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竹国

"

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 ,是商朝初年,封墨姓为君的国度。一般认为,孤竹国从商代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冀东文明已高度发达。孤竹先民是礼仪、文明之邦,距今约3600余年。

孤竹国

孤竹国——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

孤竹国出现于什么时候?名字有何由来?

  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 ,是商朝初年,封墨姓为君的国度。一般认为,孤竹国从商代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冀东文明已高度发达。孤竹先民是礼仪、文明之邦,距今约3600余年。

  孤竹国范围广袤,约含概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以及东北和朝鲜地区。其夏代遗迹无考。商代遗迹、遗物,遍及京津和辽西地区。近年来,唐山市滦南县新发现有关孤竹国重要物证,如带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大量文物。

image.png

  孤竹国之谜,存世千载。近年来,唐秦两地有关专家对孤竹国的探究。特别是唐山地区所发现的有关孤竹国和殷商的系列玉器,为孤竹国中心的探究提供了明确的佐证。

  唐山滦南大马庄区间,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殷商遗址发现。如"小贾庄莲台寺商代遗址"等。该地区除发现大量玉文字器,还发现了带有孤竹国先祖的名讳"亚微"铭文的青铜器多件。如青铜觚、青铜鼎等。以上器物,经国内专家学者认定,皆是殷商孤竹遗物。故此论证,唐山滦南即是孤竹国中心。

  "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辞有关竹氏的活动,就有40多条纪录。

  河南安阳,河北唐山滦南,辽宁喀左等地所发现的有关孤竹国--甲骨文、青铜器、玉文,以及《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都见有孤竹的记载。

  学术界对孤竹国名主要解释为:

  一,"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

  二,根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所记,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用物。

image.png

  早期

  约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商部族南下中原时,墨氏一支留在故土作为其后盾,源源不断将战略所需物资运抵中原,为商祖最终问鼎中原,"殷革夏命"起到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经济支持。考古发现,孤竹先民可能就是"红山"族人南下的贵族群体。

  中期

  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物资转运贸易,多在其间进行。这个时期的孤竹国,无论文化经济都较发达,声名四海。殷墟甲骨亦有多件甲骨记载孤竹之事。

  晚期

  西周初,孤竹国为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国,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属地和方国。箕子东迁时,大部孤竹先民同往朝鲜。故,此时的"孤竹国"已名存实亡。此时的孤竹国疆域,逐渐被新封赏方国压缩于燕南地区。随后,又析孤竹为令支,孤竹国属地再次缩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救燕出兵伐山戎之"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至此,"孤竹国"鲜见史书记载。

  疆域

  孤竹国腹地,在滦河西岸的海阳国境内,即今天滦县的横山以南唐山以东滦南、曹妃甸区、乐亭两县一区境内。孤竹国疆域,幅员辽阔,鼎盛时期,包括整个北方和朝韩。

  《辽史·地理志》记载:平州"商为孤竹国,春秋为山戎国" 。平州管辖卢龙县、安喜县、望都县、滦州(统县三:石城县、马城县、义丰县)。

  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载:辽宁省朝阳地区"殷时为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其地复属燕。" 《辽史·地理志》记载:"兴中府,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营州,在商孤竹国"。 兴中府、营州都是现在的辽宁省西部地域。周武王伐纣后,孤竹国势力大为削弱,其疆域大为缩小,据《史记·正义》记载:"该孤竹为海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揭秘:春秋时期被齐桓公消灭的孤竹国有什么来历?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不能管理诸侯,抑制各国间的征伐与兼并。而这一时期的外族也十分活跃,不时来侵扰中原各国,甚至形成了“南蛮北狄,相互交侵”的局面。

  燕庄公时期,北方山戎攻打燕国。实力弱小的燕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于是向春秋首霸齐桓公求援。桓公率领诸侯北上击退了山戎的进攻,并顺便灭了两个小国。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令支,一个是孤竹。那么这个孤竹国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其实孤竹国的历史比中原这些诸侯国都要久远的多。孤竹国诞生于夏朝末期,属于殷商氏族的一支。当时的中原首领夏后氏政权衰微,而位居东夷之地的殷商部落趁势崛起,开始了南下与夏朝逐鹿中原的战争。由于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部落的墨氏一支就留在了殷商故地,为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当殷商部落击败夏后氏,成功问鼎中原之后,孤竹国便被封为侯国,成为了商朝北方的重要藩屏。商朝时期的孤竹国实力十分强大,其鼎盛时期的地域涵盖了河北北部、辽东、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孤竹与殷商的特殊关系,孤竹国的国君和王子都在朝中位居要职。可以说,商朝时期的孤竹国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文化上,在当时都是十分发达的。

  孤竹国的强盛与商朝的强盛有紧密的联系,而孤竹国的衰落也与殷商密不可分。武王攻灭殷商后,为了拱卫中央政权,分封了大量的姬姓诸侯,武王的弟弟召公奭被封到了燕地,负责抵御北狄的进攻。随着燕国的逐渐强盛,慢慢的取代了孤竹国原来在北方的地位。孤竹国的领土不断被燕国和北方的赤狄蚕食,到了齐桓公时期,孤竹国只能偏安于辽西的一小部分地区。

  箕子东迁也进一步导致了孤竹国的衰落。西周取代殷商问鼎中原之后,不愿臣周的箕子,带领了一部分商朝贵族和遗民向辽东和朝鲜北部迁移,建立了箕子朝鲜政权。箕子东迁的途中经过了孤竹,由于孤竹国与殷商的特殊关系,一大部分孤竹国人和贵族也随同箕子,迁往了辽东地区。

image.png

  可以说齐桓公时期的孤竹国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不过是强弩之未,所以桓公在北击山戎时才能那么轻松的顺手就灭亡了孤竹。

  孤竹国虽然被轻松的灭亡了,慢慢的消退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孤竹国的两位君子,却被人称颂至今。他们就是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本是孤竹国的王子,在前往西岐的途中,恰好碰到武王率领军队讨伐商纣,于是二人叩马劝谏,希望武王停止对商朝的进攻。武王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而是继续进军,在牧野击败了纣王的军队,灭亡了殷商。伯夷和叔齐认为,武王作为殷商的臣属,反而率兵攻打自己的国君,并取而代之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耻为周臣。于是隐居在了首阳山,以采集野菜为生,后来双双饿死。

  国家终会有被灭亡的时候,可是君子的志向与气节却会永存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孤竹国与商朝有很深的渊源,孤竹国在春秋时期是怎么灭亡的?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国君想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这个故事的背后,孤竹国其实不是北方小国,与商朝有很深渊源,伯夷叔齐也有他们自己的政治主张。

image.png

  四千年前,商朝取代夏朝,商朝的统治范围势力最强的时候,东到海滨,西到今陕西西部,南至长江流域,北到今辽宁一带。

  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年,位于河北北部。 “孤竹”一名,亦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二者反映了这个诸侯国的贵族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孤竹国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属国:

  其一,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同是东北夷的一支。夏朝前期,商朝祖先相土率领部众南下,孤竹墨胎氏一支没有随相土南迁,仍留居原地。

  其二,甲骨文中多有“妇竹”、“妻竹”、“竹妾”等,表明孤竹国女子嫁于殷商王室。孤竹国与商王室通婚,二者形成了生死悠关荣辱与共的特殊关系。甲骨文中又有“母竹”字样,商王室诸子中有孤竹家族的血统。

  其三,商王在北方分封孤竹,用于防范东北夷狄族。商代,孤竹国一直是商朝在北方势力强大的同盟诸侯国。

  《史记》记载伯夷叔齐谏阻武王伐纣故事,但是其他史书中,有几点与讲述不同:

  伯夷叔齐分别是国君的长子和三子,他们拒绝当国君以后,国人拥立国君的二儿子凭继位,由伯夷之妹辅政,孤竹国依然替商朝拱卫北方。周朝建立后,继续分封了孤竹国。不过为了防范北方,同时分封宗族功臣姬君奭建立燕国,燕国担任周朝的北方防卫。

  《庄子·让王》记载,伯夷叔齐当时有很高声望,他们反对商纣王的暴政,但拒绝使用暴力推翻商纣王的统治。伯夷、叔齐说:“杀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为。”他们政治主张是改良派,希望通过劝谏,商纣王改变暴政。与周武王是改良派与武力派的不同主张的争持。

  西周成王初年,原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西周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和淮夷、徐、奄等方国部落发动叛乱。武庚特派使者与伯夷叔齐联络,要求参加叛周军事行动,共同复辟商朝。伯夷、叔齐拒绝参与叛乱,反对“以暴易暴”。

  为了表明他们既反对周朝,又拒绝武力杀戮的立场,最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image.png

  《韩非子》记载,周武王“以将军葬于首阳之下”,对他们伯夷叔齐的气节表示钦佩。伯夷、叔齐崇礼求仁重义,孔子大加赞赏,历代帝王和儒家都推崇他们。

  古代也有不同意见,庄子将伯夷、叔齐形象贬损为“无异于磔犬流豕,操飘而乞者”。北宋王安石和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也持否定态度。鲁迅先生在小说《采薇》中,把伯夷、叔齐二人作为道家形象进行嘲讽,以古讽今,针对当时一部分面对社会矛盾而逃避斗争、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3500年前股商时期的大国:孤竹国

  早在3500年前的股商时期,幽燕大地就曾诞生过一个北方大国—孤竹国,他从建立到灭亡,在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000余年。孤竹国是商汤分封的北方诸侯国,存在于殷商、西周、春秋时代,在西周以前一直是幽燕地区维护商王朝统治的北方大国,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京、津和辽宁西部及内蒙古南部的广阔地区,孤竹国比后来北方出现的燕国早了500余年,但由于有关古孤竹国的文献记载不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

  孤竹国的建立与灭亡

  据《史记·索隐》记载;“孤竹君,商汤所封。应邵曰:‘姓墨胎氏'”。《世本》说:“成汤封之离支,是为弧竹国”。《史记·殷本纪》集解引《古书竹书纪年》称;“汤灭夏以至于受(纣),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依据《中国通史》,认为商的年代相562年至公元前1045年,参照2000年公布的新夏商周年表,商从建立到灭亡时间约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H046年之间。史书记载汤又名成汤或成唐,汤灭夏后建立商朝,定都于亳(今山东曹县),孤竹國就是这一时期成汤分封的与其同姓诸侯国。孤竹人为商族先祖旁支,早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后辗转于古幽燕地区,发展至农牧并举阶段,开始定居在今辽宁朝阳地区后被商汤封为诸侯国。商代中叶,孤竹国进入中期,立足于燕山南蔍广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并在滦河流域建立都城。今在滦河中下游发现多处孤竹生活遗址,都为典型的商代半地下居室。孤竹作为商代北方的大国地位一直维持到西周之前,在幽燕地区存在了至少有500年。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贵族召公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至此燕国取代孤竹国在北方的统治地位,逐步成为幽燕地区的大国。周初,燕国采用“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针,对商代遗留下来的部族,仍保留其城郭与组织,利用原商的部族来统治当地人民。因此西周时孤竹国仍由原姓部族统治,但已经沦为幽燕地区的小国,其疆域缩限到大约今天的河北唐山、秦皇岛地区。

  春秋时期,孤竹国进入晚期,燕国北部的山戎部落势力日益强大起来,吞并了燕国周围许多领土,此时的孤竹国也被山戎占领,已完全依附于山戎。燕庄公27年,齐公为救燕国,出兵攻打山戎。《国语·齐语》说:“齐桓公遂伐山戎,击令支、斩孤竹而南归”。公元前664年,齐祖公兵伐山戎后,此时的孤竹国并未彻底灭亡。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景帝五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把肥人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卢龙县志》也作同样记载。由此可知孤竹国确切灭亡年代应在公元前530年。以后,孤竹国故地属于燕国管辖,孤竹故城并入令支县地。此后史书再不见孤竹国的记载。近年来,在令支旧地,河北迁安市境内发现了几处殷商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器和陶器,其中有两件青铜器为鼎和簋”,依据上面的铭文,考古专家认定为商王室大臣箕子之物,箕子为纣王叔父,其器物出现在孤竹国境内,可见孤竹与商王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今在河北迁安卢龙等地还流传着箕子嫁女到孤竹的故事。这两件青锕器“鼎和簋”,被释为嫁女的陪嫁之物。

image.png

  从历史上看,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其建立到灭亡至少有1000余年。孤竹国作为商朝维护北方领土的大国,不仅是商在北方的强大藩屏,保证了商朝北方的安宁,也为弘扬殷商文化,加强北方与中原地区文化融合和北方各民族交流,促进古幽燕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孤竹国故城的考证

  对于孤竹故城的所在位置,目前在史学界存在着各种不同说法,以在今河北卢龙县南为多,《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孤竹国故城暂确定在今河北卢龙县城南,这主要是原引《地括志》记:“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南二里,殷商诸侯孤竹国也。”和《营平地名记》载:“孤竹故城在肥如南十二里。”之说。史书记载,“肥如,故治在今卢龙县北十里,春秋时为肥子国。汉置肥如县,隋开皇六年废。”;“平州,北魏置,治所在肥如县,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二年复置平州,移治今卢龙县。”今卢龙县城始建于隋代,非肥如旧治。因此把孤竹故城确定在卢龙县城南的说法并非确切。

  《汉书·地理志》说:“辽西令支有孤竹城,注引应劭云:‘故弧竹国’。”令支今为河北迁安,春秋为令支县,秦设离支县,两汉设令支县。史书记载两汉时令支县下均附有孤竹城,晋后不见记载。这是因为晋代令支县被鲜卑族占据,南北朝北齐将令支并肥如县,隋唐后又入卢龙县,无论是今天的河北迁安还是卢龙县,两地相临,历史上同属一地,这证明孤竹故城就在今冀东地区。对于孤竹城的具体位置,《水经注·濡水》说:“濡水南流迳孤竹故城西,右会玄水(青龙河)。又说:有孤竹祠,祠在孤竹山上,而城在山侧。”《方舆纪要》说:“孤竹故城在永平府西十五里。”据此推断其地在今迁安、卢龙、滦县三县交界地区,解放以前这里属于卢龙县管辖。今在滦县境内有一首阳山,山上有夷齐庙遗址。查《滦县志》:“首阳山,旧称洞山,山上有夷齐庙,1958年被毁。”再查《水平府志》和《卢龙县志》记载:“洞山,即古孤竹山,在永平府西十八里(县志为城西十五里),孤竹故城在其阴,孤竹祠在山上,其下滦水会之清风台在其上。”据《滦州志》中《重修偏凉汀记》说:“清风台北孤竹之旧墟也。”另据《永平府志》记载:“明景泰五年,知府在府西十八里洞山复建孤竹故城。”从首阳山地形看,其山北面和东面为滦河环绕,南面是平原,西距迁安龙山之间有约三公里宽的平原地带,其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横河,怀疑是唐代以前滦河改道留下的故道,孤竹城很可能在靠近首阳山西北侧的地方,这与《永平府志》和《水经注》记载孤竹城在孤竹山之阴”十分相符。

  此外,在与滦县首阳山一河相隔的迁安市境内还有一处怀疑是孤竹故城的位置,据《永平府志》和《畿辅通志》的疆域图标注,在滦县首阳山东北,今迁安市坨上村和祁庄附近。《卢龙县志》说:“清风台址在县西北十五里清节祠(夷齐庙)。孤竹都邑址居其右3里许,今属迁安地,东南为滦河、青龙河汇合平原。”又据《县道记》载,“孤竹在肥如县南20里。”查《方舆纪要》:“肥如县在今卢龙县西北三十里。”也就是今迁安万军附近。其地向南20里大约就在坨上村和祁庄附近。此地西临滦河,距首阳山近1公里。这里向北约4公里处有一棒槌山,《迁安县志》记载,棒槌山原名团山,因有孤竹次君墓在此,又名次君山。又据《永平府志》载,双子山,府西北20里,有孤竹长君墓,又名长君山;马鞍山,在双子山西,有孤竹少君蔫,又名少君山。今两山均在迁安境内,且距坨上村和祁庄不远。近年来,在此不远的夏官营和马哨村附近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据专家对青锏器上的铭文考证,都与古孤竹国有直接关系。为假定孤竹故城所在地提供了有利依据。

  依据目前有关史料初步判定,孤竹故城应该在滦县首阳山周边地区,但至今还未发现孤竹故城遗址。当地有人怀疑孤竹城可能在唐代以后已湮于河床之下。但无论何种推测,以首阳山中心周边地区作为孤竹故城所在地,应该是比较科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孤竹国范围广袤,约含概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以及东北和朝鲜地区。其夏代遗迹无考。商代遗迹、遗物,遍及京津和辽西地区。近年来,唐山市滦南县新发现有关孤竹国重要物证,如带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大量文物。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