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哪些人?结局善终的又有谁?
2022-01-20 14:47:13 弈秋 告子 杨朱 吴王僚 闵子

  战国时代是中国一个大混乱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和英雄辈出的时代,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按照介绍,这四位将领出自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也即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就战国四大名将的结局来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被赵孝成王冤杀,都不是善终的结局。

  至于廉颇,虽然最后是病逝的,但是,廉颇是病逝在楚国都城寿春的,也即作为土生土长的赵国将领,廉颇最后却落下了客死异乡的结局,这无疑不是善终的结果。所以,综合来看,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王翦是善终的,并且,王翦之子王贲等人,继续受到了秦国和秦朝的重用。那么,问题来了,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一人善终呢?

  一

  首先,就战国四大名将来说,功高震主只无法逃避的问题,也即白起、李牧、廉颇最后的结局,都和功高震主存在或多或少的关系。功高震主,意思是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在韩信为西汉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有人跟韩信说了这样一句话——“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他最后的结局,自然是非常凄惨的。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功高震主,王翦为何可以独善其身。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他碰到了秦始皇嬴政,而不是其他君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中,秦始皇嬴政几乎没有除掉功臣的事迹。也即因为自信也好,宽厚也罢,秦始皇嬴政对于手下的功臣,无疑是善待的。

  二

image.png

  举例来说,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在秦国消灭楚国的战役中,李信率领20万大军吃到了败仗。结果,秦始皇嬴政不仅没有处罚李信,反而继续重用他。也即在王翦再次进攻楚国的时候,李信跟随王翦之子王贲,先攻打燕国,再消灭齐国

  换而言之,如果换做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像李信遭遇惨败的将领,即便不被处死,也很难再获重用了。不过,秦始皇嬴政自然是心胸宽广的,这也是其可以剪灭六国,建立秦朝的重要原因。因此,碰上秦始皇嬴政这样的君主,自然是王翦功高震主,也可以善终的重要原因。

  三

  当然,在秦灭楚之战中,秦始皇嬴政将60万秦军交给王翦时,内心还有存有疑虑。毕竟这60万大军,已经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如果王翦带着这60万大军造反,秦始皇嬴政真的是无法抵挡。于是,为了打消秦始皇的疑虑甚至猜忌,王翦多次向秦始皇请求赏赐田宅给自己的子孙。

  司马迁在《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记载:“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当王翦的手下不理解他时,王翦做出了解释,这是表现出自己贪恋田宅,重视子孙的一面,以此打消秦王嬴政的疑虑。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王翦的情商实在太高了。

image.png

  四

  最后,对于王翦的这一行为,无疑为后来的萧何提供了借鉴。在西汉建立后,萧何故意抢夺百姓田地。后来,汉高祖刘邦得胜回朝途中,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汉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也即萧何通过自毁名节,打消了刘邦的疑虑,表明自己没有什么野心,这是萧何最终善终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王翦向秦王索要田宅,故意表现出自己贪婪的一面,显然也是在自毁名节,以此明哲保身。

  在这一点上,王翦显然要比白起、廉颇、李牧高明了很多。此外,在秦灭六国之后,王翦主动告老还乡,也即选择了急流勇退,这也是其获得善终的重要原因。王翦之后,他的后代形成了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两大家族,也即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