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11章·尚同(上),原文、注释及翻译
2022-02-09 15:32:51 禽滑釐 寿梦 诸樊 夫概 申包胥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11章 尚同(上)

  “尚同”即“上同”,也即人们的意见应当统一于上级,并最终统一于天。墨子认为人们的意见如果不统一,就会导致天下混乱。这也是墨子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国家混乱而提出的政治纲领。

  墨子把天下混乱残害的根源,归结为:一是由于缺乏共同的认识。二是由于缺乏共同的政治领袖。因为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各级领导,由他们来统治管理国家。但他根据他的“天志”说,推论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的选立是由“上天、鬼神”的意志决定的。这种思想与“尚贤”说在本质上基本一致,都是对当时贵族统治的批判。提倡“尚贤”,追求“尚同”。

  “尚同”说的基本思想在于说明贤者所规定的是非标准有真理的价值,而在上的统治者也应当是贤者,所以在上者所规定的是非标准有真理的价值。

image.png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②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③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虖①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②。

  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天下有贤能的人,立他为天子。虽立了天子,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又选拔天下的贤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都已经有了,由于天下实在太大,远方小国的人民的是非利害冲突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因而就把天下划分为许多的诸侯国,每个国都立一个国君。诸侯国君已经有了,但是诸侯的力量仍然很有限,所以又选择国内贤德的人,让他们做各级行政长官。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何说以乱哉?察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①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②之有纲③,所连收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image.png

  【注释】

  ① 尚同:指人们的意见应该统一于上级,直至天子统一于天。

  ② 兹:通“滋”。

  ③ 交相非:互相攻击、非议。

  ① 虖:通“乎”,于。

  ② 正长:即“政长”,行政长官。

  ① 傍荐:广为推举。傍,通“旁”,广;荐,推举,推选。

  ② 去若不善言: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谈。去,去掉,放弃。

  ① 请:通“诚”。

  ② 罟:网。

  ③ 纲:网上的总绳。

  【翻译】

  墨子说:远古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制度的时候,也没有统一的语言,所以人们说话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因而同是一句话,一个人有一种意思,两个人就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十个人就有十种不同的意思。人越多,各种不同的意思也就越多。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是错的,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分崩离析,而不能互相和睦共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这些东西相互残害,以致有多余力量的人也不互相帮助,有多余财物的人宁愿财物腐烂,也不拿来分给别人;有好的学问见解也隐藏在自己心里,不肯教给别人。天下的混乱,就像飞禽走兽一样乱成堆。

  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天下有贤能的人,立他为天子。虽立了天子,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又选拔天下的贤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都已经有了,由于天下实在太大,远方小国的人民的是非利害冲突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因而就把天下划分为许多的诸侯国,每个国都立一个国君。诸侯国君已经有了,但是诸侯的力量仍然很有限,所以又选择国内贤德的人,让他们做各级行政长官。

image.png

  行政长官既已具备,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好的、不好的,都要把它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它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劝进谏;下面有好的典型,要及时向上推荐。是非与上面一致,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好的或坏的事情,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的典型也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面一致,这是上面所要惩罚,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审慎、可靠。所以里长就是这一里内的仁人。里长对里内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的和坏的事情,必须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乡长认为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的不好的言辞,学习乡长的文明话语;去掉你们的不良行为,学习乡长的好行为。”那么这个乡里怎么会乱呢?考察这一乡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乡内就治理好了。

  乡长是这一乡的仁人。乡长对乡内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的和坏的事情,必须把它报告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国君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的不好的言辞,学习国君的文明话语;去掉你们的不良行为,学习国君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国内会混乱呢?考察一国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国君能统一国中的意见,所以国内就治理好了。

  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听到好的和坏的事情,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的不好的言辞,学习天子的文明话语;去掉你们的不良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上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大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惩罚百姓不跟上天统一的原因。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是用它来治理人民,就好比丝线有总头、渔网有钢绳一样,是用来约束天下百姓不跟他的上级保持一致的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