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伯夷颂》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

  韩愈的《伯夷颂》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全文前呼后应,鲜明对比,层层递进,深化“士之特立独行”的要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伯夷颂①

  【原文】

  士之特立独行②,适于义而已③,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④。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⑤。昭乎日月不足为明⑥,崒乎泰山不足为高⑦,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⑧。

  【注释】

  ①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躲避到首阳山,宁愿饿死也不食周朝一粒米。后人为此称颂他们忠于故国。

  ②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

图片.png

  ③义:儒家所倡导的道义。而已:相当于“罢了”。

  ④笃:深厚,坚定。

  ⑤穷天地、亘(gèn)万世: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穷:穷尽。亘:横贯,贯通。

  ⑥昭:明显,显著。

  ⑦崒(zú):高,突兀。形容高超,出类拔萃

  ⑧巍:形容高大。此处比喻宽广有容之意。

  【译文】

  读书人立身处事独特,不随波逐流,只追求符合道义罢了,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这样的人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相信自己的道义并且知道自己内心的人。被一家批评反对,仍然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了;至于全国全州的人都来批评反对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的地步,仍能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与他相比,即使是最明亮的日月也不足以显出光明,突兀雄峻的泰山也不足以称为高峻,高大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了。

  【原文】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①,抱祭器而去之②。武王、周公,圣也③,从天下之贤士④,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⑤,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⑥,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⑦。

  【注释】

  ①微子:殷纣王之兄。贤:德才兼备。

  ②祭器: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重视祭祀,常把祭器作为传国重器。去之:离开殷纣王。

  ③圣:圣人,指人格品德极高的人。

  ④贤士:常指志行高洁、才能杰出的人。

  ⑤宗周:尊奉周的权威,承认周的统治权。

  ⑥繇(yóu)是而言:由此而言。繇:古同“由”。

图片.png

  ⑦乱臣贼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贼子:忤逆之子。接迹: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接连不断的样子。

  【译文】

  当殷商即将灭亡,周朝到了兴盛之时,像殷纣王之兄微子这样贤德的人,都是怀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了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他们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的都城,还不曾听说有批评指责他们的人。唯独那伯夷、叔齐二人,却认为他们不应该这样做。殷商灭亡后,天下人都尊奉周朝的权威,只有伯夷、叔齐二人却偏偏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羞耻的,就算饿死也不回头。由此说来,他们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不过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获得了一个普通人对他的赞誉,就自以为了不起而认为应该得到更高的赞誉;遭到一个普通人的诋毁,就自认为别人的话不足以说正确。而伯夷、叔齐则不同,敢于批评圣人而自以为这样做是对的。要知道那圣人,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这样的人,真是立身行事独特,不随波逐流、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就会更加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世了。

  【赏析】

  中唐时期,官场黑暗,不少人明哲保身,随波逐流,使国家日渐衰弱,韩愈见状十分担忧国事衰落,于是借《伯夷颂》歌颂我行我素,卓而不群的精神,希望能够振兴士人志气。

  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士人要“特立独行”“不顾人之是非”“信道笃而自知明”。当然,这不是一味的一意孤行,而是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道义,还要了解自己内心,依心而行。

  接下来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以伯夷、叔齐“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这样耳熟能详的“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历史典故为爆点,高度赞叹伯夷“特立独行”,不为世俗所困的精神气节,进一步为论点服务,紧承前意。

  最后转接现实,总结全文,提出伯夷“特立独行”的精神对后世影响之大。主要列举了“今世之所谓士者”与伯夷完全不同之处,通过二者的对比,点明了主题“颂”的真正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