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汉朝以来,高句丽在历朝历代中一直只是中原政权下的一个郡县。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开始扩展版图,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与隋朝的战争主要发生在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

image.png

  1、少年浸淫权利,为谋尊位掩藏本性

  杨广是隋文帝的嫡次子,早在北周时期就被封为雁门郡公,12岁(父亲上位后)即被册立为晋王。所以说,杨广早在少年时就尝到了权利的滋味。不过,相比于哥哥杨勇的率性而为,杨广很早就会掩藏,为了谋得太子之位长期压制自己的欲望。对外,杨广对朝臣恭敬有加,礼节极为谦卑;对内,因为母亲独孤伽罗不喜欢男子有妾室和庶子,为了讨得母亲的欢心,杨广只和正妃在一起,侍妾只是凑数,此外还重金笼络父亲宠爱的萱华夫人。杨广通过欺骗,得到了“仁孝”的好名声,也赢来了太子之位。直到杨广继位后,其一直被压制的残暴、骄奢淫逸、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才显露出来。

  2、无视战场规则,首征失利

  大业八年(612年),因为高句丽王高元不守籓礼,隋炀帝杨广决定征讨高句丽。杨广首次征讨高句丽,征调士卒有一百一十三万余,随军农夫是军队人数的两倍。因高句丽坚守各座城池,隋军无法攻下,转海路进攻,但同样也打得很艰难。更要命的是,隋炀帝完全抛弃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战场守则,命令战场上所有决定都必须听从自己的调遣,将士不得擅自决定,还下令一旦高句丽投降就要安抚接纳不得再纵兵进攻。于是,隋将在做每一个战事动作之前都不得不先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隋炀帝杨广,等隋炀帝的回复回来再进行下一步,就算偶有胜利也不能乘胜追击。这样一来,高句丽有充足的时间修整反击,就算失利也可以反复诈降,而隋军在形势瞬息万变战场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一战耗时五个月,隋朝惨败,损耗隋军百万,资储器械巨以万计。

  3、朝臣叛乱,二征受阻

  第二年正月,隋炀帝第二次集兵力于涿郡,准备进攻高句丽。这时,杨玄感因为受到隋文帝的猜忌,害怕被灭族而决定造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立下从龙之功的杨素死后,隋炀帝对身旁的侍臣说:“假使杨素不死,最终也得被诛灭九族。”)隋炀帝立即密令撤军。高句丽出兵追击,杀了隋军数千人。这一战,高句丽不战而胜。

image.png

  4、国内大乱,三征虽胜尤败

  第三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隋炀帝仍然御驾亲征,但这次军队已经再也征不起来了:帝行幸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继……斩叛军者以衅鼓,亡者亦不止(《资治通鉴》)。这时,隋朝民生凋敝已到了国破的临界点,高句丽也有内乱。隋将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因为害怕都城被攻破而假作归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也不放还俘获的大批隋民。隋炀帝却非常高兴,下令来护儿班师回朝。这一战耗时五个月,除了高句丽表面一句“低头纳降”,隋朝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再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很难说隋朝还是失败的一方。

  其实,在高句丽之前,隋炀帝还征讨过临邑、契丹、吐谷浑和流求,即使打了胜仗也没能派人接管,只是徒徒消耗财力民力。后来隋炀帝对高句丽再三发动战争,更是持续将全国百姓至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连年征战,农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做顺民则忍受不了冻饿和死亡的威胁,做盗贼反而有一线生机。隋朝末年,自隋炀帝首次征讨高句丽时,各地就开始爆发农民起义,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农民起义攻陷城邑。就算隋炀帝下达了“抓获就斩杀、连坐”等严苛惩罚措施,但仍然有更多的农民起义出现。到第三次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已经让隋朝统治系统千疮百孔,整个王朝走向灭亡。

  总结:

  从隋朝与突厥、高句丽两国的交战方式与结果来看,两者简直天壤之别。隋文帝与突厥间的交战是从被动反击开始的,之后启用长孙晟挑起突厥内斗,以谋略致使突厥一分二,再也无法对华夏造成大的威胁,是以极小的成本稳固了国家安全,震慑住了周边国家。隋炀帝对高句丽则是主动征战,目的不是收拢版图,而是要高句丽入朝称臣。作战方式更是简单粗暴:举天下之兵、倾全国之力连续三年征战。结果把前朝及父辈积累下来的丰厚遗产败坏殆尽,把百姓逼上绝路,致人口锐减到200多万户,还留下了严重的分裂内战。总之,隋文帝隋炀帝两父子真的是用两国战事分别演绎了王者“上兵伐谋”与青铜“其下攻城”的不同军事段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