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的《遗黄琼书》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还不知道李固的《遗黄琼书》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封信中古今引证,正反衬托,饱含激励劝勉之情,呼吁有美好名声的人,赶快投入到实际的事务中去,创建自己的真才实学。

  遗黄琼书

  李固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

  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折,曒曒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译文

图片.png

  听说你已渡过洛水,快到京都了,该不再固执于隐居山野,而顺应王命前来任职吧?

  孟子说:“伯夷器量狭窄,柳下惠又太不严格。”《法言》又说:“既不像伯夷那样器量狭小,也不像柳下惠那样不讲原则,在可与不可之间做出适当的选择,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这些道理正是君子处世立身所应重视的呀。如果执意要枕山栖谷与山水为伴,效仿巢父、许由也就罢了。若是有志辅政济民,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天下志士难道非要等到有尧舜这样圣明的君王,才肯出来从政?那么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了。

  常言道:“高傲刚直的东西容易受到损折,清白高洁的事物容易沾上污秽;”高难深奥的《阳春》乐曲,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在美好的声名之下,实际的才德常常难以相符。很多所谓的隐士,被朝廷用大轿抬上殿,设坛礼敬,视若神明,可谓恩礼备至。但终究没见他们有杰出的表现和过人的谋略,尽管他们的言行没什么过失,而毁谤之言四起,威望直落,这实在是因为名声太盛的缘故啊。难怪舆论都说处士“纯盗虚声”。我希望先生你能施展自己的远大谋略,让众人叹服,一举洗刷此类评骘。

  创作背景

图片.png

  这封信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李固写给隐士黄琼的信。黄琼(86年—164年),字世英,安陆(今湖北云梦)人,汉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桓帝时,梁冀伏诛,他却因未阿附梁冀,拜为太尉。东汉后期,朝政纷乱,有识之士希望能聚集英才,参与治政,挽回颓势,因此纷纷向朝廷荐才。黄琼也被推荐,受汉顺帝之召。当时,黄琼受征召将到洛阳,却称病不进。作者采取委婉的规劝和强烈的激将法,成功地说服了他。作者在开篇之初,就提出这件事,以“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暗示黄琼有意为政,有做出一番事业的志向。紧接着指出,圣贤所重视的是“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就是要求黄琼不应该过分狭隘,不要对君主过于挑剔,那样只会使自己丧失建功立业的机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委婉的劝诫黄琼“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鼓励他抓住时机,一展宏图。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李固对黄琼也使出了这一招。他一面劝诫黄琼抓住时机,另一方面又举樊英、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处士的功业平常,“纯盗虚声”,引用俗语:“峣峣者易折,曒曒者易污”,比喻名望高,过于傲慢,容易受到打击和中伤;引用典故“《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提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使用激将法,激励黄琼要名副其实,要“弘此远漠”“一雪此言”。这封信,情词恳切,语言质朴,简单自然,因此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封信娓娓道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柔中带刚,故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黄琼收此信后,立即动身入京,后来黄琼果然对朝政的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官至太尉、司空。做出了“令众人叹服”的政绩。这封信对魏晋以后的书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毓庆评论说:“此书虽简短,但说服力强,柔中带刚,语言也很优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