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绛: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任职勤勉,屡有匡补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屡有匡补。元和六年(811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与权贵有隙,托称足疾,请求去职,被罢为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唐穆宗、敬宗时,两任东都留守,又拜尚书右仆射。唐文宗时,被召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山南兵变,李绛为乱军所害,年六十七。册赠司徒,谥号“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李绛考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后,补任渭南县县尉。贞元(785年-805年)末年,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807年),李绛以本职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次年,调任司勋员外郎。元和五年(810年),升司勋郎中、知制诰。

  尽心匡谏

  李绛自登第以来,均担任内职。他为官勤勉,以匡救劝谏为己任。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有的被奸人排挤、陷害,特加贬黜。李绛每每密疏论救,都使其得到宽宥。元和四年(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逝世时,其子王承宗袭位。唐宪宗准备派人接任,如若王氏不从则派兵征讨,以革除河朔诸镇世袭的弊端。李绛认为不应对成德镇用兵,建议先解决相对孤立的淮西镇。宪宗不听,命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王承宗,之后战事进展果然不顺。李绛尽心匡正补益,宪宗多次向他询访朝政,屡有协助。

image.png

  担任宰相

  元和六年(811年),宪宗因宦官进言,解除李绛翰林学士之职,罢为守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年,李绛拜相,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上,李绛与同僚李吉甫不和(关于各书所载李绛与李吉甫争论之事,《李德裕年谱》有所辩驳,故略写此段)。

  元和八年(813年),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至次年,被免知政事,授礼部尚书。

  数度沉浮

  元和十年(815年),加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书。后遭逢母亲去世,李绛离职为母服丧。元和十四年(819年),再加检校吏部尚书,因得罪宠臣皇甫镈,只被任命为河中观察使(本应授为节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年),皇甫镈获罪被贬,李绛重任兵部尚书。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任命李绛御史大夫。

  唐穆宗沉湎于游猎巡幸,李绛在延英殿极力劝谏,穆宗都未予采纳。李绛借病辞职,再次担任兵部尚书。

  长庆元年(821年),转任吏部尚书。同年,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洛阳)尚书省事,充任东都留守。

image.png

  长庆二年(822年)正月,改任兖州刺史、兖海节度观察等使,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次年,再任东都留守。长庆四年(824年),于洛阳被加授为检校司空。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入朝任尚书右仆射。

  宝历二年(826年)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袭任节度使。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昭义军的一位大臣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刘从谏来不及抗命,只能听命朝廷。但此时宰相李逢吉、宦官王守澄已受刘从谏贿赂,都奏请让他任昭义节度留后(实际控制了昭义军),所以唐敬宗不能采纳李绛的主张。

  李绛奉行正道,在当时颇有名望。但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屡遭他人忌恨。一次,李绛与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让他。李绛上奏论说事理,敬宗命门下、中书两省详议,群臣都支持李绛。但李逢吉庇护王播而厌恶李绛,便罢免他仆射之职,改授为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image.png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绛为太常卿。次年七月,进封魏国公。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以检校司空衔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为赵郡公。

  身死兵变

  大和三年(829年)冬,南蛮进犯蜀地,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他在山南西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都返回。

  山南的兵额素来有规定,招募的兵卒应该全部退伍回家。大和四年(830年)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之际,煽动募卒作乱,以泄私愤。募卒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冲入使衙。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北逃,登上女墙,衙将王景延力战抵御乱兵,最终力竭战死。左右将校请李绛缒城出逃,被他拒绝。李绛随即与幕僚赵存约、薛齐一同遇害,终年六十七岁。十三日,杨叔元谎奏李绛收取新军士卒赏赐钱物,以致兵乱被杀。而三省长官为李绛诉冤,谏议大夫孔敏行奏呈杨叔元激怒乱兵事实,文宗方知真相,册赠李绛为司徒,谥号“贞”。并赐其家属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

  尚书右丞温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定计诛杀乱兵八百余人,囚禁杨叔元。温造将手刃李绛的人,剁为肉酱;并将发布杀害李绛命令的人,处以极刑。取一百首级祭奠李绛,三十首级祭奠王景延等人,其余的全部投入汉江。杨叔元最终被流放康州(今广东德庆),时人以温造不杀杨叔元为遗恨。

  大中二年(848年),李绛本拟与李岘等三十七人共绘像于凌烟阁,但他的画像最终被唐宣宗留在宫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