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文化教育是怎样的?少女歌队的表演是怎么回事?
2022-02-07 11:51:20 斯巴达克斯 凯撒大帝

  少女歌队的表演是斯巴达城邦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斯巴达少女文化教育的重要体现。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均是斯巴达城邦对少女进行的公共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但是,古典作家却倾向于夸大斯巴达少女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简朴与军事特点,这种观点与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的文化现实并不相符,此时的斯巴达可以说是诗人和艺术家的家乡。

  相传,克里特诗人泰拉忒斯帮助斯巴达人创立了机姆诺派迪亚节,将克里特诗歌传到斯巴达并将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不仅如此,阿忒那奥斯曾指出,斯巴达比希腊其他地区都更为热爱音乐艺术,这是因为音乐艺术是对斯巴达人日常生活中自我克制行为和苦行作风的救赎。

  斯巴达曾经聘请累斯博斯岛的音乐家特尔潘德(公元前7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初)来传授音乐,并将八弦琴引入斯巴达。吕底亚诗人阿尔克曼与特尔潘达身处同时期,被斯巴达聘请为少女歌队的教师,《处女之歌》就是他在斯巴达为歌队创作的著名抒情长诗。

image.png

  一、文化与诗歌

  斯巴达当时的文化氛围并非一潭死水,而是充斥着诗歌与音乐的优雅氛围。斯巴达少女不仅会在家中学习一种常被称作的技能,这项技能包括读书、写字和算术等,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和男孩一样,自小学习歌唱、舞蹈和乐器演奏、在阿尔克曼的《处女之歌》中,年轻的歌队少女们毫不避讳地评价她们的歌唱技能,她们认为,尽管她们不如海妖塞壬唱的那么动听,但她们的歌声也确实甜美可人。

  斯巴达少女的歌队表演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形式,可以说是斯巴达社会性别建构的产物,并且与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斯巴达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章主要从斯巴达少女歌队的组织与活动、对宗教仪式的参与以及歌队的社会功能来具体探讨这种少女文化教育的模式。

  抒情诗人阿尔克曼和《处女之歌》抒情诗人阿尔克曼曾受到城邦委托,担任少女歌队的教师,他不仅要教导少女们进行歌唱与舞蹈,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创作用来合唱和指导舞步的诗文。阿尔克曼可能生活于古风时期的斯巴达,有关这位诗人的来历具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拉哥尼亚人或奴隶的后代,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来自吕底亚,并且在诗中也曾按指自己来自吕底亚:“他绝非乡下人,也不笨拙,不是没有教养的人;不是来自色萨利的人,不是埃里西坎人,不是牧人,他来自高耸的萨狄斯。”

  此外,他很可能生于公元前7世纪晚期,死于公元前570年之前。阿尔克曼曾热情地歌颂爱情与妇女,他所写的爱情诗中洋溢着浓浓的个人情调,库尼斯塔曾将他称为希腊爱情诗的创始人。他以清雅的韵律和毫无文饰的语言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斯巴达妇女尤其是少女的生活。

image.png

  二、传统习俗

  在古代斯巴达,阿尔克曼的诗歌历经代代传颂,成为斯巴达甚至是希腊其它地区有关少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鲁塔克的记载表明了斯巴达人对其诗歌的重视程度,据其记载,公元前370/369年,在留克特拉战役结束之后,胜利者们要求黑劳士去演唱特尔潘德、阿尔克曼、斯潘东等人的诗歌,他们拒绝了这一要求,这并不是因为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的他们不会演唱这些歌曲,而是因为倘若他们演唱了这些歌曲,那么他们就会惹怒自己的斯巴达主人,因为黑劳士的演唱是对这些被视作斯巴达瑰宝的诗歌的侮辱。

  并且,生活于公元前2世纪晚期或公元前3世纪早期的阿忒那奥斯认为,即便是在他生活的时代,斯巴达人还在呕心沥血地保护着他们古风时期的诗歌,并且代代相传。在阿尔克曼的诗歌当中,他为斯巴达少女歌队创作的两篇《处女之歌》最为著名,这是古风时期最为古老的长篇抒情诗歌。在斯巴达,《处女之歌》主要由一支11人的少女歌队来演唱。《处女之歌》的内容表明,她们在向阿尔忒弥斯·厄尔齐亚和黎明女神阿奥斯献祭。

  除此之外,在《处女之歌》中,更多的是对一些在诗中被赋予名字的女孩们的具体描写,被描写的女孩们通常有着出众的外貌以及相较于其它歌队成员来说较高的影响力。

  美丽的姑娘哈格斯克拉和阿吉多得到的称赞最多,她们是少女歌队的领队,年龄较其他成员稍长,并且正值婚龄。《处女之歌》很可能在刚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只是由那些诗歌中被及名字的女孩们演唱,但是之后,由于这些女孩超群的智慧和诗歌创作的减少,所以之后,这些诗歌开始在宗教仪式中被其它女孩们反复演唱。

  对于演唱这些诗歌的少女歌队的性质而言,由于阿尔克曼的诗歌多为残篇且极少交代其创作的宗教背景,很多情况较难确定,比如:少女歌队的活动是面向所有斯巴达少女的还是仅由一部分贵族少女独享的;少女歌队组织到底是一种个人性质的组织还是城邦公共组织。由于诗歌中相关信息的模糊性,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image.png

  但是,普遍接受的观点时,在斯巴达,倘若少女歌队组织确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机构,那它至少也是由城邦来进行严密的组织和监督的。由少女歌队所吟唱的《处女之歌》的性质也存在着争论,即对它的演唱是一种公共交流还是仅仅是一种个人想法的流露。

  约翰·赫林顿认为,歌队是在为自己演唱的,她们所唱的内容也仅仅是关于自己的。但是,根据克劳德·卡拉姆的观点,这首《处女之歌》是为一个特殊的由少女组成的初始团体而创作的,这首诗歌的内容是在表达歌队成员对美丽的领队们的同性爱慕。

  那么,如果少女歌队的表演是一种仪式活动,那在她们表演的时候很可能是有仪式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场的。况且,对于一个拥有着精心创作的合唱文本和经历过严密训练的歌队来说,倘若她们仅仅是为自己歌唱、跳舞,那是不太可能的。换句话说,少女对这首合唱颂歌的演唱更像是一种公共交流,它的受众是在场的听众乃至是整个城邦。那么,作为公共交流媒介的《处女之歌》的作用何在?

  诗歌最开始是纪念英雄的“神话”部分,讲述了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在赫拉克勒斯的帮助之下从希波科翁手中夺回王权的传说。在此之后,会出现一段简短的箴言,再后诗歌才从神话过渡为对“人”的描述,诗节16-21将对象直指年轻的男子,诗人用第三人称的祈使语气命令年轻男子不要去追求阿芙洛狄忒和美惠女神等不适合与他们结婚的女神。从而牵引出适合结婚的歌队少女们,这不仅说明了歌队表演时年轻男子的出席,更加说明了歌队将社会中的普遍共识当作自己的观点来进行表达的特点。确实如此,在演出中,她们可以暂时地代表社会的公共话语来发声。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表演的少女们,会对年轻男子进行称赞或嘲笑。

  三、歌曲的意义

  正如普鲁塔克所言,少女歌队会嘲笑那些在公共场合中表现不合格的少年,用歌声赞扬那些表现良好的少年。这些嘲笑或赞扬并不是少女的个人观点,她们只是得到了城邦的认可,从而参与到了社会评判体系中,她们所表述的是对斯巴达社会性别认同的折射。

image.png

  这种评价充满了情欲的色彩,少女们在公众场合的表演与评判也是在为潜在的求婚者服务的,这种表演促使斯巴达男青年选择社会所认可的新娘,以来达到婚姻的稳固性,进而繁育健康的后代。

  正如普鲁塔克所评价的那样,斯巴达人想要少女们在公共空间内的自由出现与表演主要是用来升斯巴达的婚姻质量。这些诗句看似是少女在向观众们说话,试图展示一种她们想让观众接受的观点。但是,她们却不仅仅是在表达她们的私人情欲,而更多的是在代表城邦为正值婚龄的美丽少女提供一种情欲认可。

  结语

  因为歌队长是比其他女孩都年长一些的适婚少女,她们的价值得到公众的高度认可。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阿尔克曼的《处女之歌》确实具有强烈的同性恋色彩。在《处女之歌》中,歌队长哈格西克拉和阿吉多是少女们爱慕的对象,她们将哈格西克拉称作“表姐妹”,赞扬她的秀发、脸颊和脚踝,称哈格西克拉“用爱守护我”。赞扬本身就是一种情欲活动,当一个女孩得到其它女孩或妇女夸张且毫不掩饰的赞扬时,她们可以享受到一种男性总能收获到的安心,这种歌队中成员之间的同性恋关系构成了古希腊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

  在他看来,这种“亚文化”的存在维护了城邦内部性别关系的稳定,这种稳定是城邦政治、军事事务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