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欧阳修叹服的北宋学士:揭秘王禹偁生平

  连欧阳修叹服的北宋学士:揭秘王禹偁生平,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流行轻佻浮艳之风的宋初诗坛,王禹偁是力图挣脱这股颓风暮气的诗人之一。

  王禹偁有一首七律《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他的诗歌浅切明朗,质朴平易,简雅古淡,清新自然,深得白居易影响,为宋初诗坛吹来一股新风,故欧阳修对他有:“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之叹。

  王禹偁成名得早,据说九岁就有了诗名。当时,在王禹偁家乡济州任从事的毕士安闻其名、读其诗,十分惊异,便将王禹偁留在身边,让他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有一次,毕士安布置孩子们对句,出句:“鹦鹉能言争比凤”,孩子们抓耳挠腮,不能对上。一旁的王禹偁却大声对曰:“蜘蛛虽巧不如蚕”。此句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设喻说理,寓意深刻,毕士安一听,不禁拍案叫绝,感叹道:“你满腹经纶,不久将名显于世啊。”给予很高的评价和期许。

image.png

  王禹偁果然没有辜负毕士安的期望,二十几岁就考取了进士,顺利步入仕途。于是,诗人成为了官员,被安排到地方工作了。后来,宋太宗闻其诗名,亲自召试,王禹偁“赋诗立就”,宋太宗阅后,高兴地说:“不出一个月,你就会天下闻名啊!”立刻重用为左司谏、知制诰。诗名加上皇帝的青睐,按说会前程似锦。但问题恰恰是,这个受众官吹捧、皇帝青睐的官员,却爱惜羽毛,不懂苟且,有着一身诗人的傲骨。

  正因为这样一个与官场格格不入的性格,王禹偁三次遭到贬官。

  第一次是在淳化二年(991),庐州尼姑道安状告散骑常侍徐铉与她嫂子通奸。经审理,道安系诬告,本当受罚,宋太宗却下诏赦免了她。王禹偁为替徐铉雪耻,上书据理力争,坚决要求给道安治罪,宋太宗为此非常生气,将他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第二次是在至道元年(995),王禹偁已召还为翰林学士。当年四月,已故宋太祖的皇后去世,宋太宗不为皇嫂成服,不按当时的礼制治丧,王禹偁上书批评,宋太宗雷霆震怒,以诽谤罪把他贬到滁州。

  第三次是在宋真宗继位后。宋真宗把王禹偁调回任知制诰,指派他编撰《太祖实录》,他却不知饰非,该用曲笔的时候过于直白,暴露了宋太祖的“隐私”,结果被人告发,贬官黄州。

  三遭贬斥,王禹偁非但不思悔改,反而自鸣得意,写了一篇《三黜赋》,以明其志,中有句曰:“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其诗人之傲,可见一斑。

  多情易伤,至刚易折。王禹偁身在官场,却没有沾染那随波逐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官场流弊,洁身自好,有胆有识,好为议论,敢说直话,为皇帝和同僚所不喜,其内心寂寞而又抑郁,贬至黄州后不久,即猝然长逝,年仅四十七岁。元人脱脱在《宋史》中评价他说:“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可谓分析精准,像他这种不懂官箴、不肯摧眉折腰的诗人性格,是难为旧时官场所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